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熙让六名官员退出,又问大阿哥:“太子和这六个人是什么关系。太子卖官之事,老八胤禩早就收到眼线的汇报,却故意不向康熙禀报,而是指示吏部按照太子的钧谕办理,但却派人把风声透漏给了大阿哥胤禔。

黄河一场大水把国库亏空的积弊暴露出来,户部账面上的五千万两存银真正能够调用的只剩下区区四十万两,其它都被朝中文武百官借贷一空,而始作俑者竟然是奉旨监国的太子胤礽。

康熙委任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为钦差大臣,负责追比国库欠款一案。太子胤礽拖欠库银四十五万两,是户部最大的债务人,因上成为首当其冲的追比目标。为了归还债务,胤礽打起了卖官鬻爵的主意,把四川盐茶道和河南布政使等六个肥缺明码标价的卖给了几位捐官出身的商人,总共搂了五十万两银子用于归还户部欠款。

按照朝廷定规,七品以上的外放官员在赴任前要向皇帝辞行,俗称“陛辞”,是外放官员赴任的最后一道关卡。如果官员品级较低,皇帝通常让他们行完觐见礼后简单问两句话;但如果是封疆大吏,皇帝会特意叮嘱,面授机宜,向他们指示到地方就任后的具体要求和举措方略。

康熙发现太子卖官鬻爵之事,问题就出在这六名官员“陛辞”的节骨眼上,同时也跟几位兄弟的互相配合,落井下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太子卖官之事,老八胤禩早就收到眼线的汇报,却故意不向康熙禀报,而是指示吏部按照太子的钧谕办理,但却派人把风声透漏给了大阿哥胤禔。

六名官员“陛辞”当天,吏部堂官是老八的心腹揆叙,当值引见的是大阿哥,强强联手,挖下深坑,把太子胤礽给坑惨了。行完礼后,康熙看完引单,随口问道:“谁是康祖恩哪?”跪在地上的一个官员回道:“小人是康祖恩。”康熙又问:“你知道你要去当的那个官是干什么的吗?”康祖恩简洁明了地回答:“知道,是管盐和管茶的。”

从这句回答中,康熙已经感觉到异常,于是再次试探:“你知道盐和茶该怎么管吗?”康祖恩轻描淡写地回答:“知道,就是把盐从盐民手中买过来,然后卖出去。把茶从茶农手中买过来,然后也卖出去。”听完这句话,康熙已经明白,这根本就不是一位适任此职的官员,因此又问:“你过去在哪个任上任职?”康祖恩老老实实的交代:“回皇上,小人是个候补道,原来没有放过缺,一直在山西做生意。”

一个从来没有放过实缺的候补道,竟然被派往四川担任四品盐茶道,感到震惊的康熙转头问大阿哥:“这个人是谁举荐的?”诡计得逞的大阿哥装出一副毫不知情的模样,恭恭敬敬的回答:“回皇阿玛,这六个人都是太子点名放的缺。”康熙让六名官员退出,又问大阿哥:“太子和这六个人是什么关系?”大阿哥等得就是这句话,立即回答:“据儿臣所知,太子连这六个人的面都没见过。”康熙顿时惊呼一声:“什么!”至此,太子卖官鬻爵之事彻底真相大白。

为了维护太子的声誉与尊严,康熙很快冷静下来,说了一声:“没关系就好,跪安吧!”大阿哥还想在康熙面前上点猛药,最好能一举扳倒太子,喊了一声:“皇阿玛!”康熙再次强调:“跪安吧!”大阿哥只好悻悻而归。

由于四川“盐茶合署”,四川盐茶道是管理西南地区盐政、茶叶的特设官员,也是天下闻名的肥缺,每年至少有十万两银子的进项。古代盐、茶、铁都属于战略物资,因此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太子胤礽竟然把如此重要的肥缺放给一个连面都没有见过的生意人,其原因自然是为了贪污纳贿。

康熙让李德全召来太子,询问他十阿哥当街卖家当殴打朝廷命官,诸多老臣前来哭诉求情的事他知不知情,不料胤礽却把原因归结为老四、老十三处事操切,把差事给办砸了,丝毫不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功劳自己揽着,过错推给别人。

康熙又把官员引单交给胤礽,告诉他是吏部报上来的外放官员,行的话就批了。康熙是借此试探太子,如果太子心中有愧,应该磕头请罪。结果太子还以为康熙被糊弄了过去,不仅没有请罪的意思,还屁颠屁颠地把引单收好,放进袖口。

堂堂国之储君,犯下如此不可饶恕的罪行竟然恬不知耻,毫无悔意,难怪康熙会对太子发出质疑:“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