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各有少年时》:当我们谈论青春年少

电影《各有少年时》开篇,主人公杰克驾车前往学校报到,车后座一箱陈列整齐的唱片以及唱片机是他的行装。他一边跟随车内音乐——The Knack乐队的《My Sharona》哼唱“我的莎罗娜,我的小美人,你什么时候给我一点时间?”一边忍不住张望打量路边漂亮女生牛仔裙包裹下的臀部。当杰克把车停在学校棒球队的宿舍楼前时,一行标着时间的字幕把观众精准带到了1980年8月28日星期四的下午4点06分。此时“距离开学还有3天15小时”。

新片|《各有少年时》:当我们谈论青春年少

这个开场让人熟悉,林克莱特站在21世纪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大学时代,就像是1993年回首他高中时代的《年少轻狂》。在这部片子的开场,伴随70年代的摇滚金曲《甜蜜的感觉》,一辆张扬的桔黄色庞蒂亚克GTO在晨光中驶入校园停车场。片中有青涩的马修·麦康纳、本·阿弗莱克和米拉·乔沃维奇等。一众未来的好莱坞巨星在学校里抽大麻、小赌怡情和谈论昨夜的梦。字幕显示着那是“1976年5月28日,下午1点05分,学期最后一天”。

新片|《各有少年时》:当我们谈论青春年少

两部电影如此相似,《各有少年时》选取了1980年美国大学开学前后的四日三晚:杰克和棒球队同学们的一天从下午开始。他们辗转各个酒吧喝酒跳舞把妹,带女生回宿舍开派对,随时滚作一团。他们打篮球,用斧头砍棒球,玩电子游戏,玩桌上足球,修理新生,坐着床垫从楼梯滑下来,在林地的湖里跳水,想尽一切办法寻欢作乐。《年少轻狂》则截取了1970年代高中暑假头一天的时光:下课铃一响,狂喜的高中生们立即扔掉了课本,迅速逃离学校。他们开车在街道撒野,打低年级生的屁股取乐,而一间间酒吧和树林里的啤酒派对是少男少女们夜幕中的天堂。

新片|《各有少年时》:当我们谈论青春年少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一样的惹是生非浪荡终日。被荷尔蒙左右的生活中充满了酒精、大麻和性的味道。如果仅仅是用这种无休无止的青春狂欢勾起观众的回忆,告诉他们曾经有段年少时光,活着就是为了无所事事。仅仅是用诸如棒球,摇滚乐,紧身T恤,花衬衫,牛仔裤,长头发,小髭须,长鬓角,蛤蟆镜等上世纪70、80年代种种时髦细节勾勒出一副副怀旧的美国风情画。仅仅是表现青春期混乱和困惑交杂的“无因的反叛”。那么何以《年少轻狂》曾被与《公民凯恩》和《教父》相提并论,被誉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新片|《各有少年时》:当我们谈论青春年少

借用一个已被用烂的雷蒙德·卡佛句式:当我们谈论理查德·林克莱特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话痨和梦呓?青春与成长?是先锋干将和独立旗手?是满口哲理的后现代怪客或是真挚细腻的时光雕刻师?在三部“爱在”被接连拍出,林克莱特用精致浪漫的异国情调和绵绵不绝的爱情絮语征服中产阶级之前,1991年的《都市浪人》和2001年的《半梦半醒的人生》两部新世纪伊始的首部作品才是最能体现林克莱特反叛的青年文化精神的先锋杰作。前者将晃动流转的长镜头漫无目的地在一个个虚无散漫又絮絮叨叨的《都市浪人》身上游移;后者则标新立异地运用真人表演和动画结合的特效手法模糊梦和现实的区别。

新片|《各有少年时》:当我们谈论青春年少

喋喋不休的言语和梦境感,作为一种美学风格在林克莱特其后的作品中不断复现。这种言谈和梦呓正是作为上世纪60年代生人的林克莱特,对那反主流文化浪潮汹涌澎湃时代的缅怀。他的电影是对曾经的嬉皮士们引领的青年文化思潮的隐隐回声。那些60年代身着奇装异服留着长发的年轻人,他们拒绝接受传统的清教文化价值观,认为阶级压迫,循规蹈矩的资本主义物质生活不值一过。他们反对保守、集权、战争和种族主义。他们群居,性解放,沉溺于东方宗教,渴望建立起和平、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新国度。嬉皮士运动推动了美国社会的民主自由,极大冲击了美国保守主义的价值观。

如此看来,林克莱特的喋喋不休是因为年轻人在反叛过后找不到一以贯之的身份和价值,只能在自由的焦虑中漫无边际地言语。梦境感则是由于没人能给这些年轻人答案,于是他们以虚无对抗一切意义和价值,最终遁入孤独游离的梦境。当然梦境感也由于嬉皮士运动后期,毒品泛滥对其的侵蚀。这加快了这场注定是“扯着头发飞离地面”的悲喜剧在70年代像梦一般破灭。

新片|《各有少年时》:当我们谈论青春年少

在《年少轻狂》中,棒球场上挂着庆贺1976年美国建立200周年的横幅,就在三年前,即将回归主流的嬉皮士们在旧金山宣布“嬉皮士死了!”。《各有少年时》里,80年代的大学生大概早已忘了那场改变自身面貌也改变了美国面貌的青年运动的激越理想,穿着牛仔裤和T恤的他们无所事事地走在郊区的街道上,还不忘嘲讽那些中产居民“我们是来打棒球的,这些家伙就只能在这庸碌一生”。这种不屑主流生活方式,渴望自由的话语显得讽刺,不过还能看出几分嬉皮士的遗传。

深受青年文化浸染的林克莱特总在不经意间传达出青春易逝,岁月不饶人的残酷。青春校园或是时代改换,反叛热潮退去后嬉皮士精神的最后庇护所。一旦走出青春乌托邦,嬉皮士们也会长大,老去。《各有少年时》以刻意标注的时间反衬出大学生们挥霍青春的奢侈。而那位喜欢深吸一口大麻,听着摇滚乐天花乱坠地谈论从细胞到心灵感应的超龄的大胡子学生,以他时年30岁的年纪,正是位靠改名换姓躲在学校里不知春秋的嬉皮士“遗老”。

新片|《各有少年时》:当我们谈论青春年少

青春年少,它几乎是一切理想主义必要的资本。相对于其他呱噪的学长,安静内敛的新生杰克的脸上闪着青春的亮光,这让我们相信他还年轻,一切都早。《年少轻狂》中,1970年代红发的高中女孩借音乐讲述她眼中的时代,“五十年代最闷,六十年代摇滚,七十年代太讨厌,可能八十年代是最理智的,我们到了20岁就不会太差。”《各有少年时》里,1980年代的帷幕正徐徐展开。年轻人还有音乐,而摇滚已不再是一种精神力量和叛逆青年的一面旗帜。随着商业元素的注入,它成为迪斯科、乡村音乐外的一种流行娱乐。80年代回归主流的嬉皮士也早已转变为勤奋工作,崇尚物质生活的雅皮士。随着里根时代的到来,美国社会将被保守主义全面接管,自由激进的思想再也没有空间。随即1980年代出生的“千禧一代”要面对的是被数码产品和互联网改变的世界。他们对虚拟世界和社交网络的热情远高过现实。在这跨国公司和技术专家联合统治时代,他们崇拜科技新贵和财富偶像,对社会变革和政治兴趣缺缺。

《各有少年时》结尾处,开学第一堂课上,教授在黑板上写下Frontiers are where you find them(你所能发现的地方就是边界)。而杰克无心理会什么未来的边界。他怀着昨夜的爱的甜蜜回忆,合上了眼睛。似乎一闭眼,银幕上怀旧目光下昔日的好时光就能停滞。在梦中能够重返年少,回到那时尚未走远的青春乌托邦。 C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