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www.k618.cn中央新闻网站)北京7月25日电(记者 赵亚超)不用说,提起老爸老妈们的微信使用,所有年轻人的脑海里一定会闪现几个挥之不去的场面——

无止境各种耸人听闻式谣言转发;分分钟遭受智商暴击的养生鸡汤;聊天时永不会缺席的土味表情包;看了你朋友圈后必定小窗的灵魂拷问......

如何才能让爸妈们不再跟风传谣?一句“别再发了,都是假的”的粗暴反怼,必定收效甚微。或许,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从更本质的问题着手:长辈们为何不会鉴别谣言?他们的微信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

7月25日,由腾讯研究院与深圳大学周裕琼教授团队联合发布的《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通过纵跨58个城市、956个家庭的3051份样本,研究了以微信为代表的老年人数字生活现状,呈现了若干被大众误读的55+群体真实面貌,探究了他们在微信反哺中的各种“不适应”与背后原因。

以为是青铜 原来是个王者 除了鸡汤文爸妈还会用微信屏蔽你

发布会现场 图源腾讯研究院

作为腾讯研究院“数字家庭”系列研究的第一步,《吾老之域》不仅首次展现了55+的全新面貌,还开拓性地尝试以“家庭”为核心,通过考察老年人与家庭成员间的线上、线下互动,更全面地还原他们的数字生活全貌。研究定向招募了三世同堂的四组家庭,实施时长两个月的“微信反哺”工作坊,探索如何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时代。

待更新的55+群像:老年人≠“数字难民”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老年人一直处于数字时代边缘,约等于“数字难民”,即因经济、社会、文化等原因更远离数字文化的群体。

但如今,这个“弱势”群体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据《吾老之域》报告研究显示,55+以上老年人在数字产品上的使用表现,并没有想象中弱势。

调研发现,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每天使用时间依次为1.37小时、1.78小时与1.86小时、掌握功能数依次为11.47个、15.03个与16.83个、好友数依次为104.28个、188.12个与305.28个。而在识别谣言的能力上,分别为4.01个、4.11个、4.67个。

以为是青铜 原来是个王者 除了鸡汤文爸妈还会用微信屏蔽你

老中青微信使用情况对比

整体来看,老年人微信功能的选择上有明显分层:社交>信息>支付,其掌握比例依次递减。其中社交类功能使用占比为85%(如语音、点赞与视频等,其中语音聊天占比最高,达95.8%),信息类功能使用占比65%(如阅读公众号、发朋友圈),而支付类功能使用占比50%(如转账、支付)。

在所有数据中,有两组颇令人诧异:在1399份老年人样本中有2.7%甚至会屏蔽家人,14.6%会实施分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结论是,并非在所有基本面数据上老年人都低于中青年。报告显示,相较中青年,老年人更偏爱关注个人生活相关信息(养生、烹饪与健康三项)。同时,老年人微信好友中家人的占比最高,达23.1%,显著高于另外两个群体(中年16.1%、青年9.7%)。

看完以上数据,也许你会猛然觉得“原本觉得老年人都是青铜,甚至连青铜都不够格,但实际上,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了王者”。

起码,在获取养生与烹饪的信息上,老年人们以绝对优势超过了年轻人。

微信反哺错位:你只教我发红包,却没告诉我如何选择公众号

《吾老之域》报告显示,长辈们在数字产品使用上的活跃表现,主要来自两个途径:反哺与自学。

所谓反哺,是在科技不断更迭的当下,拥有老中青的家庭里自发形成的一种独特行为,即儿女(孙子孙女)时常会教授父母(爷爷奶奶)如何使用数字产品。

这种现象,最直观的投射集中在数字家庭里代际间的微信反哺。

报告显示,目前,子孙对长辈的反哺还停留在较浅层面,排名靠前的微信反哺功能依次为:发红包、发语音、视频聊天、语音聊天等工具性技能。相反,诸如发布、点赞评论朋友圈、选择公众号等偏重于内容性的反哺较少。

以为是青铜 原来是个王者 除了鸡汤文爸妈还会用微信屏蔽你

老年人微信自学功能与晚辈反哺功能象限图

不充分的内容反哺,迫使老年人不得不通过自学获取所需信息。面对海量的互联网内容,55+群体在内容层面的素养培养,显得极为孱弱。由此而来的结果之一,便是无法有效甄别谣言。

针对此,《吾老之域》报告呼吁青年人能够在老年人出现诸如轻信谣言等“不适”时,暂时将抱怨放一放,转而采取一种高质量陪伴的方式与其耐心对话。换句话说,要进行深层次反哺,即不仅要教授长辈如何使用语音或发红包等技能,还应与他们一起探讨哪些公众号有价值,在朋友圈发布个人信息时的注意事项等。

表面来看,诸如以上子孙教授老年人使用微信各种功能,是一种文化反哺。但本质上,在此过程中家庭之间的代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成为双方共建数字生活的契机。研究表明,反哺程度越深的家庭,家庭关系越融洽。

针对家庭微信反哺,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也有自己的看法:家庭微信反哺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老年人都学会”,而是在互动中消解数字时代里老中青三代间固守的认知错位,促进一种更健康、更和谐的代际相处模式。一方面,无数数据显示老年人正在积极融入数字世界,另一方面,家庭其他成员也应意识到反哺不能用蛮力,必要时需“妥协或接纳”。

老年人融入数字世界的幸福感:没有标准答案

人存在的终极意义,就是变得更幸福,老年人也不例外。针对这个议题,《吾老之域》以微信使用与老年人幸福感之间作了研究,并得出两个结论:连接微信的老年人往往觉得自己更幸福;当列表中的好友数量越多时,老年人往往觉得自己越幸福。

对生活半径越来越小的老年人来说,以微信为代表的数字产品提供了他们再次与广阔世界接轨的机会,由此大大舒缓了孤独感。另外,与外部世界日益扩增的交流,也会反过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自我赋能,进一步丰富其生活内容。

然而,正如报告一开始提到全国有2.41亿老人群体,他们庞杂又多元,每一个个体差异回归到家庭中都会衍生出不同诉求。

由此,一个严肃的问题出现了:我们应该帮助老年人拥抱科技吗?

对此,报告提出了两个观点:尊重与负责。

从某一层面来说,“老”与日新月异的科技一样,都在代代更迭。这个群体是流动的,其特性与需求也是变化的,故不能将他们粗暴定性,秉持“无论老年人还是其他群体,都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最适的方式生活”,无疑是一种最基本的态度。

另外,当新科技已经全面冲击传统工具时,处于话语权中心的中青一代也需要负起反哺长辈的责任,重新认识他们的需求,并在教授过程中寻求一条专属于每个数字家庭的反哺之路。

每个人都会慢慢老去,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从这个角度,周裕琼教授呼吁“科技也应更具包容性”的理念。她表示:“目前主流科技单一服务于年轻人的现状,对其他群体不够友好。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反过来也将局限科技的自我发展。故在科技产品设计之初,应更多关照老年群体的诉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