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偏远的边陲小镇上,法律无法充当维护正义的武器,警方作为特权阶级可以肆意欺辱民众,百姓们苦不堪言,但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反抗暴行,直到平平误杀了素察,作为弱势一方的李维杰才不得不站出来保护妻女。电影《误杀》对原版的结尾进行了改动,作为胜利一方的李维利并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而是主动向警方自首,一力承担了杀害素察的罪名。

今年的12月,堪称“国产犯罪片月”。

先有国民男神胡歌和台湾小清新女神桂纶镁携手带来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再有文艺女神汤唯和大头哥带来的《吹哨人》,但最令人惊喜的还是上映于12月中旬的《误杀》。

这部由陈思诚监制,新人导演柯汶利执导的影片一经上映,就被不少观众盖章鉴定为国产最佳翻拍片。

新瓶装旧酒

电影《误杀》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从主线剧情来看,它和原版的故事走向大致相同。

主人公李维杰是个混迹于泰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依靠帮人铺设网线的小生意维持生计。虽然生活困窘,但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阿玉、上高中的大女儿平平,上小学的小女儿安安。

然而,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却被一次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打破。

大女儿平平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被警察局长的儿子素察在饮品里面下药迷晕,并强暴拍下视频。

害怕的平平将事情告诉了阿玉,母女俩与素察见面时发生肢体冲突,为了救母亲,平平失手将素察砸死。情急之下,母女俩将素察的尸体放在附近祖坟的一口棺材里。

出差回来并得知此事的李维杰,为了保护女儿和妻子不被法律追责,开始想办法隐藏犯罪事实。他采用从电影当中学来的“蒙太奇”手法,利用并篡改周围人的记忆帮助他们全家制造不在场证明,并带领全家人合力上演了一场与警察斗智斗勇的反侦察大戏。

虽然主线剧情与印度原版并无二致,但是主创团队却通过人物设定的改动和一系列细节铺垫,让《误杀》具有了比原版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一只羊引发的血案

今年凭借韩国现实题材电影《寄生虫》获得金棕榈奖的导演奉俊昊,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虽然生活在一个国家和城市,但穷人和富人可能都没机会相遇。”

大部分时候,处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如同油与水一般泾渭分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但没人愿意承认那条界限的存在。只有电影才能将被粉饰的和谐撕碎,将阶级矛盾的对立面,硬生生摊开在人们眼前。

《误杀》在印度原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将被害者父亲的身份从有钱人提升为市长竞选人之一,大大加深了影片的社会意义。电影《误杀》的英文译名叫作“Sheep Without A Shepherd”,也就是“乌合之众”的意思,在影片中指代的就是软弱可欺的普通民众们。

在这个偏远的边陲小镇上,法律无法充当维护正义的武器,警方作为特权阶级可以肆意欺辱民众,百姓们苦不堪言,但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反抗暴行,直到平平误杀了素察,作为弱势一方的李维杰才不得不站出来保护妻女。

在影片中,真正引爆阶级矛盾的导火索,就是那只被警察用枪打死的羊。当李维杰站出来反抗警察的暴行,警察为了警告李维杰,一枪打死了旁边的一只羊。

这只可怜的羊,无意中做了李维杰的“替罪羊”,后来被李维杰塞进了棺材,取代了素察的尸体。

当小女儿安安禁不住警长的威逼利诱供出来藏尸的下落,当警方当众刨开众人的祖坟却仅仅发现了一具羊的尸体,民众们的愤怒已经积累到了极点。

当阶级凌驾于法制之上,当执法者同样仗势欺人,那民众们的权益又能依靠谁来保障呢?

阶级冲突一触即发,民众们为了发泄愤怒,亲手制造了一系列社会暴乱,素察的父亲引咎退出竞选,由一只羊引发的社会失序问题,早已经超越了李维杰的想象。正义OR救赎?

电影《误杀》对原版的结尾进行了改动,作为胜利一方的李维利并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而是主动向警方自首,一力承担了杀害素察的罪名。

不少观众看后对这个结局表示了不满,认为这是制片方为了影片过审而不得不为的做法。但即便只是为了过审,影片也做了层层铺垫,使得李维利最后的自首并不显得突兀和牵强。

李维利原本以为素察是被平平误杀的,但当他揭开棺木的一刻,看到素察瞪大的双眼和棺木上挣扎的抓痕,他才明白素察实际上并非被平平杀死,而是在棺木中被活埋而死。

对于素察真实死因的愧疚,让李维利的内心饱受折磨,他想到庙里布施以求得佛祖保佑,然而却被庙里的老僧拒绝:

“无相布施才有无限功德。”

没有杂念的施舍,才能换来平安与喜乐。以正义手段换来的正义,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用沾满血腥的双手赢得的胜利,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李维利困惑了,更让他困惑的还有小女儿有样学样的作弊行为。为了让爸爸兑现买口琴的承诺,小女儿用涂改液将试卷上原本的70分改成了100分。

孩子原本纯洁无瑕的心灵,已经被他的所作所为玷污,这难道不是对他人性最大的拷问吗?

李维利用非常手段获得了表面上的正义,但却始终过不了自己内心这一关,于是他选择自首,只为救赎自己差点堕入深渊的灵魂。

与其说这个结尾是为了影片过审画蛇添足的败笔,倒不如说这个结尾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讲究的是正义,强调的是个人利益,遵守规则等值交换,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于是,印度原版中的父亲并不会考虑到自己追求正义所使用的手段是否正大光明,既然法律不能维护正义,那么他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赢得正义。

而东方文化中讲究的是义,强调的是集体利益。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人君子必须以世俗道义为道德准则,以不择手段的方式追求个人利益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所以,李维利虽然以自己的方式赢得了正义,却仍然不得不接受道德上的拷问。

中国版的《误杀》和印度版的《误杀瞒天记》,就好像同一个故事的“罗生门”。相同的故事,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讲出来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味,西方版的落脚点是“正义”,东方版的落脚点是“救赎”,没有好坏之分,只看观众更愿意接受哪一个罢了。

影片的结尾加入了一段记者的街边采访,最后一个采访对象是和李维杰关系最好的邻居颂叔,他曾经在危机关头站出来为李维杰鸣不平,然而却遭到了李维杰的利用和背叛。

究竟如何评价李维杰这个人?

颂叔最终以沉默回应,他凝望着镜头,其实是将记者的问题抛给了看电影的观众。

李维杰失去做人底线,拼命维持正义的做法到底是对是错?

相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