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追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近日,《祖国》记者采访了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听他讲述了父辈的革命故事以及父亲给子女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爷爷率部参加了武昌起义,带领工程营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辛亥革命胜利后爷爷带家人到北京陆军部任职,住在北京美术馆后街的山老胡同13号,直到1918年我父亲9岁时才回到湖北老家,所以父亲也可以说是从北京胡同走出的开国上将。

纪念开国上将陈士榘诞辰110周年:六个将军睡在4平米的地窝子里

开国上将陈士榘

2019年4月14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现代国防工程的奠基人陈士榘上将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为了追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近日,《祖国》记者采访了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听他讲述了父辈的革命故事以及父亲给子女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父辈两代人参加了推翻两个王朝的革命

我的父亲陈士榘1909年4月14日出生在湖北武昌黄土陂的新军军营。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的后裔。我的爷爷陈午霆年轻时是革命党人,曾任湖北新军驻武昌16协统第31标第八工程营管带。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爷爷率部参加了武昌起义,带领工程营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辛亥革命胜利后爷爷带家人到北京陆军部任职,住在北京美术馆后街的山老胡同13号,直到1918年我父亲9岁时才回到湖北老家,所以父亲也可以说是从北京胡同走出的开国上将。在从武汉到宜昌的途中发生了一件令父亲终生难忘的耻辱:父子两人乘坐的是长江上日本人开设的船务公司的船,因有人行李被盗寻求帮助时反遭日本人辱骂,父亲上前帮腔还被扇了一耳光,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受洋人的欺侮让父亲刻骨铭心。

我的叔爷陈雨苍是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中共早期地下党员,在武汉利用开诊所负责架设党的秘密电台。我父亲是在这位地下党叔叔的引导下,在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之后加入了共青团,进入了董必武主办的湖北省共产主义青年团校,实际是军事学员培训班,为我党即将开展的武装斗争做准备。715汪精卫在武汉步蒋介石后尘悍然宣布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捕杀共产党人,为此,党组织决定将父亲这批军事学员集体编入共产党员卢德铭担任团长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父亲在这一刻开始了他戎马一生的军事生涯。

警卫团当年9月参加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号称秋收起义第一团。秋收起义失败以后,父亲跟着毛泽东主席上了井冈山。1928年5月4日,朱毛会师后,父亲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31团。他经历了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浴血抗战、三年解放战争长达22年的枪林弹雨,终于在1949年4月23日那一天,父亲指挥三野8兵团解放了南京,将红旗插上了总统府。

纪念开国上将陈士榘诞辰110周年:六个将军睡在4平米的地窝子里

1948年10月,陈士榘(右起)、张震、粟裕在研究淮海作战方案。

从爷爷的新军31标到父亲的红军第31团,从爷爷的武昌起义第一枪到父亲率兵攻占国民党总统府,在中国近代历史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父辈两代人参加了推翻中国两个腐朽王朝的革命。而且都冲在了革命的最前列。这既是我们家族革命血脉的延续,也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为了争取独立、复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伟大历史进程的缩影。

建国后,我父亲出任了首任工程兵司令。毛泽东主席在看到我父亲的履历后笑着说:陈士榘祖父兄弟两个,一个叫陈克山一个叫陈克水,父亲是工兵管带,工兵司令非陈士榘莫属。

工程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兵种,父亲将他的后半辈子贡献给了国防工程建设,他曾说,我们国家解放后修建的地下万里长城超过了地上的长城。父亲不仅为工作呕心沥血,而且还把当时只有16岁的我也送到了工程兵的部队,让我到最基层连队去从事最辛苦、最繁重的工作。开始,我很不理解,曾写信要求调换工作。他回信跟我讲述我们的家族史,还说;“工程兵司令的儿子不干工兵谁干工兵?农民的儿子能当工兵,我的儿子也能当工兵。”就这样,我成了我们家族的第三代工兵。到部队的第二天,我就参加了部队的施工。当时,没有搅拌机,只能跳进泥浆池里,手工搅拌。一天下来,劳累不说,浑身上下全是水泥、白灰,狼狈不堪。1970年初,云南7.4级地震,震中距部队驻地仅90里,部队奉命抗震救灾,我们在震区的废墟中徒手挖尸体埋死人,手磨破了流着血继续挖,嗅觉视觉受到的那种刺激令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直连续干了半个月。

四年的工兵锤炼,让我理解了,父亲是希望我继承家族的光荣传统,不要躺在他的功劳簿上吃他的老本,更不要我们以他的权力搞特殊化。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还被选为先进代表到北京出席兵种表彰大会。我和我的兄妹六人没有利用父亲的职权去作大官发大财,我们都是普通人。父亲让我们明白,他的光荣历史,我们子女只有继承发扬的权利,而没有享受滥用的资格。

为两弹“做窝”,甘做无名英雄

1958年,我父亲被任命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增加了“7169部队”。“两弹”工程解密后,大家都知道了钱学森、邓稼先、陈能宽等从事“两弹”研制的科学家和试验发射部队,也知道了我军聂荣臻、张爱萍等将帅在“两弹”工程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为两弹工程“做窝”的十万工程兵将士——代号“7169部队”的特种工程兵。

纪念开国上将陈士榘诞辰110周年:六个将军睡在4平米的地窝子里

1958年中央军委决定在甘肃酒泉设立特种工程指挥部,陈士榘上将率领十万大军开进了广袤无垠的戈壁滩。

那时,我还没上小学,突然有很长时间父亲不知去向,从1958年4月父亲受命开始到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父亲整整失踪了6年!长大以后,我才慢慢知道了父亲失踪的秘密。1958年4月父亲上任后,导弹发射试验基地与核试验基地、核弹生产储存基地均由工程兵来负责建设,而且还是特种工程的勘察设计组长,父亲双肩担起了三幅沉重的担子。时隔两月,国防部长彭德怀同志召见父亲,代表中央和军委明确提出:导弹试验靶场一期工程一定要在1959年6月1日完成!

父亲他们飞遍大西北经慎重考虑后,最终选择在酒泉和罗布泊的马兰两块戈壁滩上建设基地和青海的海晏工程并获得中央批准。父亲亲率十万官兵来到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戈壁滩。父亲形容罗布泊的气候条件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吃水贵如油,四季穿棉袄”。他和大家一起住在土胚房和地窝子里,刚进驻时4平米的地窝子睡了六个将军。加之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供给严重不足,吃不饱,又缺乏蔬菜,全体官兵靠挖野菜,摘骆驼刺充饥。“长须长发,棉絮外露,满面土色,嘴唇干裂,但目光执着。”这是当年工程兵的真实写照。父亲在他晚年,给我讲了许多关于罗布泊的故事。

纪念开国上将陈士榘诞辰110周年:六个将军睡在4平米的地窝子里

陈士榘将军(左)与儿子陈人康

戈壁滩的特产是风沙,大的无法形容,父亲坐的吉普一夜就被风和砂石打磨得精光,车成了铁皮裸车,风挡成了毛玻璃,只能放下风挡敞着篷裹着被子坐在车里。罗布泊的黄沙让人难以忍受,沙尘暴一来遮天蔽日,衣服里、嘴里、耳朵里、鼻孔里全是沙子无孔不入,晚上甚至要带着口罩睡觉。

我父亲还讲过喝“蚊子水”的真实故事。在戈壁滩上第一大困难就是缺水,大家特别珍惜水。一开始每天每人限量两杯水,所以想办法收藏雨雪水,但是水里蚊子很多。开始,父亲也不看,端起杯子就喝,水到口中,总觉得水里有什么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杯子里有厚厚的一层蚊子,因为已经煮熟都沉到水底,但又不好把它捞出来,主要是蚊子太多了,如果把蚊子都捞出来,水就所剩无几了。为了珍惜水,还是连蚊子带水一起往肚子里灌,父亲曾感慨的说道: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那样艰苦也不曾没有水,现在戈壁滩连水都没得喝。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从1958年5月到1959年6月,为了赶在苏联撕毁条约之前完成任务抢回设备,父亲带领建设者们将艰苦置之度外,日夜奋战,提前完成一期工程任务,建起了十万多平米的建筑,兴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机场,修道路546公里,通讯线路1800余公里。

纪念开国上将陈士榘诞辰110周年:六个将军睡在4平米的地窝子里

聂荣臻元帅与“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发射场。

1960年9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导弹,工程、设备经受住了实弹考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至今仍在发射使用,进行过数十次核爆试验的马兰基地,至今依然是重要科研试验场所。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父亲回到北京。在1965年新春联欢会上,毛泽东主席在人大会堂接见解放军高级将领,当他看到我父亲时就走上前来一手拉住我父亲的手,一手指着张爱萍将军说:“祝贺你,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的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这个大功,对我父亲和10万工程兵来说是最高的褒奖,由于当年高度保密,父亲和10万工程兵至今鲜有报道,他们是共和国的无名英雄!父亲在《忆当年》这首诗中这样写到“战士壮怀凌云志,热血尽洒戈壁滩。化作惊雷震寰宇,春风常渡玉门关。”在我们子女的心目中,父亲在大漠黄沙中的苍茫背影是一座永远的丰碑。父亲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伸到“两弹一星”精神的人生轨迹留给我们——什么叫奉献。

纪念开国上将陈士榘诞辰110周年:六个将军睡在4平米的地窝子里

核爆成功后,张爱萍(右一)向周总理报告。

清白人生,“一坛清水祝华诞”

1995年,父亲86岁了,他几次复发心梗,身上已经出现浮肿。生日前夕,我们有预感,这将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了。他的老战友、老部下很想摆几桌宴席好好为他祝个寿。当时也得到有关部门的同意,只需要工作人员做个预算,由父亲签个字就行了。当工作人员把预算单递给父亲过目时,父亲支撑起虚弱的身体,戴上老花镜,一项一项看,一边看一边皱眉头,很不高兴地说:“这是谁让这样搞的?我陈士榘什么时候这样搞过?不要因为生日,把我一生的作风改变了!你们应该知道,我们党历来有纪律,不能用公款请客吃饭,我一辈子都是这样遵守的。明知有纪律,还写报告要钱,这是给军委领导出难题啊。”工作人员向他解释说,这是经请示同意的。父亲说:“我听说全国公款请客一年就要花去上千亿元,这还了得?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可绝不是为自己享受。我们共产党人为官就要像水一样清白!”遵照父亲的意愿,在4月14日他生日这一天,让工作人员端来一坛清水放在客厅中间,比喻做人要清白。来看望父亲的老战友钟期光、杨得志、王平、张震、迟浩田等高级将领都在一坛清水旁,以茶代酒,共叙战友情谊。父亲在战友们、亲人们、新老朋友们的谈笑声中,清水相伴,渡过了他人生最后一个生日。

纪念开国上将陈士榘诞辰110周年:六个将军睡在4平米的地窝子里

陈士榘上将

《经济日报》的记者在得知父亲以清水相伴度生日后,专门撰写评论文章,文中说到:“一坛清水祝华诞”为后来人竖了块“清正碑”。古人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清”是第一位的。只有清清白白做人,才能堂堂正正为官,才能当一个人民大众欢迎的好公仆。陈老将军功高不享分外福,病榻犹怀报国情,他这“清水祝华诞”之举,真可谓“情怀比竹节,高风傲松柏”。其言,其行,其德,不正是时代精神的真谛、党员干部的楷模么!

父亲的最后一个生日,不仅留给他自己一个一生清白,更是留给我们子女一个忠告——做人要清白!

1995年7月22日,父亲走完了他坎坷曲折却又波澜壮阔的86年人生,像清水一样清清白白流走了。他对死亡没有恐惧相反却充满一种期待,他说要去向毛主席朱总司令报到了。遵从父亲生前遗愿,我们将他的骨灰送回井冈山安放,让他的忠魂与他无比眷恋的井冈山这片热土和井冈山人民永远在一起。

水口入党,终生践行党的誓言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父亲跟着毛泽东同志经过艰苦转战,到达了三湾村。由于作战,加上疲劳、饥饿和疾病的袭扰,当时部队已不足千人,士气低落,悲观动摇。毛泽东同志决定在三湾对部队进行整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并指出,要发展一批工农骨干入党。我父亲就是第一批被发展的工农骨干党员。

水口入党宣誓仪式,让父亲终身不忘。毛泽东同志问他为什么要入党,他说要让穷苦老百姓翻身得解放。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党的誓言从那一天起就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我认为,这就是他为什么在68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遇到多大的波折,都不改初衷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这个源泉就是信念。父亲身上曾九处负伤,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践行了党的誓言,这也是为什么在生命的终点,弥留之际他说要去向毛主席报到去了,因为毛主席给了他理想、信念、信仰。每每想到父亲最后的告白,他一生忠于党的事业信守党的誓言,我就感到灵魂的洗礼,这是他最后留给我们的财富——信仰。

纪念开国上将陈士榘诞辰110周年:六个将军睡在4平米的地窝子里

1968年2月,毛泽东与陈士榘交谈。

我经常扪心自问,我是否珍惜了父亲留下的财富?这些财富实在是无数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奉献一生的共同遗产!是每一位革命先辈对党无限忠诚的真实写照。全国解放时党员人数是300万,可我们党有名有姓的党员烈士就有370万!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未能看到五星红旗的升起……

老一辈革命家虽已离我们渐渐远去,但他们的光辉人生是我们的榜样,给我们指示了人生的坐标。

苏振华上将在给儿子入党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今后我们既是父子关系,更是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同志关系,应当相互学习,互相勉进。

郭天民上将给湖北弟弟的信上说道:

我在共产党里做事,不同于旧社会为官做宰。你们不可依官倚势,不可向政府要待遇找麻烦。

赵尔陆上将1956年与家乡来人谈话时说:

我的权利确实不小,但是我不能用这个权利给自己的家乡开后门。要是大家都这么干那就乱套了,共产党就不是共产党了。

李聚奎上将在80岁生日时写下“三个纵然”自勉:

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八十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

邓华上将曾对湖南家乡的乡亲们说:

我不过是个当兵的,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

而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到井冈山慰问群众时说:

我们就是为群众跑事的。

两代人说出了异曲同工的话语:为老百姓打天下,为群众跑事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坐标!

习总书记在视察井冈山时说: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曾四次重回井冈山。1984年6月26日,75岁的父亲在井冈山写下了这样的诗篇,以表达他对井冈山的特殊感情,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自己革命生涯的无比自豪之情:

回井冈山

革命圣地,井岗巍峨。

今日重登,激动魂魄。

火把犹燃在林间,枪声仍响在深壑。

似吸当年汗气,犹听一路战歌。

青春回转,白首忘却。

看山花分外鲜艳,

望红日更加磅礴。

指峰岳体势,越发波澜壮阔。

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起自井冈山星火;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连接这丰碑一座。

团结奋斗,致力振兴;

识途老马,愈思拼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