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是古人生产,生活和认识事物重要方式之一,故此也就有了“布手知尺”,“身高为丈”和“迈步定亩”等原始的测量方式。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这种方式也显然已经不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是法定的度量衡便应运而生,正如《尚书》有言:“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那么古代法定的标准测量工具是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甘肃省的西北部,这里是古代重要的“丝路驿站”,因此贸易频繁,经济发达,自然就吸引了大批的中原人来此定居,所以在这一带的地下,也就形成了众多的魏晋墓葬群,数量足以万计。在1972年的时候,考古专家对嘉峪关市新城的魏晋墓葬群进行发掘,在不同的区域一共出土了千余件精美的陶器制品,以及金银玉器等等,而且还有一些带有异域风情的小玩意,无不反应了当时丝路贸易的繁荣和兴盛。

专家们在墓葬群的外围,又发现了几处土城的遗址,并且在土城的缝隙里,意外地得到了一截长条状的东西,而且上面还有清晰的线条。一开始,专家们也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于是, 就将它带回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后来发现它竟然是一把刻度尺,而它上面那些纵横垂直的划线就是刻度,刚好将这把尺子十等分。专家们用现在的科学方式进行测量,发现它发刻度十分精准,另外,它的材料还是罕见的动物的腿骨。1993年7月,这件骨尺还被评为了国家一级文物,那么它能“入选”的原因是什么呢?小编总结了一下,主要有3点:

第一:年代久远。

根据出土墓葬推测,这件骨尺制造于魏晋时期,也就是公元220-420年之间。因此保守估计,它也起码有1600多年的历史。又因为采用的材料是动物的骨头,所以才能保存这么长的时间,因此它作为魏晋时期骨制工具的实物代表,对研究当时的生产制造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它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祖宗级”的测量工具。

第二:制造精美。

这件尺骨长23.6厘米,宽1.6厘米,不大不小,十分便于随身携带和使用。骨尺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握在手里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另外,它的表面还呈现出淡黄色,看起来像是曾经涂有什么东西,也许是为了起到防腐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就和骨尺融为一体了,而且在骨尺的一头还有个圆形小孔,想必当时还系有绳子,可以挂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所以就不至于会随意放置,也避免了找东西的麻烦,因此看来古人想得还真周密。

第三:揭秘魏晋时代的刻度大小。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度量衡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虽然秦朝统一了度量衡(1尺=23.1厘米),但到后来的各个时期,也都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所以这件魏晋时期的骨尺,就让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的刻度大小。该骨尺长23.6厘米,也就是说当时的1尺≈23.6厘米,而我们现在通常的换算是3尺≈1米,也就1尺≈33.33厘米。比如,陈寿在《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算,那他足足有2.4米,这显然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但实际上按照当时标准来算,其实是在一米八几,所以这样就正常了。因此了解不同时期的刻度标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如今,这件珍贵的魏晋骨尺,就珍藏在甘肃省嘉峪关博物馆,它作为国家的一级文物,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另外通过它,我们可以想象丝绸之路的喧嚣和繁华,所以它既是文物,也是窗口,一扇可以看到过去经济繁荣的窗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