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国贼”李陵的无奈

说起李陵,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历史上记载着的卖国贼,也是说书人与编撰野史最多的反面人物教材。 “忽忽如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这是李陵初降匈奴时悲苦心情的自我写照。

贪生怕死,战败而降,在当代西方的军事理论中也许是光荣的,但在崇尚“节”、“义”的中国社会却是不可以原谅的。正如班固在《汉书》李广苏建传最后的评论中所说“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生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宋朝抗击契丹名将杨继业战败被俘,最终绝粒而死。他这样的行为才符合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形象,而杨继业的死自然而然地使善于忠奸之辨的中国老百姓拿他与世人所痛恨的汉奸李陵来对比,因而在民间的小说戏剧中才出现了杨继业兵败退守苏武庙,见李陵碑,恨陵之叛汉而以头触碑而死的壮烈之举。这种忠义思想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就算李陵自己,当他劝说苏武投降匈奴未果之后也不禁“喟然而叹:‘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然而李陵真的是一个贪生怕死毫无羞耻的叛徒吗?读到李陵,他的遭遇让人无比同情,他是中国历史上汉奸中的另类。李陵的悲剧是时势造成的。这还要从当时西汉的国情与地缘政治说起。

秦以武力兼并六国而一统华夏之后,雄才秦始皇首先想到的是巩固塞防,因此他北筑长城以防匈奴,但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往往与残暴不仁的暴君是同义词,他不恤民力的残酷统治直接导致了人民揭竿而起。在秦帝国被推翻之后紧接着又上演了楚汉相争,中华大地就这样饱受战火的摧残。而此时幕北的匈奴却在有为的冒顿单于的领导下逐渐崛起而“尽服北夷”,强大起来的匈奴也慢慢将敌对的目光投向长城以南立国不久百废待兴的西汉王朝,以至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汉虽受此奇耻大辱,但终因国力不济而委屈求全,和亲与忍气吞声是汉初对待匈奴的主要政策,这种政策保证了北部边境的相对安宁。但汉王朝同时也在忍辱负重,励精图治,终于经过40年生聚,经过文景之治的养民政策国力终于空前强大起来。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客观上又在和平时期通过实战锻炼了士伍。就在这国富兵强的背景下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承了皇位,并接受了大行王恢的建议,放弃怀柔政策开始了毕其一生的征讨四夷,开疆拓土的伟大事业,他的伟大使我们直至今日还被称为“汉人”,但汉武的强悍并不只限于对待四夷,对其臣下他也能做到冷血无情。最早建议他北击匈奴的王恢只是因为不肯以麾下3万士兵去袭击单于几十万精兵而下狱,而满朝上至太后无不同情王恢的遭遇。面对自己母亲亲自劝说,武帝以一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而导致王恢在绝望中自杀于狱中。汉武帝御下之寡情可见一斑。李陵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李陵是将门之后,他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神箭李广。李广命运多舛,早年因多立军功而成为文帝侍卫,李广善射,在一次打猎中由于目睹李广格杀猛兽,百发百中,文帝不禁赞叹:“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文帝说错了,李广不是生不逢时,也并非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后的岁月里李广数次镇守边疆抵抗匈奴,因为他作战勇猛而威震匈奴,匈奴犯边时只要听说守将是李广无不胆战心惊,常常“避之,数岁不入界”在国内,大家对李广的才能也是心服口服,认为他“天下无双”但就是这样一位大英雄,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李广至死也没有得到任何表彰军功的爵位。自汉击匈奴以来可称无役不与的飞将军,眼睁睁看着自己曾经的部下数十人因军功而封侯的时候不禁感叹:“广不为后人,然终无尺寸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都怪到自己的相貌了,可见李广的无奈。晚年的李广更是不甘于命运的捉弄,他不为封妻荫子,因为他的儿子李敢都因为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并食邑二百户了。他只是顽固地想要与命运抗争,他数次上表领军讨伐匈奴。武帝终于被他的诚恳作动,拜他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北击匈奴。但在出征后李广却跟军队总指挥大将军卫青产生了矛盾,也是时运不济,在卫青与单于交战大胜而归的时候,李广所在部队却因为在沙漠中迷路而迟到。又一次与军功擦肩而过,此时两鬓如银的李广再也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因为他已风烛残年,他不会再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赌气似的向大将军卫青承担了本不该他承担的罪责后在自己的营帐里,戎马一生,须发如银的老将军在悲愤与郁闷的心情中独自横刀自刎,李广就这样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归国后,百姓们得知老将军自刎的消息,不分老幼,无不垂泣。

然而,面对李广的低头认输,命运之神好像并不满意。祂继续残忍地捉弄着李氏家族。李广有三个儿子:当户、椒、敢。当户与椒都过早夭亡,唯有李敢一直跟随父亲征战沙场。像他的父亲一样,李敢也是武艺高超、勇冠三军。他曾经带领数十骑直贯四万匈奴骑兵并“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曰‘胡虏易与尔。’”其勇可见。李广的死令李敢十分愤怒,他将怒火发泄到了大将军卫青的身上,将其打伤。卫青可能也对李广的死很自责所以并未声张这件事,但大司马霍去病却因此对李敢怀恨在心,并在一次武帝组织的狩猎活动中用冷箭将李敢射死。武帝因为当时十分仰仗和喜欢霍去病,所以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顶死的,擅杀大臣之罪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李陵字少卿是李广的长子长孙,他还没有出世的时候父亲当户就过早地去世了。作为名将之后,家风所致,李陵自幼便弓马娴熟且谦让下士颇有乃祖之风。尚武的汉武帝自然对这个年轻的小将军青睐有加。为了考察他的勇气,武帝“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这次的考察使武帝十分满意,便立即拜李陵为骑都尉,统领五千人,并作为他们射箭的教官驻扎在张掖、酒泉作为弍师将军李广利的部下防备匈奴的进犯。如果李陵是个庸碌无为的人他的命运也许会更好一些,就是因为他的出类拔萃,他在得到皇帝赏识的同时,一直对李家十分关注的命运之神也注意到了他,他的悲剧从此拉开了序幕。

“卖国贼”李陵的无奈

其后,汉朝与匈奴和好,苏武被放回国,据班固《汉书》记载,李陵置酒款待苏武,又起舞作歌,真情感人,声泪俱下。我想当时苏武与李陵把酒当歌、托物言志时,也曾托苏武代其在汉武帝面前讲明其不得已投诚的实情,按照常人的心态,他的家人都被汉武帝给杀光了,他也没必要再去讨好取悦汉武帝了,我想,他只是表明心智,他的投降是情非得已,也是怕后人写书时,诋毁他的名声,毕竟,他也是将门之后,于己于祖宗都没法交代,古时的忠孝节义深植人心,家族名誉感很强!也许,苏武只顾表白自己的忠君爱国之心,忘了李陵托付表心志这茬,也许,汉武帝虽于公元前87年,与司马迁同年而死,然,汉昭帝压根儿就不愿苏武再提起这个令人不快的事,毕竟,身为帝王,错杀了又如何?难不成还让皇帝替你偿命不成?已经为此事又损失了司马迁!也失了许多民心,此事休得再提起!

可见,他内心不是真的愿当卖国贼的,是汉武帝杀了人全家,使他断了回国的后路,这也是另类的自残!我很同情李陵,还是那句老话,胜者为王败者寇!历史由胜利者改写的!匈奴人狠,反间计用的不错,可是,曾经把神的儿子主耶稣给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罗马帝国,凯撒、尼禄等皇帝不可一世,但,都被匈奴给灭了,拆城填海的壮举不是令人吃惊所能诠释的!匈奴是个善骑射,凶悍而喜欢抢掠的民族,是个集“胆汁质与多血质”于一身的民族,一如当今的美国!我国历代边境战事多与其交战!为了防止其进犯中原,秦始皇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筑旷世奇谈的“万里长城”!与其说是一种壮举,不如说是匈奴这个民族太强悍,大汉中原的帝王其实还是对其很头痛的!

话说回来,李陵是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的。而在李陵投降匈奴以后,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辩护了几句,武帝反认为替李陵作说客,有意中伤和贬低李广利。这更引起武帝的忌恨,处司马迁以腐刑。据说,【司马迁的族人为了避嫌,都把自己的姓氏司马改为(冯、同)二姓,如今山西姓冯、同的,基本上都是司马迁的族人】!于是满朝文武,噤若寒蝉!

“卖国贼”李陵的无奈

李陵到底有没有把中原大汉的军事操兵机密透露与匈奴呢?应该没有,匈奴人三岁就学骑马,七岁就在马上射大雕,耳濡目染的看父辈们打打杀杀的度过童年的,更严格的说,是胎教就教育出来的,他们的凶悍是基因密码所携带的!当然,李陵把汉人的先进机械制造、农林耕织的先进技术告知了对方!按照如今贸易互换原则来讲,这也不算什么大逆不道的事!那为了息事宁人的两国互换通婚,还不是也把此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对方?等到一方的公主或王爷死后,第二代汉人与匈奴的混血儿照样兴兵而其,刀兵相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