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大臣的的忠和奸的判断标准,和士大夫心目当中的忠和奸的标准并不是完全相同,所以尽管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会不断的按照儒家标准教导当朝皇帝如何辨忠奸,但实际上,皇帝对自己信任的大臣是奸还是忠时常会感到困惑和怀疑。

一个正常而且理智的皇帝,善于权谋之术,不仅需要能臣,直臣,也同样需要弄臣,近臣以方便自己的管理。

比如明代嘉靖时期的权臣严嵩,人称“青词宰相”,因为他善于写嘉靖喜欢的青词而受宠,居首辅地位达二十年,贪赃枉法,拉帮结派,杀害不肯屈从于他的忠臣杨继盛,按说这绝对是个奸臣。可是为什么嘉靖信任喜欢他呢,因为他对嘉靖皇帝的忠诚!严嵩是个才子,能力也比较强,能够办事让皇帝赏识,而且积极的写青词,这既是固宠的需要,也是表忠心的机会。

特别是严嵩甘心做皇帝的实验“小白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嘉靖追求长生不老,所以要常服各种丹药,有的新药品研制出来后,严嵩就主动品尝,确认没有问题后才给嘉靖服用。要知道这是有极大风险的,弄不好会有性命之虞!

再说一个正面的,明代土木之变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并直向北京城扑来。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临危不惧,与大臣们一起共立长君景泰皇帝朱祁钰,并周密组织了北京保卫战,击退了瓦剌,可谓救时宰相。后来夺门之变发生,英宗复位,夺门之变组织者徐有贞等人劝说英宗杀害于谦。英宗很犹豫,说:于谦实有功(指北京保卫战挽留国家)。徐有贞说:不如此业此举无名!(指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最后英宗昧着良心杀害了于谦,罪名就是拥立藩王(朱祁钰),图谋不轨!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辨别忠奸的能力,和自己本身的境界有很大关系,而士大夫眼里的明君,往往是对“忠奸”的判断标准与士大夫判断标准相同的皇帝。

所以会有“圣上昏聩,不辨忠奸”的感慨。但尴尬的是,士大夫眼里的那个昏君,对自己判断忠奸的能力,往往是很自信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