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重建“迷彩”点亮希望 助学八年玉树武警成幸存儿最亲的人

未来网北京11月19日电 (记者 何欣)8年前的那场地震让玉树满目疮痍,让当地百姓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但经过8年的重建,走进玉树,一条条宽阔的马路绿荫掩映,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栉比鳞次,一个安宁祥和、弥散着现代气息的新玉树展现在世人眼前,而这一切与常年驻守在这的武警玉树支队官兵们的无私奉献分不开。

震后重建“迷彩”点亮希望 助学八年玉树武警成幸存儿最亲的人

新玉树全景。(武警玉树支队李大龙提供。)

地震8分钟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玉树发生7.1级地震。倾刻间,房屋夷为废墟,到处烟尘滚滚、遮天蔽日,上千人遇难,上万人受伤,数万人无家可归……

“人民生命危在旦夕,大家赶紧去救人!”

7时57分,地震发生8分钟后,武警玉树支队立即完成人员清点和集结行动,组织400多名官兵编成40多个由干部带队的搜救小组,每组编配1名藏族战士。第一时间赶赴居民区、学校、医院、银行等地实施救援。

“当时发生地震时,我们官兵正在操场上出早操。”现任警勤中队指导员昂旺加措介绍,由于地震后,所有房屋和一切设施都被破坏,没有专业的救援工具,官兵们就用手掏、用铁钎挖,手刨出了血、脚被钉子扎破磨出了血泡,但武警战士谁也没有退却半步。

震后重建“迷彩”点亮希望 助学八年玉树武警成幸存儿最亲的人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玉树发生7.1级地震,武警玉树支队赶赴现场进行救灾。 (武警玉树支队提供。)

爬进坍塌的楼房里,穿行在砖头频落的危房中,官兵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冲向救人的废墟。而穿着迷彩服的官兵,那一抹橄榄绿是当时尘土飞扬的废墟里唯一的色彩,也是人们的希望。

“救救我,救救我……”一间摇摇欲坠的屋子内,传来一名男孩的呼救声。武警玉树支队的谢宇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就在他抱着男孩刚刚跑出来的瞬间,余震突然袭来,屋子轰然倒塌,未来得及救出的父母不幸罹难。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在第一时间抢救受困的群众,参与救援的官兵们不吃不喝连续48小时,心里只想着多救出一条生命。

现任特战中队中队长李杰在参与救援的第二天差点晕倒在废墟中。他以为发生了余震,原来是因为自己已经25个小时没有吃一口饭、喝一口水。“那个时候,我没感觉到饿,当时心里只想着救人。”李杰说。

震后第一天,支队就把2000多名受灾群众请进营区,搭建起帐篷,建起了灾区第一个群众安置点。为了不让群众在寒冷的夜晚受冻,官兵拿出自己的被褥送给群众,自己在零下10多度的夜里席地而卧……

强震摧毁家园 官兵重建

强震摧毁了玉树人民家园,支队官兵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搭建帐蓬、安置灾民、清理废墟……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官兵们每天进行长达15个小时的废墟清理工作,有的指甲变形、肩膀磨烂,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在整个清理废虚过程中,截止2011年6月18日,支队官兵历时42天,共拆除危房521间共计3.4万平方米、清理废墟9.2万立方米、清运垃圾6.1万吨,为玉树灾后重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不能让他们没有学上。为了解决地震后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震后不到一周时间,支队搭建了“爱民帐篷学校”。琅琅的读书声、稚嫩的童声温暖着所有人。

学校搭建起来了,可孩子们却没有老师,怎么办?

“我来!”时任三中队指导员王国营成为了“爱民帐篷学校”的老师,当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藏族,王国营记不住他们名字和基本信息,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交流,王国营在小本子上写下了他们的名字和年龄。

8年过去了,王国营还在口袋里随身放着那个天蓝色封皮的小本子,里面歪歪斜斜地写满了这些孩子的名字:普布才仁、扎西名久、昂文金巴、才文拉毛、尕玛江措……

为了更好地帮助玉树地震幸存下来的孤儿,支队官兵设立“助学基金”,资助10名地震孤儿每人每月100元直至18岁。每逢节假日,官兵都将他们接到支队,辅导他们功课并赠送一些衣服、文具和生活用品。

才文拉毛是这10名地震孤儿之一,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失去了亲人,但是这几年来兵哥哥一直照顾她,让她感受到了亲人的关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大救援中,支队全体官兵勇担重责、能征善战、不惧牺牲的精神,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并荣立集体一等功,被国家四部委表彰为“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

近年来,支队党委传承“抗震救灾”精神扎根在高原,先后深入禅古村、尕青村、敬老院和孤儿家中进行走访慰问,组织医务人员走乡串户给驻地群众送药治病,先后有25批50余名医务人员为10000余名牧民群众义务巡诊,得到驻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