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家孩子有时候像个树懒,干点什么都慢的要命,吃饭也慢,出门也慢,让她帮我干点啥吧,半天叫不动,你一回头一看,人家该干啥干啥呢,我这气的要命,她还来问我,妈妈你怎么了?”

最近在家长群里发现一个家长在吐槽自己的家的孩子,得到了其他家长的一致共鸣,都纷纷表示自己家的孩子也是一样的。

“我们那个写作业的时候,准备工作恨不得做一个小时,本子要这样了,笔要那样了,好不容易坐好了,又说妈妈我渴了。”

“我那天在打扫卫生,让我儿子把扫把给我拿来,叫了好几遍才答应,等了半天没来,我出去一看,人家在玩乐高玩的贼开心,把我完全忘了。”

总结来看,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存在着拖沓、磨蹭、回应慢、做不好、积极性差等现象,而家长也常常被孩子的这些行为气的火冒三丈,总发火吧,担心孩子内心受到伤害,不发火吧,自己气个半死。

1

透过现象看本质,孩子的这些行为总的原因在于:执行力差。

我们先来看执行力的概念,执行力就是在既定的战略和愿景的前提下,组织对内外部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协调,制定出可行性的战略,并通过有效的执行措施从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达成组织愿景的一种力量。

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既定战略/愿景、资源协调、可行性、执行措施、实现目标、达成愿景。

那么解决孩子执行力差的问题,就一定要从这几大关键词下手。

2

孩子为什么会执行力差?

就是因为他们对于既定战略不明确,没有做到合理的资源协调,没有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执行措施,以至于最后没有实现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是没有明确自己的行为明标,而且没有对自己的时间做出合理的安排,并且没有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先后顺序做出合理规划。

而发生这种事情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时间观念,没有明确事情的轻重缓急,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沟通方式,也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设定目标时,大部分的方式是“快点吃饭了”、“快点睡觉了”、“要迟到了,快点出门”等等,也就是选择的是命令式的语气。

命令式的语气告诉孩子的只是目标,但是并没有明确目标的具体情况和可衡量的标准,也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目标与自己的相关性和自己的可达到性,更没有通知孩子一个明确的截止时间。

当孩子在执行的过程中,完成情况较差时,家长就会认为孩子是故意不完成,甚至去怀疑孩子的行为能力,然后就会用催促、埋怨等语言,以期望提高孩子的执行力。

然而命令式、催促式和埋怨式的语言,最容易激起孩子本身的逆反心理,也就是打击了孩子对目标的积极性。孩子一旦丧失积极性,首先就会放弃对目标的思考,更不会去制定出适合的行动计划。

家长为了让孩子赶紧完成目标,往往的反应是帮助孩子制定行动计划,越过了先动脑的这一步,甚至是代替孩子去完成很多工作,比如喂饭、穿衣服、准备书本、自己拿东西等等,孩子就发现自己这样做会更轻松,从而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

3

在发现孩子执行力差的根本原因之后,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应该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身。

从语言方式来说,家长应该改变过去的沟通方式。

如告诉孩子“快点吃饭”,不如告诉孩子“今天我们吃饭的目标是这一碗菜和饭,但是我们要在这个沙漏漏完之前吃完,妈妈相信你可以吃的又快又好,所以我们要小口的吃,细细的嚼,我们就会吃的很快了,好不好。”

当孩子做出改变时,家长应该适时的给予鼓励,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发现你今天进步了,比昨天做的更好,所以我们明天继续加油好不好?”

当请求孩子帮助时,家长也可以试试这样说:“妈妈现在需要你的帮忙,你能马上去帮妈妈把扫把拿来吗?”

家长的这种语言可以让孩子明确的认知到自己需要完成的目标,并且在父母的语言中感受到平等、尊重和被需要,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做事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提高行动能力。

从时间上来看,家长应该抓住提出目标的时机,不要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有些家长在让孩子帮忙做事的时候,孩子可能在做自己的事情,或者看书或者玩玩具等,这个时候就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应该在孩子自主结束当前所做的事情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

孩子如果专注于某件事情时,经常遭到打断,就会严重的影响孩子的专注力,但是孩子的专注力又是影响孩子执行力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的专注力较低,那么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很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打扰,严重的影响做事进程。

所以培养孩子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孩子只有专注投入做事情,才会真正的提高自己的做事速度,而且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也是培养孩子思考能力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制定出行动计划,提高动脑能力。

从环境上来看,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出更适合行动的环境,避免过度包办。

执行力表现出来就是行为,也就是动手能力。也就是说孩子在最初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是一定不会做的那么完美的,但是他们做的过程,进步的过程,就是执行力完善和提高的一个过程。如果家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出现了过度包办的现象,那么自然会影响孩子的自己动手能力。

如孩子的吃饭能力,如果家长一直因为担心孩子吃饭掉的满身都是或者吃的太慢而选择喂孩子吃饭,那么自己吃饭的时候能力就会明显较弱,同时会出现依赖性,不喂不吃饭,或者是要追着喂吃饭。

所以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创设合适的适合行动的环境,如独立吃饭的餐桌,自己整理玩具,独立穿衣洗澡等等,如果孩子失败或者受挫,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发现行为失败的原因,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适合自己的可行性计划。

从规则方面来看,规则意识和时间意识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提高执行力。

很多孩子的执行力不高,就是因为没有相对应的时间观念,也没有建立合适的规则意识,如家长说你一顿饭都吃了半个小时了,孩子是不懂半个小时有多长的,或者家长说你再不出门就迟到了,他们是不明确迟到所带来的后果的。

所以家长可以从孩子可以理解的角度,去建立孩子的时间观念,比如利用沙漏等好理解的计时器,让孩子理解时间的长短,并且可以让孩子对目标的截止时间有一个更清晰的界定。

另外,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承受一些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比如出门晚会赶不上校车,做事磨蹭会完不成作业等,孩子只有自己认识到后果之后,才会更好的建立自己的规则意识,当孩子自己建立规则后,才会真正的提高执行计划的自觉性,更好的提高执行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