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刘若英《后来的我们》上线。首映第一天,票房突破3个亿。整个平淡无奇的4月院线,终于出了一个爆款。公子许久不写影评,也终于有了写两句的想法。

从市场反应和口碑点评综合来看,这次的情况有点复杂。

一边是引爆的票房,各媒体公号铺天盖地比着劲儿煽情造势。一边却是豆瓣6.5的评分。公子说句心里话,这部片子虽然不至于6.5,但是明显低于了观影前的心理预期。

简而言之,不动人。

对于一个爱情片来说,不动人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莫大的贬义。公子甚至自我检讨了一番:没有北漂的体验和代入感?公子当年也住过城中村蚁族的搭建房啊——房子与房子间距能摸得着那种,穷日子谁又没过过呢。观影时走了神还是年纪大了泪点升高了?去年的爱乐之城看了三四遍,每遍眼泪都是一个劲打转。

人比人气死人,归根结底还是作品的问题。

从影片本体来看。对于刘若英的处女作来说,肯定是及格的。李屏宾的摄影,构图漂亮精致,杜笃之的配乐也好,节奏步调一致。美术道具气氛十分恰当,地下室的场景真实有细节。色彩的运用也很有想法——失去了你的世界无疑是失去了色彩后的黑白映画。

从演技来看,全片的最大亮点在男主父亲田壮壮身上。全身都是戏。失明的样子更是戏骨上身。结尾的独白显示了深厚的台词功底。语气间起承转合微妙的很,完全撑得起内心中父辈的形象,也提供了本片中最大的泪点。

男主角井柏然一直是个傻小子加钢铁直男。认真的把自己摆到生活底层,故意崩坏了自带的偶像感,却少了那种少不经事到成熟的层次。表演中勉强能跟上周冬雨,跟田壮壮对戏的时候却几乎被碾压,用行话讲,简直要接不住了。

周冬雨演的不错,或者说像《七月与安生》一样,一次熟悉的角色加熟悉的味道。但是人物还是立不住,当然这个事儿不能让周同学背锅。故事中什么都想要的方小晓应该多一点心机的婊气,而周冬雨身上更多的是敢爱敢恨的社会姐江湖气。泛滥的金句台词和非常接地气的美术环境形成的违和感,几乎成了一场灾难。

刘若英第一次执导电影,对作品的控制力还是略显青涩。可能想要一点女性化的细腻和敏感,一点台湾电影风格的细碎和缓慢,由生活化场景的白描,达到情感的累积。但是监制张一白却想做成第二个《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再金句一点,再商业一点。电影中很多地方不东不西,不中不洋,明显可以感觉到两人创作理念的冲突与打架。

剧情中的小问题更是数不胜数。公子看完前五分钟的时候就产生了疑问——俩异性老乡去北漂,一不是兄妹二不是发小,就能顺理成章的合租一间房?帝都就这么开放了?更别说片中被黑到爆的男博士和公务员们(笑)。公子认为,凡是电影中生拉硬凑、逻辑混乱的,统统该把张大监制拉出来背锅,游街示众。

一个片子拍的好不好是一码事儿,卖的好不好是另一码事儿。卖不出票的好电影大有人在。影评人不看好的电影票房成了黑马,似乎也不少见。《后来的我们》宣发团队堪称上半年国内最佳,拉来五月天、陈奕迅、各种情怀牌接二连三王炸,差点做成了《致青春2.0》。但是最近又听说各种背地里的争排片、票房注水的野路子,着实有点恶心。这片子的票房,公子立个flag,看来是要高开低走了。

中国的院线市场,大众们最好的两种口味,无非是喜剧和爱情。当然,最近又加了一个主旋律动作片,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群众们需要一点宣泄自己的感情戏,更需要一点点满足八卦心理的窥视。

导演刘若英自身情感经历具备的天生的话题性,也成为本片的卖点之一。观众们都想看看刘若英的电影里会有多少刘若英。公子不喜八卦,这次说句题外话,某陈的老婆才是内伤到可怜,明明老公克制到挑不出大毛病,偏偏全世界又默认了这份师徒间的藕断丝连。真的是心理阴影大上天。

无数人是奔着《后来》的情怀买票的。结果发现。好像不太应该是这样的。刘若英说:“看我的电影,希望你们在里面看到自己。”

刘若英的台北和北京,看来还是隔得有点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