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继民把笔墨气和书卷气画得丰富了,也幸好在这拥挤的各类高楼广厦中,到底还是要中国画独有的纯净,才能让人有瞥一眼,感动一生的余地,洗涤掉雾霾所带来的压抑与苟且,在诗和远方,雪地苍茫,灵魂高洁。任继民把笔墨气和书卷气画得丰富了,也幸好在这拥挤的各类高楼广厦中,到底还是要中国画独有的纯净,才能让人有瞥一眼,感动一生的余地,洗涤掉雾霾所带来的压抑与苟且,在诗和远方,雪地苍茫,灵魂高洁。

任继民简历

著名中国人物画画家,1959年生于辽宁省,祖籍山东。1993年入北京画院王明明工作室深造,得到周思聪、卢沉、罗尔纯先生指教。1996年至2018年先后二十多次入藏区写生考察。1996年于北京举办个展2000年参加《2000年全国中国画展》2001年参加《新时代中国画展》2002年参加《第十五届新人新作展》2002年参加《全国青年实力派画家作品邀请展》2003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2003年中国画提名展》2004年参加《黄宾虹奖获奖画家作品展》、《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纪念蒋兆和诞辰一百周年2007年参加“写影写意-名家名影名作当代艺术大展”2011年于广东汕头举办个展2012年参加《中国印象》水墨名家邀请展。2017年杏坛美术馆举办“雪域清风”任继民画展。出版有《中国画廊推介画家精品》《名家名画·任继民西藏人物画》《任继民画集》《中国美术家大系任继民卷》等画集及《中国画人物画技法》一书。

《信徒》任继民

雪 域 画 魂

——藏地人物画派的代表者任继民

文/公子羽(艺术评论人)

中国画难,难的是笔墨更是境界,容不得半点偷懒和耍滑头,笔下的功夫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高下立判得几近残酷。所以聪明些的都会绕道走,走到山山水水里成就自己的格局,走到花鸟鱼虫里成就自己的趣味,最后只会留下很傻的几个在人物画上面摸爬滚打,蜡炬成灰!有的人为了练笔墨年复一年竟能把一池碧水化为污汁,有的人为了求境地不惜步入痴缠狂狷。不止中国画,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有趣的是,很多时候也往往是这样看上去很傻很痴的人,能做出很大的成就——任继民,就是这样一个。

《心中有佛人自善》任继民

他的干净是拂尘扫去尘世的空旷底色,是浣洗过的天地与高原,是一种花开花落仍清流自许的精神面貌,更是脱去了太多欲望保持本真的状态,他所理解的藏人之美,不在外而在内,不在形而在心,不在有迹而在无痕,尤其有别于现代人那种千人一面的藏地美学,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艺术家了不起的境界和追求。

《思随白云任西东》任继民

仔细看任继民的作品,会发现里面有很多隐约的佛学之美,在艺术上展示出尽善尽美的表现与至净至朴的表达浑然一体。就像他敬仰的罗尔纯,低调谦虚,骨子里却是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豪情与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放,他曾经在潭柘寺与罗尔纯先生一起写生,两个人无话不说,他尊崇罗尔纯朴实的外表下隐藏着自信与狂放,罗尔纯则对他的领悟能力和执着所感叹。其实,和罗尔纯一样,任继民的这种态度不乏浪漫情怀,也颇有几许孤高。画品清高得一如人品,面对名利,他甚至有一副体面的冷漠,聊得来的可以把心头至宝拱手相送,话不投机的哪怕一掷千金他也不肯赏脸。许多年前,潭柘寺是他的菩提。夜深人静时,形单影只,松柏如神,芥草有佛。那段日子,任继民出脱尘世,让自己在宝珠峰下发呆,让自己欲辩忘言,也让自己领悟:我们所以一一看到的,皆是借光影云梦所做的泡影与露电,行走于此间,唯有当下的念头与把握对人来说才是真正的意义。

许多年后,这些因缘缔结的智慧也便勾勒了藏地女子恬静的微笑,藏地老人的从容淡定,藏地孩子的清纯烂漫,一层层渲染出他笔下的清澈与透明。也许正是因为有着广袤的慈悲,滋养了他的情怀与幽思,总之他画面上的那些看似可以煽动情感的东西都被他小心翼翼地删减掉了,那些原本艳丽的色彩都被他稀释了,繁冗的装饰被他化解了。色彩上,他喜欢在古钱币上寻觅灵感,古钱币上厚积而醇和的宿绿,赋予了雪域高原上男人穿的羊皮袄幽邃色调。笔墨上,他喜欢汲取殷商甲骨文的营养,那些线条就藏在他收藏的一堆兽骨土陶上,在高原人的面孔上闪现着动人光泽。不过,任继民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中国传统中所谓“传情写照”的奉行,在《传神记》中谈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时说:“传神之难在目。顾虎头云:传形写影,都在阿堵中。”这里的“阿堵”是“这个”、“这里”的意思。在顾恺之看来“这个”就是人物的眼睛。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一旦点睛,就要点得好,所以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也可以说,情可以有多深,笔墨就可以有多浅,正是因为浓烈到了极致,便成了清浅如烟,这种“点到为止”的含蓄手法,似弦上之箭,引而不发,如冲盈之水,溢而不溃。所以,只要看一眼任继民点出的明眸,便可知,他的深情。

《圣地祈福》任继民

师法自然,有时候可以想见这个和西藏结缘的任继民,是什么让他一次次登上雪域高原,十几次濒死的反应没有夺走他的勇气,直到最后一次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高原反应。所谓搜遍奇峰打草稿,他搜遍奇峰最后落笔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那样的画,更像一个个树洞,里面藏着可以一生倾诉的秘密,不过,在这样的倾诉中,生老病死都退居其次,有的只是一种单纯的情愫。在这情愫里,有他年少时从戎的经历,每每放假他都会去邮局买回一本本杂志来扩充自己的眼界,连退伍费都全部用来做了欠账的偿还;有他与周思聪老师的情谊,老师告诉他画画就是要举重若轻;有卢沉老师的指点,讲水墨构成,讲国画语言的提炼。还有一些更无形的东西影响了他,萦绕着他,有一次他帮周思聪先生搬家,一叠速写稿吸引了他的注意,他为那精炼的线条拍案,就问老师,为何不拿去出版?谁知老师却腼腆地摆摆手,说:画得不好。还有罗尔纯先生,曾负笈法兰西,又是李苦禅老先生的门下弟子,西洋油画姑且不论,书法水墨亦手到擒来,如有神助,也正是这样一位大家,却羞于站到自己的画前,如果是画展他不得不经过,也总是急匆匆几步略过。这些丰富,内敛,厚道的品质,这些亮节,温婉,质朴的品格,成为他的性情,他的举止,他的笔墨……

《拾粪图》任继民

中国画里的大山大水是画中魂,素纸一方,便可以承载万千山河,这需要何其大心胸。花鸟鱼虫是画中情,老树昏鸦,往往无声就胜却了有声,这需要何等雅致的闲情。那么,笔墨丹青里的人物画又是什么?很多人看到的是一道虚掩的门,却不知这门后面暗藏着十八道玄机,很多人瞥见的是一派脂粉衣冠,又哪里知道这峨冠掩盖的铁马金戈。也许很多坚持,已化为那指尖咔嚓一声的轻按,又有很多的情愫,不再为这姹紫嫣红的时代所挽留,可庆幸的是那一缕中国人物画的精魄,仍有人喜欢痴痴地去领悟,俯首低眉地朝拜,倾其所有地传承——上好的线条,到底是需要岁月的锤炼才可能自然而然如藤萝披挂,就像一张上好的脸,必须要经过上帝的抚摸,才能够美得深沉内敛,熠熠生辉。在那样的脸上,青春好看,苍老耐读,一切都是可以百看不厌的欣赏。任继民把笔墨气和书卷气画得丰富了,也幸好在这拥挤的各类高楼广厦中,到底还是要中国画独有的纯净,才能让人有瞥一眼,感动一生的余地,洗涤掉雾霾所带来的压抑与苟且,在诗和远方,雪地苍茫,灵魂高洁。木心说过,”懂得树就懂得贝多芬”。或许,懂得树,也可以懂得任继民,懂得任继民丹青里的西藏和任继民心中的藏民,懂得任继民的澄净之中,天地大美不言的深邃奥义。

《往事如烟》任继民#水墨#中国画#罗尔

《信徒》任继民

雪 域 画 魂

——藏地人物画派的代表者任继民

文/公子羽(艺术评论人)

中国画难,难的是笔墨更是境界,容不得半点偷懒和耍滑头,笔下的功夫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高下立判得几近残酷。所以聪明些的都会绕道走,走到山山水水里成就自己的格局,走到花鸟鱼虫里成就自己的趣味,最后只会留下很傻的几个在人物画上面摸爬滚打,蜡炬成灰!有的人为了练笔墨年复一年竟能把一池碧水化为污汁,有的人为了求境地不惜步入痴缠狂狷。不止中国画,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有趣的是,很多时候也往往是这样看上去很傻很痴的人,能做出很大的成就——任继民,就是这样一个。

《心中有佛人自善》任继民

他的干净是拂尘扫去尘世的空旷底色,是浣洗过的天地与高原,是一种花开花落仍清流自许的精神面貌,更是脱去了太多欲望保持本真的状态,他所理解的藏人之美,不在外而在内,不在形而在心,不在有迹而在无痕,尤其有别于现代人那种千人一面的藏地美学,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艺术家了不起的境界和追求。

《思随白云任西东》任继民

仔细看任继民的作品,会发现里面有很多隐约的佛学之美,在艺术上展示出尽善尽美的表现与至净至朴的表达浑然一体。就像他敬仰的罗尔纯,低调谦虚,骨子里却是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豪情与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放,他曾经在潭柘寺与罗尔纯先生一起写生,两个人无话不说,他尊崇罗尔纯朴实的外表下隐藏着自信与狂放,罗尔纯则对他的领悟能力和执着所感叹。其实,和罗尔纯一样,任继民的这种态度不乏浪漫情怀,也颇有几许孤高。画品清高得一如人品,面对名利,他甚至有一副体面的冷漠,聊得来的可以把心头至宝拱手相送,话不投机的哪怕一掷千金他也不肯赏脸。许多年前,潭柘寺是他的菩提。夜深人静时,形单影只,松柏如神,芥草有佛。那段日子,任继民出脱尘世,让自己在宝珠峰下发呆,让自己欲辩忘言,也让自己领悟:我们所以一一看到的,皆是借光影云梦所做的泡影与露电,行走于此间,唯有当下的念头与把握对人来说才是真正的意义。

许多年后,这些因缘缔结的智慧也便勾勒了藏地女子恬静的微笑,藏地老人的从容淡定,藏地孩子的清纯烂漫,一层层渲染出他笔下的清澈与透明。也许正是因为有着广袤的慈悲,滋养了他的情怀与幽思,总之他画面上的那些看似可以煽动情感的东西都被他小心翼翼地删减掉了,那些原本艳丽的色彩都被他稀释了,繁冗的装饰被他化解了。色彩上,他喜欢在古钱币上寻觅灵感,古钱币上厚积而醇和的宿绿,赋予了雪域高原上男人穿的羊皮袄幽邃色调。笔墨上,他喜欢汲取殷商甲骨文的营养,那些线条就藏在他收藏的一堆兽骨土陶上,在高原人的面孔上闪现着动人光泽。不过,任继民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中国传统中所谓“传情写照”的奉行,在《传神记》中谈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时说:“传神之难在目。顾虎头云:传形写影,都在阿堵中。”这里的“阿堵”是“这个”、“这里”的意思。在顾恺之看来“这个”就是人物的眼睛。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一旦点睛,就要点得好,所以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也可以说,情可以有多深,笔墨就可以有多浅,正是因为浓烈到了极致,便成了清浅如烟,这种“点到为止”的含蓄手法,似弦上之箭,引而不发,如冲盈之水,溢而不溃。所以,只要看一眼任继民点出的明眸,便可知,他的深情。

《圣地祈福》任继民

师法自然,有时候可以想见这个和西藏结缘的任继民,是什么让他一次次登上雪域高原,十几次濒死的反应没有夺走他的勇气,直到最后一次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高原反应。所谓搜遍奇峰打草稿,他搜遍奇峰最后落笔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那样的画,更像一个个树洞,里面藏着可以一生倾诉的秘密,不过,在这样的倾诉中,生老病死都退居其次,有的只是一种单纯的情愫。在这情愫里,有他年少时从戎的经历,每每放假他都会去邮局买回一本本杂志来扩充自己的眼界,连退伍费都全部用来做了欠账的偿还;有他与周思聪老师的情谊,老师告诉他画画就是要举重若轻;有卢沉老师的指点,讲水墨构成,讲国画语言的提炼。还有一些更无形的东西影响了他,萦绕着他,有一次他帮周思聪先生搬家,一叠速写稿吸引了他的注意,他为那精炼的线条拍案,就问老师,为何不拿去出版?谁知老师却腼腆地摆摆手,说:画得不好。还有罗尔纯先生,曾负笈法兰西,又是李苦禅老先生的门下弟子,西洋油画姑且不论,书法水墨亦手到擒来,如有神助,也正是这样一位大家,却羞于站到自己的画前,如果是画展他不得不经过,也总是急匆匆几步略过。这些丰富,内敛,厚道的品质,这些亮节,温婉,质朴的品格,成为他的性情,他的举止,他的笔墨……

《拾粪图》任继民

中国画里的大山大水是画中魂,素纸一方,便可以承载万千山河,这需要何其大心胸。花鸟鱼虫是画中情,老树昏鸦,往往无声就胜却了有声,这需要何等雅致的闲情。那么,笔墨丹青里的人物画又是什么?很多人看到的是一道虚掩的门,却不知这门后面暗藏着十八道玄机,很多人瞥见的是一派脂粉衣冠,又哪里知道这峨冠掩盖的铁马金戈。也许很多坚持,已化为那指尖咔嚓一声的轻按,又有很多的情愫,不再为这姹紫嫣红的时代所挽留,可庆幸的是那一缕中国人物画的精魄,仍有人喜欢痴痴地去领悟,俯首低眉地朝拜,倾其所有地传承——上好的线条,到底是需要岁月的锤炼才可能自然而然如藤萝披挂,就像一张上好的脸,必须要经过上帝的抚摸,才能够美得深沉内敛,熠熠生辉。在那样的脸上,青春好看,苍老耐读,一切都是可以百看不厌的欣赏。任继民把笔墨气和书卷气画得丰富了,也幸好在这拥挤的各类高楼广厦中,到底还是要中国画独有的纯净,才能让人有瞥一眼,感动一生的余地,洗涤掉雾霾所带来的压抑与苟且,在诗和远方,雪地苍茫,灵魂高洁。木心说过,”懂得树就懂得贝多芬”。或许,懂得树,也可以懂得任继民,懂得任继民丹青里的西藏和任继民心中的藏民,懂得任继民的澄净之中,天地大美不言的深邃奥义。

《往事如烟》任继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