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企合作项目毛叶山桐子种苗繁育与规范化栽培技术

  近年来, 毛叶山桐子 的种植、推广及产品加工利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04 年国家科技部就已将山桐子的开发应用项目列入国家火星计划 。 2017 年湖北省利川市以毛叶山桐子为突破口, 打造毛叶山桐子千亿产业链,开展标本兼治的脱贫攻坚,扶持农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

  1 毛叶山桐子简介

  山桐子多分布于华北、 华中、 西南等亚热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日本、朝鲜、俄罗斯也有分布 [4] 。 毛叶山桐子作为山桐子属的唯一变种, 对气候条件要求不高,抗旱、抗寒、抗热性强。

  毛叶山桐子为本土优质高产的木本油料树种,其果实中的果肉、种子皆有较高的含油率,是目前发现较为理想的优质高产木本油料树种, 专家称之为“黄金树”、“树上油库”。 毛叶山桐子结实率高,其果实中提取的油脂可以加工为优良的食用油、 生物柴油、润滑油等 ,此外,油脂经深加工还可以入药,具降血脂、血压的功效 。 因此,木本油料树种毛叶山桐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大有可为。

  2 毛叶山桐子种苗繁育技术

  2.1 种子采收与贮藏

  2.1.1 种子采收 毛叶山桐子果实为小型浆果,与葡萄类似呈串状下挂,挂果期长,果实的采收可在树上或地面进行。 树上采收适用于较矮植株或近地面的挂果枝条,用高枝剪、采种钩等采收,在保证枝条粗大且稳固的前提下,也可架梯采摘;地面采摘适用于高大植株顶端果实的采摘,在地面铺以塑料布,用竹竿、木棍击落果实后收集。

  2.1.2 种子贮藏 将采收的果实捋下, 堆放在通风的室内晾晒 1~2 d ,待浆果成熟后可在水中搓洗出种子。 用草木灰溶液浸泡种子 2 h ,清水漂洗,阴干后放入贮藏袋并置于阴凉通风处保存 。

  2.2 种子处理

  由于毛叶山桐子种皮坚硬且表面蜡质, 在自然条件下发芽率极低、出苗不整齐,所以需要对种子进行除蜡处理。 除蜡可采用细沙拌种揉搓,除蜡后即可播种, 但将除蜡后的种子做催芽处理后播种则出苗效果更佳。 催芽方法包括低温层积处理、水浸处理和药剂处理 。生产实践中通常将三种方法综合起来以使种子萌发效果更加良好。

  2.3 育苗

  2.3.1 苗圃地准备 毛叶山桐子喜中性和偏酸性土壤,在 pH 值为 6.5~7.5 的土壤中生长良好 。 播种地要选择排水良好、 土壤肥沃的地块, 播种前进行深翻,同时采用硫酸亚铁、敌克松、恶霉灵、嘧菌酯、百菌清、敌百虫等杀菌除虫,苗床以南北走向为宜,在施基肥后耙平。

  2.3.2 播种密度确定 毛叶山桐子的育苗期以 3~5 月为宜。 由于毛叶山桐子苗期生长快,密度宜小,故一年生苗木的播种密度建议为 60~160 株 /m 2 。

  2.3.3 播种方式

  2.3.3.1 撒播 撒播即将种子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特别适用于种子细小的毛叶山桐子。 撒播时按苗床面积分配种子数量, 将毛叶山桐子纯净种子与黄心土或细沙等基质均匀混合在一起撒在苗床上, 撒后可以不盖土。

  2.3.3.2 条播 按一定的行距,将山桐子种子撒播在播种沟中,覆土厚度 0.5~1 cm 。 可采用手工或机具播种。 手工条播的做法是在苗床上按一定行距开沟,行间距 10~25 cm ,播幅 10~15 cm ,条沟深度应较浅。 在沟内均匀撒播种子,覆土至沟平。 播种沟一般是南北方向,应有一定的行距,利于通风透光。 此法省工省力,生产效率高 。

  2.3.3.3 浇水与覆盖 播种后要立即以喷雾的方式浇水, 并及时进行苗床覆盖。 覆盖材料可以就地取材,一般用稻草、麦秆、茅草、苇帘等。 覆盖材料要固定在苗床上,防止被风吹走、吹散。

  2.3.4 苗期管理 毛叶山桐子在播种后三周左右开始出苗。 在其生长初期,要做好间苗定苗、灌溉、松土除草和追肥等工作。 在毛叶山桐子长出第 3~4 片真叶的时候可开始第一次间苗, 第二次间苗则在其后10~20 d 进行,间苗的同时要除掉杂草,间苗后应早晚浇水,保持苗圃土壤湿润 。 毛叶山桐子在幼苗期生长逐渐加快, 合理追肥是保证苗木健康生长的关键。 幼苗出土一个月左右应进行第一次追肥,用腐熟人粪或草木灰、 硫酸铵、 尿素等速效肥均可, 每隔10 d 追肥一次 。

  3 毛叶山桐子规范化栽培技术

  研究发现, 不同立地条件下山桐子的生长适应性不同,地形、海拔对其生长影响不大,但盐碱地不适宜栽培 。朱玲等介绍了山桐子苗木栽培的整个过程, 包括种子采集、 整地作床、 播种育苗、 苗期管理和壮苗培育 。王良衍等报道了山桐子苗木的栽培过程,并对山桐子病虫害的防治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栽植地选择须具备下列条件。

  3.1 选地类型

  栽植地可选择荒山荒地、疏林地、退耕还林地、采伐迹地、 未规划的林业用地以及盐度低于 0.3% 的平坝地等。

  3.2 立地条件

  海拔:海拔 150~1 800 m 。

  地貌:丘陵、山地、平原地。

  土壤条件:在适合海拔高度范围内,土壤 pH 值在 6.5~7.5 ,土层厚度 30 cm 以上、土质疏松、排水性、透气性良好的土壤均可栽植。

  坡度: 不超过 35° 的疏林地、 荒坡荒地和陡坡耕地。

  坡向:各坡向均可种植,但在阴坡背光处结实欠佳,因此栽植地以阳坡、半阳坡为佳。

  3.3 苗木处理

  3.3.1 种子来源 在毛叶山桐子的优良母树园内采种。 母树要求:母树年龄 15~25 年,干果含油率 38%以上,单棵干果产量 80 kg 以上,树形矮壮,基本无大小年现象。

  3.3.2 起苗移栽 起苗要做到“一挖二起三修剪”,尽量保持根系完整。 适当修除植株下部侧枝及须根,切忌截取主干造林 。 由于毛叶山桐子为雌雄异株,为提高林木结实量,应在栽植时合理配置雌、雄株比例。

  3.4 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以每亩 55 株较为合适,建议采用低密度栽植。

  3.5 整地

  毛叶山桐子栽植须细致整地, 整地方法包括穴状整地(规格为 40 cm×40 cm×40 cm 、 50 cm×50 cm×40 cm 、60 cm×60 cm×40 cm )、带状整地(沿等高线进行,带宽 60~70 cm ,深 40~50 cm ,带长据地形而定)、带加穴状整地。 为方便后期种子采收,造林后 2~4 年内,对坡度 25° 以下的造林地可沿等高线逐步拓垦至水平带状,带宽 40~100 cm ,带长根据地形确定,坡长每隔 40 m 或 60 m 沿等高线保留 3 m 左右的天然植被带;坡度 25° 以上的栽植地可逐步扩穴,以保持水土。

  整地宜早不宜迟, 最好在雨季前 3 个月完成整地, 使土壤充分熟化, 有利于苗木生长, 并提高栽植成活率。 整地时间一般为栽植前一年 9 月至当年1 月底。

  3.6 栽植

  3.6.1 栽植时间 毛叶山桐子栽植时间以其落叶后为主,集中选在 11 月至次年 3 月栽植,选择阴天或雨后进行栽植以提高成活率。

  3.6.2 栽植技术 栽植时若为裸根苗, 应采取蘸泥浆、生根粉等措施。 栽植时应做到栽正、栽紧、舒根、不吊空、 不窝根, 将苗木周围的土由边缘向中心踩实。 栽植后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和防止土壤干燥,应将枯枝落叶或割下的灌草覆盖于栽植坑面。 栽植时,应注意授粉树的配置, 一般 8 株雌树环绕 1 株雄树栽植。 也可全部栽植雌树,另辟雄树园地生产花粉,以人工授粉方式保证雌树均匀授粉。 若为实生苗栽植应在原料林开花结果后按照上述雌雄株比例进行高接换头。

  3.6.3 混交和间作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设景观和提高土地产值,连片 1 000 亩以上的毛叶山桐子林地提倡与其他常绿树种 ( 如杉木、马尾松等 ) 或非易感锈病树种实施块状混交。 鼓励林分郁闭前林间套种、间作非易感锈病寄主绿肥、中药材、牧草等。

  3.7 未挂果(未成林)抚育

  抚育期为 4 年,坚持适时抚育,一年 3~5 次。 第一年主要是开沟沥水、灌溉施肥、培土除草。 第二至四年主要为嫁接与矮化、施肥、病虫防治。 抚育过程中,注意实施以下工作。

  3.7.1 灌溉 林地土壤的水分状况是影响植株成活率及其生长的重要因素。 虽然山桐子抗干旱能力强,但在新造毛叶山桐子林的第一年内,如遇久旱不雨,土壤特别干燥时,应适时进行灌溉。

  3.7.2 除草松土及追肥 新造毛叶山桐子林, 林地光照充足,杂草灌木容易滋生,若不及时铲除,不仅消耗土壤水分和养分,而且直接妨碍山桐子生长。 因此,每年在雨季前后除草松土 1~2 次。 抚育方式为块状或带状,去除植株周围 2 尺以内或带内杂草,同时对种植穴松土培土。 除草松土时要注意不损伤苗木根系。 中耕除草时间应选择在草籽成熟之前,一般在9~10 月进行。 为促进山桐子生长,提早成林,并增加产量,松土除草的同时可进行追肥。 雨季前追肥以氮肥为主,施用量为每株 50 g ;雨季后追肥以复合肥为主,每株 0.3 kg 左右,随着树体的生长,逐年增加。 采用环沟法或两侧开沟法施肥,沟深 20 cm 左右,肥料距苗干 15~20 cm ,避免烧根。

  3.7.3 补植补造 造林后应重视加强栽植地管护,确保苗木成活率。 栽植 1 年后成活率低于 90% 应补植。

  3.7.4 幼树管理 嫁接: 一般采用劈接法在春季进行。 即选用 1 年生、生长健壮的实生苗作为砧木,留高 6~12 cm ,接穗从母树树冠中、上部 1~2 年生枝条上截取,每穗带有 3~4 个饱满芽。 嫁接时应注意雌树和雄树分别嫁接,做好标记,雌树育苗数量约为雄树8 倍。 整形矮化:整形修剪一般在栽植后的第二年开始,主要是对幼树进行矮化处理。 根据苗木长势,注意要充分利用分层采光、 依据营养空间适当配置的原则进行修枝、整形和矮化处理。

  3.8 病虫害防治

  随着近年毛叶山桐子引种区域的扩大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规模化育苗、 大面积集约化栽植开始出现,各种病虫害也相继发生,不仅影响观赏价值,且导致果实品质变差,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3.8.1 猝倒病 猝倒病是毛叶山桐子苗期发生的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在国内分布很广泛。 主要表现在种芽出土前种实腐烂;或者苗木茎部木质化后,病原菌从根部侵入,使根部腐烂,病苗枯死,但不倒伏。

  防治方法:在出苗期开始用波尔多液喷洒幼苗,使幼苗外表形成保护膜, 防止病菌侵入, 每 7~10 d 喷一次,连喷 2~3 次。 幼苗发病期可用敌克松 500~800 倍液,或福美霜 400~500 倍液灭菌保苗。

  3.8.2 炭疽病 炭疽病是毛叶山桐子最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受害叶片上产生坏死病斑,植株受害轻则影响树势和产量, 重则造成叶落枝枯。 防治方法:

  ① 减少病源。 秋冬收集病枝落叶集中烧毁。 ② 选健苗。 栽植、育苗时,选择健壮的植株, 提高抗病性。③ 加强养护管理。 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减少发病几率。 ④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施 75% 的托布津 1 500 倍液, 或 75% 的百菌清500 倍液,每隔 7~10 d 喷洒一次,连续 2~3 次。

  3.8.3 锈病 锈病是毛叶山桐子较常见和严重的一类病害,苗期尤其易发。 病株叶片背面产生桔黄色点状斑,严重发病时,叶片背面布满黄粉,影响光合作用。 发病后叶片提早发黄脱落,或引起枝干肿瘤、果实畸形等,降低产量和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死苗,造成重大损失。 防治方法: ① 为了防止毛叶山桐子叶片锈病的发生,必须注意避免与海棠、柏木等易感锈病植物栽植在一起。 ② 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植物抗病性。 ③ 预防毛叶山桐子锈病可用 2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 倍液、 65% 代森锌 500 倍液、 敌锈钠 200 倍液喷雾,每隔 15 d 喷一次。

  3.8.4 主要虫害 在毛叶山桐子幼苗期, 种子播种后至出苗阶段主要易受蛴螬、螃蟾、蟠姑等地下害虫危害根系和子叶生长。 防治方法: ① 人工捕杀。 在施肥前筛捡有机肥中的幼虫,在成虫盛发期,利用害虫的假死性和趋光性,进行人工捕捉,振落捕杀,或用黑光灯诱杀。 ② 药剂防治。 毒土法:用 50% 辛硫磷乳油 1 000 mL ,对少量水稀释后拌细土 200 kg ,在播种或定植时施用,均匀撒施在播种沟或定植穴内,上覆土后播种或定植。 灌根法:在幼虫发生为害重的地块用 50% 西维因可湿性粉剂 1 000 mL 对水 1 000 kg灌根,可杀死根际附近的幼虫。 喷雾法:在成虫盛发期, 在害虫集中的树上, 用 50% 辛硫磷乳油, 对水1 200~2 000 kg 喷雾。

  3.9 果实收获与储藏

  3.9.1 收获 作为木本油料, 内江地区一般采收期在 11 月上旬至来年 1 月上旬,毛叶山桐子果皮由绿变红时即可采摘。 要防止掠青,同时采收不宜过晚,为避免鸟类啄取,也要适时采摘,采摘时要防止对树体的伤害。

  3.9.2 储藏 毛叶山桐子果实宜在通风阴凉处摊开储藏,忌堆放过厚造成霉变,提倡随采随用。 采回后晒干,水分降至 13% 以下时收储待售。 晒果应在土地和席子上进行,不能在污水泥地,石板上晾晒,以防影响种子生活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