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在校园里被奉为经典,大学也不例外。老师们用这句话来激励自我,当做座右铭和奋斗目标。高等教育精英教育时代,学生素质较高,学习勤奋,学习成绩和能力都比较理想。所以,当时,这句话是很恰当的。

但如今,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48.1%,基本上高中毕业生有一般人都可以进入各类高校学习了。这么高的入学率,就使得大学不再是“象牙之塔”,而是一种普及了大众化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学生就难教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就很值得商榷了。

首先,大众化教育时期,我们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英化教育时期,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不足10%,那时只有极少数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才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这些精英人才,是经过千辛万苦,在一次次的艰辛选拔之后,才获得了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他们是很珍惜这个机会的。所以,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上,他们都积极向上,洋溢着激情、朝气和奋斗精神,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勤学、好学之人;

大众化教育时代,高校扩招了。从1998年开始,大学校园招生比例就逐年上升。我国在98年开始扩招,最初不是因为我们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提高而多招大学生;而是由于要把教育当成产业化,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因素所决定的。由于招收学生过多,少数懒学、怠学的学生也侥幸进入了大学校园,拉低了大学校园的学生的素质,影响了大学校园的学习氛围,从而将大学这个清净尚学之地,变成了懒学、怠学和厌学之所。“六十分万岁”、“大学没挂过科、逃过课、谈过恋爱,就不算上过完整的大学”,这些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话颓废之言成了少数人懒惰的借口了。试想,有这些少数害群之马在校园里肆意妄行,大学的学习风气还能好吗?所以,大众化教育时期,最让社会和高校头痛的就是不良学习风气的存在。

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时期,高校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原本在精英教育时期,招生规模小,大学校园里实行的是小班教学,一个行政教学班,充其量文科的大班级有50人左右,理工科30人左右,有的班级仅有十几人,甚至有些还有更少的。这类小容量的班级教学,带来的就是师生比合理,教师能够把注意力投放在所有学生身上,可以更好地关注和呵护学生的成长,努力实现因材施教;

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原本的小容量的班级几乎荡然无存,都是大班级,动辄80人、100人的大班级,老师往讲台上一站,看到的是台下众多的脑袋,一个学期下来,很多老师连自己班上学生的名字都教不出几个来,更别提对学生有多了解了。这种状况下,师生互不了解,教学也就难以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了。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就导致教学的针对性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学的个性化需求。

最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时期,课堂教学环境正处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中国高等教育又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换期,正好适逢中国互联网的崛起之时。早在精英教育时期,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师的讲授获得,课堂成了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所以,那时学生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尊重教师,上课认真聆听,虚心求教,心无旁骛;

精英教育末期,中国接入互联网(1994年接入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的电子产品,包围了课堂,导致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心思都被它们所吸引,导致心神不宁,无心听课,甚至上课都在网上娱乐、聊天,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受到很大的影响。

去年6月份教育部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以后,各个高校于去年秋季开始对学生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了一些整治,包括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问题,部分高校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措施,比如创建“无手机课堂”等,严格考试制度,取消清考制度,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已经有所触动。但总的来讲,大学课堂还是无法完全杜绝学生携带和使用手机,学生课堂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电子产品的干扰。

综上所述,学校和老师都有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良好愿望,但如今教学的内因和外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学生教育成长的因素太多了。因而,对于今天的高校来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恐怕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