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冷冻自己送到100年后,到底在讨论什么?

今晚,《奇葩说》讨论了“临死前,你会选择冷冻自己,送到100年之后吗?”。

乍一看,这是个讨论生活方式的问题。但奇葩辩手们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生”和“死”的话题里。

然而,本期《奇葩说》结束以后,有几位观众联系到我们。我们怎么也没想到,有一种人面对这道辩题,他们一定会选正方。

“下辈子,我还要选你做我的妈妈”

叙述人:叶月幽

职业:家庭教育讲师,临终关怀志愿者

这道辩题,我理解的是在问我们能不能过好现有的这一生,以及能不能学会在人生舞台上体面地退场。

如果问的是我,以我现在这样年轻的身体和心态,以及人人都有的好奇心,我很想去看一看未来世界。但辩题是临死前,也就是我行将就木,那我平静地走向生命终点就好,因为这一生没有虚度。

可是如果真的有这个冷冻技术,我想我经手的孩子们,肯定想去未来看一看。

我是一名儿童临终关怀志愿者,加入志愿者行列三年了,我服务的人,都是生命周期只有6个月的人,我见过太多幼小但还来不及长大的生命离开这个世界。

记得以前在福利院时,有一个因为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孩子,他注定一辈子都在病房里度过。对所有喜欢他,想要靠近他,抱抱他的人很小心地说:“你不要靠我那么近,我会传染你的。

说这话时,他只有两岁半。

这个孩子父母早就不在了,但他很懂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跟所有照顾他的志愿者打招呼:

“我要去见妈妈了,我会去一个天堂花园。你们都是好人,我不希望看到你们难过,你们一定要开开心心的。”

总有人问我,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叫生死吗?也许 他懂,只是和普通成年人相比,用了不同角度去看待。

现在的媒体,电视电影作品都喜欢放一些“绝处逢生”的事件和情节,因为人们喜欢看“大团圆”。但绝大多数时候,命运不会按照“大团圆”来走。

我还接触过一个3次配型成功的白血病女孩。

本来,配型成功就是一件很难得的事,这个孩子可以说是很幸运,因为她三次都成功了。但也很不幸,因为3次对方都反悔了。

最后一次,孩子的免疫系统已经被彻底摧毁,可是她却没有等来合适的骨髓。没有回转的余地,只能在无菌罩里等待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记得她临终前,手放在无菌罩上,孩子妈妈也把手伸过去,隔着无菌罩贴在一起

-“妈妈你为什么看着我?”

-“你真好看呐。妈妈特别感谢你,选我做你的妈妈,有你这么聪明可爱的女儿陪伴我九年,我真的太幸运了。”(说完就流泪了)

-“妈妈你为什么要哭呢?”

-“我觉得很抱歉,妈妈没能给你一个健康的身体,让你每天都这样打针、吃药,吃了很多苦。但你一直都很坚强,很乐观,妈妈觉得特别感动。”

-“妈妈我是要死了吗?”

-“是的,你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你会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会在另外一个很美好的地方等爸爸妈妈。”

-“那我会去哪儿呢?”

-“我也不知道,但是一定会比现在好,因为你要去的地方不会再让你打针吃药了,也不会再让你每天躺在床上哪都不能去,你一定会自由自在的。”

-(点点头)“那我会在一个叫做‘玫瑰谷’的地方等你,你一定要记住这个名字,你到时候就来这个地方找我,你就可以又看到我了。”

-“好,我一定会记住这个名字。如果你在那边,想妈妈了你就唱歌,妈妈在这边听到了,就会和你一起唱。”

我时常想,这些孩子如果没有病痛的折磨,该会拥有一个多么好的人生啊。

曾经我也是一个“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7岁到25岁,不停地被下病危通知书,做手术,可我的手术是失败的。

当时我住的病房,每周都有两三个孩子不在了。我特别想活下去,我想参加高考,去我心仪的学校。

而那些走了的孩子,谁不是日日夜夜在期待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呢?所以如果有这个冷冻技术,我想那些孩子一定希望看到长大的模样。

“临死的人,求生欲让你想象不到“

叙述人:叶子医生

职业:肿瘤医生

这道辩题让我回答,我一定选择正方。如果是临死前,我还是想活着,我想去100年以后看看,有没有先进的科技可以延长我的生命。

毕竟,我是医生,100年以后科技和医疗的发展是我们想象不到的,那时候人类的平均寿命也会更长一些。

其实我是从我的患者身上看到这种“求生欲望”。从医5年,会发现人的求生欲望会比想象中真的强烈很多。

虽然,有时候我们会从一些人身上看到抑郁之类活不下去的情绪,但你相信吗?这在真正“活不下去”的人身上是很少见的。

比如我的患者,当疼痛感比较明显,或者药物干预效果不太好的情况下,他会求你,跟你商量,说“医生我们能不能不再治疗了,太痛苦了,你能不能帮我快点结束这个生命”。

但是一旦他这一刻扛过去了,他就会跟你商量,我们还有没有药可以再治一下。

哪怕这个希望很渺茫,代价很大,比如付出很多金钱,身体遭受很大痛苦,他们也希望尝试,会很坚持,也会有很强的求生欲望。

甚至他们一边治疗,还会一边自己找出路。

病人和病人之间有群,他们会在群里分享,国家又发现了哪些新药,他觉得可以试一下。家人也都会用网络去查,全国各地找药,就像《我不是药神》里的一样。

他们特别积极,乐观,根本不会因为得了绝症就很心灰意冷,只要你跟他说这个病可以治,他们就会很积极配合。

当然,不是所有坚持都会看见成果。

我最近有一个病人,他其实已经快不行了。家里人给他算了个命,说只要扛过这一关就会好。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坚持插管,使用呼吸机。

但插管其实很痛苦,要在嗓子里放一个很粗的管子,而且是靠呼吸机的节奏来呼吸,并不是人体本身的呼吸节奏。

六个小时之后,这位病人就去世了。

我接触过的病人,绝大多数求生欲极强。这位病人也是,一直积极配合治疗,最后的结果真的很可惜。

这道辩题,我原以为讨论的是生活态度,没想到大家讨论的是生死问题,有点高了。 真正临死的人,他们一定会想办法活下去,如果可以冷冻自己送到一百年以后,一定会这么做的。

杨绛女士百岁时,有感而发: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就像问两位采访者最后一个问题:对活着的人有什么建议?

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 把有限的生命尽可能活得精彩,因为下一刻,无法预测。

作者:紫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