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寻之所以认为“油屋”带坏了无脸男,是因为油屋的物质纵横让无脸男迷失,变得过度依赖资本,但内心深处千寻反倒觉得无脸男像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所以在她提及到他的家在哪里的时候,无脸男才会崩溃到呕吐痛哭。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油屋小伙伴潜意识觉得无脸男是“鬼”的化身,集齐了负能量、暴力与欲望,即使是贪财的汤婆婆面对这样的人也是退缩的,其实也说明了失去情绪,变得程序化的无脸男同样是现代人心中的“黑影”。

记得宫老在后期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为何创造了“无脸男”,他说:写着写着这个人物就出来了。是不是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其实我们也知道,所有能够在作家笔下出现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能找到模型。正是因为太过熟悉了,才会陷入“忘记”和“无意识就出现了”的深渊里。

另外,《千与千寻》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大多数网友对无脸男的熟悉感和好奇心是超过白龙的,微博就曾出现“心疼无脸男”这样的热搜? 那么无脸男对千寻的偏袒真的是网友所说的“一见钟情”吗?如果不是,宫崎骏到底想借着无脸男给观众传递什么信息?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这部电影的大背景 ——隐藏在《千与千寻》的时代背景

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默认了《千与千寻》的大背景就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的那场金融风暴。不过,我们真正需要搞清楚的是这场泡沫经济到底给日本带来了怎么样的冲击?

影片中是以千寻的父母变成猪做出了警示,然而更值得令人注意的是电影中千寻的父母是先试着呼喊店主,找不到人之后才抱着待会再付款的“积极心态”进食的,这跟我们以往所要质疑的“跑单行为”本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没必要过分地强调这个行为到底礼不礼貌,而应该将重点放在“以积极心态过重提前消费的行为”该不该被允许存在?

金融危机之所以会爆发,表面是因为资本家鼓吹国民资本造成百姓过度乐观大额提前消费,造成国民经济被架空;事实上是因为市场信息的非透明化和不对等性。这个国家真实的资金运转流程只掌握在少数人之中,群众很容易就被权威牵着鼻子走。

换句话来说,千寻的父母为什么会变成猪,其实也是陷入了“权威主义”的套路中,他们误认为这个时空也可以提前透支,也可以将信用卡当现金使用,他们犯错的点更多是在于“他们跟风且高看了国家的负债能力”。

“该不该肆无忌惮地提前消费,把一切看得太乐观?”电影给出的答案是不应该,但对于这场不幸,宫崎骏的态度是乐观的。既然损失已经造成了,那个支离破碎的年代已经存在了,国民能够做的是不留恋不回头、勇敢地往前走,这个做法对应的正是结尾白龙对千寻说“千寻,我会去找你的,不要回头,一直往前走往前走。”

吸取教训、乐观地往前走是影片想传递的生活态度,然而宫崎骏并没有想方设法把伤疤藏起来,反而是借助“宫式童话世界”的外壳,用一种平和冷静的心情重新把这场风暴演绎出来。不幸不会因为躲避而不存在,我们总得勇敢面对。

日本的经济危机走上巅峰是在1989年,而《千与千寻》上映的时间是在2001年,所以“神隐的世界”与其说是陷入危机的日本的缩影,不如说是百废待兴的日本的写照。由于资本运转不周,现实世界的日本企业选择通过裁员而自救,工人为了保障生活来源也会不断地压低自己的身价,通过被压榨最大化来满足企业的需求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拼命地奉献自己,是神隐世界小伙伴的唯一写照,也是当时日本国民的唯一出路。

这种残忍的竞争方式对应的正是千寻闯入小煤炭们工作环境的那一幕,锅炉爷爷对于千寻的主动帮忙不仅没有丝毫感恩之心,甚至还警告千寻,别抢了其他人的工作。外来者的入侵(千寻的到来)让本就生活窘迫的其他人面临淘汰出局的危机,工作岗位的供不应求才是锅炉爷爷拒绝并把千寻推给了汤婆婆的第一动机。或许将千寻推给汤婆婆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作为油屋世界的最高话语权者,汤婆婆是千寻当下唯一的退路。很多人认为这个时候的千寻和徘徊在太鼓桥的无脸男的处境是一样的,同病相怜的困境促使无脸男一直黏着千寻?

其实这个说法对了一半错了一半,确实是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认知激起了无脸男对千寻的在意之心,不过这仅仅只是无脸男的错觉。事实上,跟存在感基本为零的无脸男比起来,大伙对千寻的认知起码还是存在的。口头上一直吐槽千寻的小玲,转过头还是主动照顾了这个初来乍到、毛毛躁躁的小朋友;对人类有报复之心的白龙也许下帮千寻找回爸爸妈妈的承诺,就连得不到任何好处的锅炉爷爷都以“自己孙女”的名号和“珍贵的药材”去换千寻前期的一路顺风……

面对困境,一直依赖爸爸妈妈的千寻学会了独当一面,即使中途不太顺利,但她还是努力去做了;而徘徊在油屋世界外的无脸男,如果不是千寻那一次意外留门,他还在原地。

无脸男的“怪异行为”折射的是国民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前面讲到了油屋里的所有小伙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辛勤劳作,是因为他们知晓这是一个忙碌、不让人偷懒、需要努力才可以生存的世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提到了,人只有完成了下一级的层次需求,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求,这个原理适用于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南非出现教育断层和油屋忽略无脸男是一样的道理,当解决温饱问题成为众人的唯一目标,所有的精神追求都是其次的。神隐世界里的小伙伴并不是刻意在排斥无脸男,而是他们压根就没空去关注别人。有人会质疑既然大家都很忙,没空去关注其他人,那为什么同在弱势地位的千寻就被留意到了呢?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做“首因效应”,它指的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印象”,随着接触的时间增多,对方会从己方身上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想法。千寻和无脸男对油屋世界的态度明显不同,前者是主动容纳进去的,虽然是为了留下来救自己的父母;后者是即使被忽视了,依旧没作为。

油屋世界对千寻的“留意”,一开始是来自于同行业的排挤和抵触,后来在相处之中,交集变多,成见也逐渐变少了,这是千寻主动的结果,也是她努力的回馈。

那么如网上所说的,无脸男在和千寻太鼓桥的一见就动心,又是否属实?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无脸男对于千寻的留意其实只是因为在所有人当中,他是最闲的那一个,在这个忙碌的世界,只有无业游民才有空去注意到外来者的到来。无脸男对于千寻的第一眼是好奇,这份好奇对应的是心理学上的“蘑菇法则”,新生事物和人像蘑菇一样在成长之前,总要经历不公平的待遇和不被重视的痛苦。

在油屋世界里,无脸男是“他者”,千寻的到来,让无脸男意识到神隐世界出现了下一个“他者”。在千寻还没有融入油屋世界的时候,他们两个都是这个世界的“异体”,不被重视不被看好。人特别奇怪的点,是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变成两个人承担的时候,痛苦就会折半。

无脸男就是以“寻找知己”这样的心态徘徊在千寻周围,真正发生实质变化的是千寻在忙碌之中的留门。这个小细节让无脸男潜意识觉得千寻默认了自己释放出来的信号,于是他就擅作主张把千寻当做唯一的救赎。

这个时候的无脸男从“怎么靠近千寻”变成了“怎么帮助千寻?”

这个转变本质是好的,但因为他涉世未深,表达喜欢和在乎的方式更像小孩子,是通过不断地给对方更多东西来稳定两者的依赖关系。在这段“相生”交往中,千寻掌握了主动权,这种不对等的拉扯关系造成了无脸男必须利用外物不断向千寻“施恩”来巩固自己与千寻的羁绊,这种变态的友谊也暗示着无脸男会因为害怕失去、害怕重回阴影而走向异变。

说到“阴影”,必须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个角色的造型设计——由白脸和黑身所构成。《大圣归来》播出的时候,就有网友质疑大妖王的人物形象借鉴了《千与千寻》中无脸男发狂大嘴吞噬万物的一幕,但事实这一功能更早出现在《山海经》所记载的混沌。《子不语》中是这么形容“混沌”——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如肉矩,浑浑而行。《千与千寻》中最接近这一叙述有两个人,一个是“前期的腐烂神”,另一个则是“被千寻拒绝发狂的无脸男”,这两者唯一的共性是“那一刻都是脏的、浑浊的”。

除了受到污染这一点,无脸男的身上还有另一特征。国内京剧白脸以奸雄曹操为代表,一开始我也以为无脸男的造型设计是借鉴了这一曲艺,后来在日本能剧和《怪化猫》中找到了“白脸”真正对应的情绪。《怪化猫.无脸怪》那一集,蝴蝶在面对母亲的疯狂“洗脑”中就出现了白色脸谱,这种时候的脸谱对应的是为了家族的荣耀而放弃自己的蝴蝶,意味着迷失;另一幕则是结尾卖药郎戳穿无脸怪的真实身份时,蝴蝶手中拿的也是白色脸谱,意味着虚无。

除此之外,《浮士德》中的魔鬼摩腓斯特也是这样的一个脸谱,对此有过了解的小伙伴,会发现在日本白色脸谱更多是代表“虚无”和“迷失”。这两个标签不仅和无脸男的个性特征对应上了,还和整个电影的大背景相呼应了,无脸男的“徘徊”对应的是现实生活里因“金融危机”而产生心理阴影的普通百姓们,他们在面临经济崩盘的冲击后变得小心翼翼、格外谨慎,这和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扭扭捏捏、步步为营的无脸男是同步心理。

自我意识的觉醒,找到真正的归宿

有人认为是油屋单方面拒绝了无脸男,但事实上无脸男也在拒绝油屋。

油屋对无脸男的拒绝很大部分是源于他的游手好闲,这只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后资本主义对“弱者”的淘汰,从某个角度来讲,隐匿在器具之中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人们鲜有时间可以静下来去聆听彼此的心声,以及无脸男会从最初的沉默到最后歇斯底里地发出“我要”的呻吟,丧失沟通能力变成社会的边缘人群是我们人类社会里无数现代人的缩影;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油屋小伙伴潜意识觉得无脸男是“鬼”的化身,集齐了负能量、暴力与欲望,即使是贪财的汤婆婆面对这样的人也是退缩的,其实也说明了失去情绪,变得程序化的无脸男同样是现代人心中的“黑影”。

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什么说无脸男也在拒绝油屋世界? 是因为在千寻留门之前,无脸男有千百次机会可以进来,但他都从未真正踏入过油屋,电影中也并没有刻意去强调无脸男是没有自己进来油屋世界的能力。

他只是把这个选择权让度给了他认为是同个世界的千寻,事实上他对这个物质纵横、利益至上的神隐世界本质上也是反感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明明早千寻出现在太鼓桥却始终没有踏入神隐世界。他犹豫是因为他害怕孤独被忽视,但他又害怕堕落。

千寻替白龙去还印章的时候,向玲提到要带走无脸男,千寻说无脸男是来这里之后才变坏的。“这里”很明显指的是“油屋”,离开油屋的无脸男真的变好了吗?影片没有直接说明,但在前往钱婆婆的这趟电车里,无脸男变得异常沉默,只是静静地跟在千寻的身后,不再打扰她。

这个时候的无脸男跟“迷茫得在桥边徘徊”以及“愤怒到发狂失控”的状态,明显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有了思想懂得了思考,开始变得不再依赖千寻、不再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别人身上。值得一提的是,千寻和无脸男乘坐的电车上面正写着“中道”。中道其实是佛教术语,其对立面是两边,即苦乐、生灭、虚有、阴阳等。释迦牟尼在说法的时候,提出远离二边、至于中道,列车上的这两个字就直白地点明了这一趟路程对于油屋世界的两位“他者”都是修行之路。

在无脸男自我说服的过程中,最微妙的变化是在他们到达钱婆婆的家里后,钱婆婆主动邀请他进屋,这是除了千寻第二个对他发出认可的好人。不同于油屋用金钱换回来的被关注,新环境里的人对他释放出了满满的善意,这个舒适、自在、无拘无束的空间让无脸男找到了憧憬已久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也是他最终选择留在这里的原因。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点对应的也是日本的治愈文化,在他乡能遇到知己,本身就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

千寻之所以认为“油屋”带坏了无脸男,是因为油屋的物质纵横让无脸男迷失,变得过度依赖资本,但内心深处千寻反倒觉得无脸男像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所以在她提及到他的家在哪里的时候,无脸男才会崩溃到呕吐痛哭。

无脸男在没有碰到千寻没有进入油屋之前,确实是白纸,然而不幸的是,他畏惧大家因为忙碌而忘记自己,又无法超越时空抵达千寻所在的彼岸。对于同样失去父母失去家的千寻而言,归宿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然而千寻只是日本国民中的一个小小的代表,要找回归属感和安全感还有千万子民们。

金融危机对国民的危害不单单只是财产的损失,还有精神上的入侵。经济的负担让人们更多时间花在生产价值的过程中,而忽视了个体的精神寄托和自我追寻。

宫老也想借助千寻带无脸男离开神隐世界以及最后千寻带爸爸妈妈回到人类世界这两个环节,去表达危机过后的日本依旧可以重振的信心和期待;同样的,在电影中也出现了两次救赎性的回归,一处是无脸男离开油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学会换一种方式活下来;另一处则是在千寻认出爸爸妈妈后,油屋小伙伴们的欢呼声,这种打破以往条条框框、等级森严、发自内心的尖叫声其实也是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不要畏惧失去,即使神隐世界存在美好,但这都是泡沫。我们总要鼓起勇气,走向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