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蓬壶,盘山公路蜿蜒东进,这里有一个特别像嵌在诗里的地方。村庄的名字叫“仙岭”,仙或岭或仙岭,都是传统诗词中的高频字词。乍一听这地名,还以为它是宋代词人张先笔下那个《飞仙岭》呢。

事实上,村名由来很接地气。在没有公路的年代,想去仙岭,得走一条又陡又窄的石壁小道。有人说,走在这条小路上,就像仙人翻山越岭、飞檐走壁一般,“仙岭”由此得名。

落了个好名字,还生了个好模样。仙岭以桂花闻名,每到丹桂飘香的季节,村头村尾闻香而来的看花人络绎不绝。

如果说此地因花而生香,那么沈家大院的存在,就是仙岭地灵人杰的一张活名片。仲春时节,村子里来来往往的陌生面孔,都为这传闻中的沈家大院而来。

沈逢源的“传说”

沈家大院的建造者沈逢源,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企业家。

人一“著名”,总少不了几个传说。沈逢源也一样,传说他是“蛇神转世”,沈母临产时突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一条颇有灵性的小蛇爬进沈家老宅,盘卧在厨房水缸的盖子上。沈逢源顺利出世,自小比同龄人聪慧、好学,对人谦逊有礼。

学业有成后,沈逢源随父到上海经商,后来与朋友一起创办“永顺兴行”而起家。由于经营有方,生意不断扩大。“永顺兴行”后来又改号为“鸿荣行”,连锁行分布于香港、福州、泉州、广州等九地。1946年,他又自己组成“南成行”,分行遍及上海、台湾等地。1954年,沈逢源在香港投资兴办“立丰织绸厂”,在台湾兴办“新竹玻璃公司”等。

经商有成的沈逢源,年轻时便回乡修建“德兴堂”(即沈家大院),并捐资重建仙岭小学。沈家大院的许多建筑材料都是从外地采购,再由人工抬进山内,1941年终于落成。想想所有物料都从那条又陡又窄的石壁小道抬进村里,这座房子耗时多年,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时候没有这么亮的灯,是那种暗暗的红灯,但整个屋子都亮闪闪的,很多人这辈子都没见过。”年近六旬的沈荣奕是沈逢源的侄孙,他至今还记得,上一辈人口口相传的沈家大院刚刚落成的样子。

七八十年的风雨洗礼,如今的沈家大院保存尚好,当年的风采清晰可见。

32斤金粉刷房子

红砖黛瓦、前埕后厝,沈家大院是典型的闽南特色古民居,双护厝对称而建,端庄大方。

古厝占地2000平方米,有房间32间、5个天井,精雕细作,结构讲究。外侧屋顶的檐边是彩色浮雕,花草虫鱼、仙人鸟兽,依旧夺目。外墙上方是红砖,下方是白石,底座为石雕。左右对称的每一根柱子上都刻有对联。以青石为窗,实木为梁。石雕和木刻,遍布整座古厝。

由大门入,厝内金光闪闪。无论是大厅及东西两侧的大房,还是入户的下厅和榉头(厢房),墙面门窗上都装饰着不少木雕。这些木雕上还刷上了金粉,“听说我叔公当年融化了32斤金粉,就为粉刷这些木雕。”沈荣奕说。

这些木雕,以古典人物为主,还有不少历史典故。《鹿乳奉亲》、《拾葚供亲》、《涌泉跃鲤》、《行佣供母》等二十四孝故事被刻画成一幅幅木雕,栩栩如生。下厅的屋檐下刻有沈家的家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最为惊艳的是大厅正堂上的雕刻。供奉先祖和神佛的佛龛,由一个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木雕组成。每一块木雕都能取下,独立成一个作品。这里的木雕保存得最为完好,表层的金粉破坏最少,依旧十分耀眼。

“你看厅头那两根柱子,其实是两棵倒立的杉木。”顺着沈荣奕的指点仰头望去,厅头两根柱子的顶端用树根刻成仙人骑凤等图案,柱身上书有一联:“德水自长流,润屋润身定卜肯堂肯构;兴宗期后起,良弓良冶庶几为龙为光”,十分别出心裁。

护厝人的恩义相承

听说,沈家后人曾邀请过国外机构前来评估,发现沈家大院价值数亿元。在沈荣奕心中,沈家大院里最“宝贝”的,并非那些金粉,而是古厝墙上的名人书墨。

经商有道的沈逢源广交好友,建宅时便邀请名家题字赠联。包括厅头在内,沈家大院有五副以德兴为上下联首字的“冠头联”,十分有趣,分别如下。

德为车,乐为御,无远弗届;兴于诗,立于礼,游圣之门。

德曜门庭春焕彩;兴仁家宅世其昌。

德及余千,堂开三善;兴思梁室,韵制四声。

德星朗朗依仁宅;兴雨祁祁润甫田。

德水抱村流曲曲;兴龙崛地起层层。

在闽南,不少富商望族曾修建过古大厝,而像沈家大院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却不多见。这份完好背后,有一个叫吕玉川的老人。

吕玉川是沈荣奕的母亲。沈家大院刚建成不久,吕玉川嫁入沈家。但不久,吕玉川的丈夫被“抓壮丁”,她孤身一人住在破旧的房子里无依无靠。沈逢源一家同情堂亲吕玉川的遭遇,便让她搬到沈家大院内,帮忙做饭、看家。

经逢战事,沈逢源举家迁离沈家大院。吕玉川没有随同,决定留下来看护,再婚后也未曾离开这座宅子。她在这里看家护院60多年,直到终老。

为了保护这座宅子,父母和族亲们都费了不少力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把厅头能拆的木雕都拆了藏起来,不能拆的便用布盖住。因为沈逢源曾在家乡做过不少好事,捐建学校、奖学助学、重修宗祠等,当地人对他十分敬重,不忍破坏他的故居,沈家大院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后来还遭过好几次盗窃。”沈荣奕说,幸好有他们一家人的看守,除了两个青石窗和几个木雕被偷外,其他都未被偷走。10多年前,吕玉川过世,“沈逢源的太太不放心这里没人看管,她托我弟弟继续看管着。”

如今,沈逢源的后人将沈家大院捐给当地政府,这座古厝已成为永春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悉,当地政府还计划于今年对沈家大院做一次较为全面的修缮和保护。

幸运的是,时光终不负深情。

END

文 / 晓婷 图 / 吕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