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深感易中天先生对历史的得失成败看的是那么的深刻精辟。他认为历得得失成败是偶然,更是必然。那又是为什么呢?读易中天《品三国》之我所理解的人生哲理二

弄懂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当时社会的势吧。那是东汉末年时代,在朝内太后当政,宦官乱朝,在朝外,群雄并起,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我想也就是这样的形势下,后来才会涌现出那么多的英雄人物与得失成败。至于得失成败就看袁绍官渡之战大败,孙刘大军大败曹操于赤壁,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吧。

先说袁绍官渡之战大败,当时袁绍兵力几倍于于曹操,然而却被曹操打败。这是为什么呢?易中天先生认为此战失败于袁绍方面有三大客观原因:第一刘备开溜,导致了袁绍失去了外援;第二许攸叛逃,导致袁绍失去了智囊;第三张郃投降,导致了袁绍失去了臂膀。事实的确如此,然而我不禁深究之。难道这背后没有原因吗?当然不可能其一刘备为什么要开溜,也许是刘备预感到了袁绍必定大败或者一些其他原因吧;其二,许攸为什么要叛逃,也许是因为袁绍不听取他的意见或者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吧;其三张郃为什么要投降,那是因为袁绍要杀他啊,不叛逃还能怎么办?众所周知,袁绍是一个心胸狭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而曹操这是一个心胸开阔,察纳雅言,有自知之明的人。试想这两种人统领军队进行PK,不战而结局已定矣。读易中天《品三国》之我所理解的人生哲理二

读易中天《品三国》之我所理解的人生哲理二​再说孙刘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曹操以号称八十万大军战孙刘大军于赤壁,然后结果却一败涂地,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曹操不是一个心胸开阔,察纳雅言,有自知之明的人吗?这样的人统领几十万大军战孙刘十万大军,怎么会输呢?是东风使然,还是诸葛亮周瑜使然。易中天先生在这一战这样说道 所谓诸葛亮赤壁之战借东风乃子虚乌有,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回事。他认为曹操失败原因在于自己,第一让水土不服的大军来到江东,第二战略不明确,是要打刘备呢,还是要打孙权呢,还是要一起打呢,不知道,第三大军染疟疾。他说正是因为这三点原因曹操才会失败。可见,曹操败于赤壁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啊。所以说,何须东风与郎便,战果未分胜败明。既然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其结果都是历史的必然。读易中天《品三国》之我所理解的人生哲理二

那么三国鼎立之势和三国归晋又当如何解释呢?三国由魏,蜀,吴而建立,魏,也就是由曹丕所建,实际上是由曹操所建,曹丕乃子承父业。蜀,也就是由刘备所建,吴,也就是由孙权所建。那我就要问了?为什么三国是会由这三股势力所建?或者说由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马超,韩遂这几股势力中的一股或几股和曹操,孙权,刘备这几股势力中的一股或几股所建呢?易中天先生认为历史必定如此,也只能如此。具体原因兹不细述,但说一二。其一,袁绍,袁术之辈心胸狭窄,领导有误,其人更是愚蠢透顶。曹操,刘备,孙权则心胸博大,领导精明,其人更是聪明兼具智慧。其二前者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后者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所以说三国鼎力之局势是历史的必然啊,以此类推,失道的大汉又怎么能不被灭亡呢?所以啊,我们又何必像诸葛亮一样感慨万分,痛恨桓,灵二帝呢?可是历史不会因为三国鼎立而终结,它将继续有规律地向前迈进一步,即三国归晋,天下一统 。这又是为什么呢?读易中天《品三国》之我所理解的人生哲理二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说道,由于魏蜀吴三国的势力本质上都是反士族地主阶级, 所谓士族地主阶级,简称读书人的阶级,指过去古代读书人读到一定程度上就能做官,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地位非常高,往往以家族为单位而向外扩张,最终往往具有组织性,阶级性的。 也就是说实际上三国时期是士族地主阶级势力最为庞大,而不是魏蜀吴三国势力最为庞大,然而正如前面所说那样,魏蜀吴都是反士族地主阶级的,所以他们最终会被司马懿所完全代表的士族地主阶级所取代可见乃是天经地义,大势使然,绝非偶然啊!读易中天《品三国》之我所理解的人生哲理二

尾篇,易中天先生更是感慨道,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我又何尝不是这样想,假如袁绍听取良言,那官渡之战曹操必败,假如三国有哪一国把权力完全交给士族地主阶级,那么三国必将改写,历史也必然不会这样。然而历史没有假设,我也只能喊着泪与笑,酸与甜,苦与辣不痛不快地读完易中天品三国。之后发出一句。世间胜败何其多,岂是商隐一句事不期。然而,我的感触并未到此结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