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3岁的老人,一生醉心汴绣事业,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依旧不惧炎热,不辞劳苦赶到郑州,为的就是她自己那颗无愧于汴绣的心。6月8日上午,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暨第五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开幕式及颁奖盛典现场,记者见到了本届刺绣大赛的颁奖嘉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素花老师。

王素花老师

“针不离线,线不离手”,今年83岁的王素花老师已与汴绣共同生活了60余年。据王素花老师本人介绍,她8岁时跟姥姥学会了绣花,22岁如愿当上了绣工。1959年,她因参与绣制第一幅《清明上河图》绣品进京受到毛主席接见,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2008年,汴绣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素花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津贴。

国内刺绣专家这样评价王素花:她从事汴绣60余载,是新中国挖掘、继承、创新、发展汴绣的重要带头人之一,在对古老汴绣的研究过程中,她的知觉灵敏、想象丰富,既有继承,又能创新。

汴绣起源于宋代,《东京梦华录》中称它为“金碧相射,锦绣交辉”。汴绣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工艺特点,借鉴了苏绣、湘绣等绣艺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绣品既有苏绣雅洁活泼的风格,又有湘绣明快豪放的特点。

王素花接受玩美手工网记者采访

在此次博览会王素花老师的展厅,观展者既可以看到清丽淡雅的菊花,也可以欣赏诗意盎然的山水。她可以在一尺斗方上绣出精雕细琢的花鸟,也可以在百米长卷上绣出东京梦华的富丽堂皇。王素花老师的汴绣作品总比其他人多几分灵动,不是因为工艺有秘籍,只是因为从裁料、选线、配线,每一针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工艺品与艺术品的差别,有时就在于这份心思。

此次博览会,王素花老师带来的经典大作《清明上河图》尤为吸睛,许多参展观众聚集在作品前,仔细品味着这幅由上千种颜色交织而成,一针一线、惟妙惟肖勾勒出人物、船舶、牲畜与建筑的经典之作。

素花老师向记者介绍作品《清明上河图》

大家熟知的王素花老师,早已是诸多荣誉加身,是人人敬重的“汴绣皇后”,是在汴绣历史上刻上自己痕迹的大国工匠。然而在一切光环与荣耀的背后,是这位老人60多年如一日的坚守,用深切的热爱将汴绣融成自己的半个生命。

王素花的作品《秋光丽日图》局部

如今,白发苍苍的王素花老师,肩上也扛着一个厚重的担子:传承。她说:“没有传承,哪有发展?”为了汴绣艺术的根深叶茂,王素花老师视传承为己任,免费培训学员几千余人。她认为,“只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多了,汴绣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不会失传,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对于汴绣以后的发展,身为汴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王素花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我今年虽然已经80多岁了,可是我的心是年轻的,我还要再活20年,把这份产业继续做大做强!”

王素花老师和刺绣爱好者

王素花老师这份对汴绣的深情,对汴绣的传承坚守,大概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解读吧!

(采编组:臧明慧\文字,王晓\采访,王洋\摄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