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位于洹河两岸并横跨南北,这里是中国商王朝晚期的王都——殷墟。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老城西北郊。

殷墟遗址以小屯村为中心,横跨洹水南北两岸附近的20多个自然村落,面积约40平方公里。

1973年以前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

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

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互相连属。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丙组共发现17座,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

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排列。

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殷代有专门掌管占卜和纪录的贞人约有上百人。商代以后,甲骨占卜逐渐失去了其显赫地位。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甲骨文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殷墟的青铜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殷墟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高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朝末年的1880年左右,小屯村的农民在耕种季节翻耕土地时,翻耕出一些甲骨来,这些有明显符号的龟甲和牛骨,称之为龙骨。他们发现这些龟甲和牛骨有止血作用,治疗外伤疗效尤佳,管它叫“刀尖药”,因此收集起来卖给中药店。

清朝光绪年间,安阳地区每年春秋二季要举办一次庙会。各地的农民都要来赶会,捎带一些农副产品在庙会上出售。小屯村的农民就将甲骨捣成粉末当“刀尖药”在庙会上卖。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秋季的一天,年过半百的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罹患疟疾,从宣武门外莱市口达仁堂中药店抓了一剂中药,药中有一味就是“龙骨”。在吃药时,发现抓回来的“龙骨”上刻有篆字,感到非常惊奇,于是就到药店去出高价把有字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并认出来是商朝的甲骨文。这种“龙骨”,是龟甲和牛肩胛骨。

1899年,出土甲骨文的安阳小屯村一带的地形与《史记·项羽本纪》中“洹水南殷墟上”的记载相符合,从而证实安阳小屯及其附近的洹滨一带是商王盘庚所迁的殷墟。

殷墟的第一次发掘,被视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它是中国连续发掘时间最长、清理遗迹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古遗址。殷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记载,当时王懿荣共买过三批甲骨。最初他在古董商范维卿处买到12片甲骨。1900年春,王懿荣买到900多片龙骨。不久他从古董商赵执斋手中买到几百片甲骨。一年时间里,王懿荣共买到1500多片甲骨。

到了1931年,一化名为“汐翁”的,将这个故事写成一篇题为《龟甲文》的文章发表在1931年北京出版的《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

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药店收购龙骨,不喜欢上面有字的。农民挖出后,往往还要把上面的文字刮掉才好卖。颇费工而所得薄,有时候嫌刮着太麻烦,故而农民往往将有字的扔在一边。

自从发现了甲骨文之后,这些昔日没人要的甲骨,顿时身价百倍。因为王懿荣的发现,抢救了无数商代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是金石学家,他和王懿荣一起研究甲骨,断定甲骨是殷商时代的遗物和文字。后又加以研究,证实龙骨上的符号是比金文(钟鼎文)更为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

王懿荣个人收藏了1500多片甲骨,是当时拥有甲骨最多的人。他的一生精研金石学,古文字尤高,发现了甲骨文。

清光绪二十六年,在发现了甲骨文的第二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临危受命,率众奋力抗击,誓死不做亡国奴。王懿荣于八国联军进京之时,投井殉难,时年仅55岁。

之后,王懿荣的长子王翰甫为还债,变卖家中文物,刘鹗得讯赶来,将王懿荣所藏的甲骨全部买走。

刘鹗又通过古董商赵执斋买到3000多片甲骨,他还派二儿子赴河南安阳等地搜集到1000多片甲骨。刘鹗总共有5000多片甲骨,并称这些甲骨为“龟版”。

范维卿再次从安阳收购龙骨,卖给了金石学家端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鹗选“龟版”1058片印成《铁云藏龟》,为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

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发现,这些应属于商代的文字,不仅使得商的历史伸手可及,而且一直处于传说中夏的时代,也变得可信。

商武文治武功有成,“四海”臣服、“百国”来朝,铸鼎以纪其母。后,此鼎被发现时,上有“司母戊”三大字,做为甲骨文专家的郭沫若当场命名“司母戊大方鼎”,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后母戊鼎刚出土时,内铸“后母戊”三个铭文。但甲骨文的“后”字是反写的,状如今天的“司”字,而史载,商武自称“后”,其母名“戊”,其鼎为纪念其母所铸,应为“后母戊”。其鼎如延续郭老命名,也应叫“后母戊大方鼎”。

近年来,殷墟频频告急,不法分子租房、租院挖地道,疯狂盗掘古墓葬。一条条伸向古墓的盗洞密集出现,隐蔽性极强,犹如“地道战”般触目惊心。

“摸金校尉”横空出世,安阳殷墟频遭盗掘的情况今年以来频频发生。有盗墓贼租保护区内民房,在屋子里挖洞盗掘;有的在饭店地下室挖墓。外号“革子”的四盘磨村支书王某革还成了盗墓团伙带头人,在村周边盗掘古文化遗址。

5月19日以来,在公安部、省公安厅的指导下,安阳警方深入组织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转战河北、山西、山东、云南、广东,侦破盗掘殷墟遗址古墓葬案25起、故意损毁文物案1起,打掉盗掘破坏殷墟遗址古墓葬团伙14个,抓获涉及实施盗掘、幕后出资、联系销赃、倒卖文物、损毁文物等环节的犯罪嫌疑人140人,在案件侦办过程中追回各类文物713件。

安阳市强化执纪问责,对市殷墟管理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文物管理局等部门45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出土的甲骨文、司母辛鼎、妇好号鸟尊等文物享誉海内外。

殷墟科学发掘90年来,出土甲骨文15万片,陶器数万件,青铜礼器约1500件、青铜兵器约3500件,玉器约2600件,石器6500多件,骨器3万多件。

神秘的遗址,使华夏文明文字史向前溯源达千年。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建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属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强盛的商王朝,等您前来揭开神秘的面纱!(摄影/报道 程越峰)

关注一下,了解更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