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觉得她没有必要需要那么多钱财在身上,衣服这些她都会捐出去,她自己就会买20、30块钱左右的衣服来穿。陈妈妈她在这里捐款,捐了这么多,我们通过其他的渠道,比如社区这些,了解了她的家庭,了解了她的儿女,他们都支持她的这种行为,所以我们才放心地接纳她这么多年的钱(捐款)。

在罗湖黄贝有一位老人

从2014至今

通过黄贝U站捐赠的金额

累积达到7万多元

平均每两个月捐款一次

她就是陈彩芳

一位75岁的普通老人家

她的家里并不奢华

简单的家具正如她的日子一样朴实淡泊

而墙上挂着

“爱心捐助 真情无限”的锦旗

却格外惹眼……

点击视频看看她的故事

吃过树枝、吃过树叶

七旬老人如今捐款成“瘾”

回想第一次通过黄贝U站捐款的情形

陈彩芳已经很模糊了

只记得是在深圳大运会筹备期间

不少义工U站随之建立

她自己就拿着装满钱的袋子

去大运场馆的U站捐

直到有人无意提起

“你家门口就有U站可以捐”

她这才转移了阵地

U站收到捐款后

也开始慢慢了解了这位老人

陈妈妈她在这里捐款,捐了这么多,我们通过其他的渠道,比如社区这些,了解了她的家庭,了解了她的儿女,他们都支持她的这种行为,所以我们才放心地接纳她这么多年的钱(捐款)。城市56个“U站”,像陈妈妈这种情况,退休老人来捐助,是独一无二的。

——黄贝街道黄贝U站 张建华

其实,老人的生活一直十分简朴

过去也经历了许多磨难……

陈彩芳与丈夫1963年成婚

丈夫常年随单位驻扎外地

一年才能回一次家

他们的4个儿女和赡养老人的担子

就落在她一人身上

年轻时的陈彩芳吃尽了苦头

也正是这份苦

让她产生了要做善事的念头

那时候实在太累了,真的好辛苦。我吃过树枝、吃过树叶,肚子真的太饿了。有的人给我一条番薯,我都记着,那些老人家,对我关心的,我全部(要)回报。

——陈彩芳

正因为经历过苦难

得到过帮助

她也想帮助更多的人

家里的人都十分支持她

她觉得现在我生活好了,有点剩钱要帮助下人家,她的境界是这样的。我就说,你只要做得开心,感觉做得对,对社会有帮助,对回报社会做了一点事,那虽然不是很大,也是一点心意。

——曾坤泉(陈彩芳的丈夫)

我们作为子女来讲,一定是以她的这种行为为榜样。将来,我们肯定也是希望像我母亲一样,能为这个社会去发挥一些余热。

——曾伟民 (陈彩芳的儿子)

省吃俭用捐款七万多

把爱心散布在生活各个角落

如今,老人也并不富裕

这7万多元的捐款

都是她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省出来的

陈彩芳家楼下就有一个菜站

但她从未在这里买过一次菜

总是拖着购物车

舍近求远地到草埔农批市场

一买就买齐一个星期的食材

只为省下几十块钱

子女给她的东西

她都想着捐出去

自己还穿着二三十元的衣服……

她年纪大了,我们想给她更富裕的生活,逢年过节都会给她物质、钱财之类的,但她都会拿给捐给社会。她觉得她没有必要需要那么多钱财在身上,衣服这些她都会捐出去,她自己就会买20、30块钱左右的衣服来穿。

——曾美君(陈彩芳的女儿)

这样一个节俭的人

只要听到哪里有灾难

捐钱名单里面永远会有她的名字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

陈彩芳不仅捐钱

她的爱心散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看到环卫工人工作辛苦

她会买来矿泉水送给他们

看到有的孩子衣衫褴褛

她会买衣服送给孩子……

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真的是太小了,我还想拿更多来帮助人家。

——陈彩芳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当行善成为一种习惯

社会也变得更美好

信息来源:罗湖掌生活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整理:新时代新罗湖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