成语典故,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成语背后大都有一段历史。作为国人,我们应当知晓。

系列:成语里的故事之“明镜高悬”

每一期,燕过紫禁城都将和您一起聊成语,点评成语背后的那些历史故事和人物。每期十分钟,请您重温成语背后的历史。

第三期:明镜高悬


释义

“明镜高悬”的典故,来源于“秦镜高悬”一词,出自西汉儒学家、天文学家刘歆(通说作者为刘歆)所著的中国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卷三记载,“高祖(注:刘邦)出入咸阳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去,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ài);人有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有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意思是,当初刘邦进入咸阳宫殿时,四处搜视。发现一面镜子,宽四尺高五尺九寸,两面都可以用来照鉴。如果人正着照镜子,则镜子中的形象是倒立的;如果用手扣住心口部位来照镜子,则此人的五脏六腑都可以清楚无妨碍地显现;如果人体内有疾病,也可找出病源。如果女子心术不正,照这面镜子时则心胆都会有异动秦始皇经常用这面镜子照宫中之人,如果有心胆异动的,就杀了他(她)。

系列:成语里的故事之“明镜高悬”

因为这面神奇的镜子出于秦地,所以又被称为“秦鉴”“秦镜”。而后代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清正廉明”、“明察秋毫”,就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后来演变成更加易懂“明镜高悬”了。

这就是成语“明镜高悬”(“秦镜高悬”)的来历。

背后历史

“明镜高悬”的故事,发生在刘邦入咸阳的时刻。刘邦入咸阳,是秦末那个恢弘纷乱的历史时代中一个独特的片段。当时楚政权分兵北、西两路,刘邦作为西路军主帅直接攻秦。得益于项羽率领的北路军的巨大牵制作用、郦食其和张良等人的计策,以及刘邦本人的明智决断,西征军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壮大,最终在公元前207年(一说前206年)接受秦王子婴献上的传国玉玺,秦朝历经短暂的15年的统治后灭亡。

系列:成语里的故事之“明镜高悬”

“明镜高悬”这一典故,正是来自于刘邦入咸阳、秦朝彻底覆灭这一乾坤变换、历史翻开新篇章的关键时刻。在此同时和之后,诸如“约法三章”、“鸿门宴”等后人耳熟能详的事件,都相继发生,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汉高祖的志得意满、退下历史舞台的秦人的落寞,以及霸王项羽与“关中王”失之交臂的痛惜与愤懑

短评

有着“祖龙”之称的秦始皇,似乎周身都萦绕着神秘色彩。无论是他的生、他的死、他的政策、他的追求、他的宫殿、他的陵墓,似乎都笼罩着一层迷雾。就连他宫殿中的一面镜子,竟都有如此神奇的传说。

系列:成语里的故事之“明镜高悬”

传说中具有神奇透视功能的“秦镜”,不仅能够像X光一样谈病症,甚至可以辨忠奸、照人心。大概也正因此,历代官员都喜欢在所在之处悬挂“明镜高悬”的匾额,标榜自己的明察秋毫。

然而,英武伟略如秦始皇,“秦镜”终究没能帮他厘清身后的忠奸之人,一统天下的秦帝国最终在各种内外因的作用下倾覆;而古今官场上多少“高悬明镜”的官员们,起起伏伏,博得生前身后名的又有几人?

我想,再神奇的“秦镜”,都不如每个人自己心中的那面“镜子”,能照的出内心、看的清过往、稳得住未来吧!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文章。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