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愤怒、悲伤,但是推、打、踢或咬是不行的,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这样会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底线,或找其他朋友帮助协调,或用拳头打枕头,踢球、打沙包等方式来抒发情绪。可是,当孩子的情绪没有抒发出去,行为动机未找出来,孩子的行为被遏制后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选择攻击自己或继续攻击他人。

嘟妈见过一个3岁半左右小女孩,出乎意料的「懂事」。哪怕是别的小朋友抢她的玩具,她都会立马拱手相让。然后呆呆的胆怯的站在旁边看别人玩。

出于好奇我问小女孩的妈妈是如何做到让孩子这么「懂事」的。

女孩妈妈说,之前小女孩待在老家,近半年才把她接到身边来。在老家,小女孩被爷爷奶奶惯出一身坏毛病。他们夫妻报了很多线下教养课程,花了很大力气才纠正过来。

在这过程中,小女孩刚开始也是非常的反抗,哭闹打滚扔东西甚至打人,后来他们就用了几次“隔离法”来惩罚,慢慢的,小女孩就变乖懂事了。

从小女孩儿的行为举止来说,真的很懂事。但她和同龄孩子玩耍时,好像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她太懂事了,懂事得不像个孩子。

攻击是表达自我的方式之一

其实,攻击才是儿童的天性,一旦孩子欲望得不到满足,他们难以控制情绪,就可能采取打人、扔东西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更重视儿童行为培养,大部分父母都害怕儿童的攻击行为。

孩子攻击同伴,父母担心他未来交不到朋友,成为群体排挤对象;孩子攻击长辈,就是不尊重,担心之后不懂得感恩;孩子摔打玩具,就是不听话,担心养成不好的习惯。

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就会采取阻止行为,要么以暴制暴,要么强调自己对孩子的牺牲,直接扼杀孩子所有的攻击行为。

可是,当孩子的情绪没有抒发出去,行为动机未找出来,孩子的行为被遏制后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选择攻击自己或继续攻击他人。

选择攻击自己的孩子,每次在他想要表达自我时,都会努力克制自己:

我要是做错了,就会挨骂甚至挨打。

我要是做错了,爸爸妈妈就不喜欢我了。

我要是做错了,大家就不要我了。

……

这样的孩子会说服自己不攻击他人,他们看上去很「懂事」,但却没有那么的快乐和幸福,因为他们学会了牺牲真实的自我迎合他人的期待。

长大后,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老好人”,明知自己没钱,也要省下钱借给朋友;明知很不想做,却总是答应对方的请求……

他从来都不敢反抗,因为他熟悉的行为模式是,反抗,就会被用更粗暴的方式压制。

父母曾经是他们的榜样,是他们最爱的人,连最爱的人都会毫不留情压制自己,更何况是别人呢?

久而久之,他们变会认为反正抗争也要失败,吃亏是福吧。「讨好」是自我的漠视

天才作家蒋方舟,也曾在《奇葩大会》上谈自己不敢和他人争吵,一直都在讨好他人,迎合他人的期待。

她说,自己从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所谓的真实关系,就是你可以跟这个人去争吵,可以把自己最真实,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这个人。

她讲自己的恋爱经历,分手后,对方一直打电话指责她,她就不停道歉,对方听到道歉更来气,觉得这太敷衍了,隔一会又打电话了指责她。

直到她发现手机好几屏都是前男友拨打来的电话,她突然心生怯意,但她依然在不断道歉,不敢直接告诉对方,她不想要接电话,这样做会让她很不开心。

她说,这并不是因为自己情商特别高,包容心特别强,而是因为自己特别害怕起冲突,害怕和他人争吵。

这种行为模式,同样延伸到了工作上,刚开始工作时,她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哪怕自己非常不认同他人,也会点头说:老师说得真好,再说一点吧。

当她意识到这点时,用了一年时间,把自己“流放”到日本,每天看书、写日记,不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也不关系网络对她的评论,最后,她终于治愈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回国后,一位前辈倚老卖老教训她,她立马回骂了这位前辈,然后摔门而去,那一天,她感觉非常开心,恨不得告诉全世界,自己终于敢“任性”骂人。

蒋方舟在节目中也说了两句经典话来总结自己: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世界知名导演英格特伯格曼曾在电影《婚姻生活》中塑造了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妻子,她与丈夫从未有过真实的链接,她从未向丈夫表达过自己任何不满,因为她永远都在扮演别人期待的角色,她永远彬彬有礼,永远恭顺谦让。

可惜,丈夫依然离她而去,她接近崩溃之际接受了心理治疗,治疗过程中,她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

我总是循他人之意做事,从我记事起,我便如此顺从、得体、近乎谦卑,孩提时代我也有过一两回任性,但母亲便会用理解教条严厉地惩罚我,他们对于我的成长,以及我那些姐妹的成长,都旨在教导我们成为温顺的人……

在和他人相处时,我拼命讨好他人,我从不思索自己所好,却总是思索“别人想我有什么喜好”,这不是慷慨大方,其实这只不过是懦弱。更甚者,这一切都根植于,我对自己的漠视……

要驯服孩子的任性,一开始总是那么容易,拿我来说,我的驯服便似毒药的灌注,并且百分之百奏效。内疚,一开始,更多是倾向于给我的母亲,渐渐的,倾向于给他人。当孩子打人时,怎么办?

虽然攻击性是儿童表达自我的方式,但攻击可能会伤到他人或自己,我们处事的原则即是:不要伤害自己,不要伤害他人。

因此,当儿童出现攻击行为时,以下方法都可以帮助他表达自我却不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

1.出现攻击性行为,让他暂时离开现场

一旦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带孩子暂时离开现场,不要用语言或行为斥责孩子,这样做只是给孩子一个缓冲时机,并不是把他放在一间枯燥乏味的房间,用“隔离法”来惩罚他。

等到这件事过去半小时后,可以引导孩子解释刚刚情绪大爆发的原因,例如,为什么突然对朋友那么生气。

2.不用情感“绑架”孩子

一旦家人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行为,那么孩子学到的情绪处理方式是:只要自己有力量,就可以通过攻击弱者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有的妈妈,比较喜欢用情感的方式“绑架孩子”,例如经常告诉孩子“你不这样做,我就不喜欢你了”的句式。

在真人秀《妈妈是超人》节目中,董洁儿子顶顶钻到桌子下面玩,董洁立马用情感绑架孩子:“你快出来,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就要流泪了。”年幼的顶顶,看到母亲因为自己钻桌子的举动而在自己面前流泪,突然变得不知所措。

对孩子来讲,情感惩罚,比身体的惩罚来得更凶猛。

3.改变大人情绪处理方法

其实孩子很多攻击性行为是模仿成人的,试着回想自己遇到冲突时怎么解决问题?是大喊大叫,还是平静思考?想要孩子学会平静,父母要先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否则再多的技巧也没用。

4.引导语言表达情绪

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愤怒、悲伤,但是推、打、踢或咬是不行的,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这样会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底线,或找其他朋友帮助协调,或用拳头打枕头,踢球、打沙包等方式来抒发情绪。

同时也需要告诉孩子,无论他有任何情绪,你都将无条件爱他。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要时刻牢记一条规则就不会出错:有的行为需要被限制,但所有情绪都应该被接纳。

嘟妈希望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活出真实的自我,时刻提醒自己,好的亲密关系从来不害怕冲突,反而最怕,我们之间从未有过冲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