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沧州市文联”可以订阅哦!

 空军大院的子弟们

周晓峰

沧州飞机场位于市区北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父亲从哈军工毕业后,分配到沧州飞机场任飞行教员,从此,便在沧州安家立业。

父亲在部队服役近四十年,我跟随父亲一直住在部队里,直到老人退休,我们才离开,在部队里我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最美好的时光。

那时,军营里大多数建筑都是灰瓦青砖建造的的二层楼房,供军人生活居住,部队里建有工厂,解决了随军家属的就业问题,并且有幼儿园、中小学,我们这代人见证了学校的最辉煌的时期,无论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是在校生人数,尤其是生源素质较高,不少是飞行员的孩子,老师也有一部分是军人家属,严厉正统,让学生望而生畏,虽然小学与市区学校沟通少,但是学校经常因地制宜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当时全国中小学掀起学习雷锋、张海迪的热潮,学生们利用寒暑假打扫公共卫生,抓苍蝇,有组织的到姜庄子村为孤寡老人挑水、打扫院子等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文体科教活动,积极谋划参与,经常在新华区举行的文体比赛中获奖,去市区参加活动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我们可以做“大解放”卡车了,记得第一次坐大解放,男生们异常兴奋,有从车尾上的,有踩着车轱辘翻过车围挡上的,老师们托举着女生上车,三十多个孩子们叽叽喳喳吵闹着,根本听不进老师的话语,好不容易全部上车,老师一直叮嘱孩子们站稳抓牢,别受伤。大卡车一驶出军营大门,我们感觉视野一下子开阔了,空气的味道也不一样了,原野的鸟语花香,与绿色军营不同,外面的世界五颜六色,绚烂多姿。一路迎风而行,说笑声不断,宣泄着少年旺盛的精力和如小鸟出笼般的畅快,天地广阔,我欲一飞冲天。卡车驶进市区,楼高了,人多了,生活原来这样丰富多彩,从那时起,我对市区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与军营的安静祥和相比,市里的生活热闹新鲜,充满诱惑。

1984年的春节,部队领导为官兵们着想,举办文艺晚会,请家属参加,在三层的办公楼里,每层都不同的游艺节目,象蒙眼画图、击鼓传花、钓鱼、猜谜语、打克朗棋等节目,误打误撞,我看了第一部录像,在一间大教室里,挤满家属,一台十八寸的彩色电视机放在高处,正在播放名叫《我是一片云》的台湾电影,播放结束,一个战士在电视下方的设备里按了一下按钮,退出卡带,再推进一盒,开始播放新的电影,在当时看来,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后来我才知道这叫放像机,知道主演叫林青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录放相机可是稀罕物件。

成年后,每当我想起在部队生活的时光,那份简单、温暖的生活历历在目,心涌暖流,绿军装,红领章,红五角星,军挎包,军用水壶,威武的军人,战斗机划过长空的轰鸣声,血管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液,骨子里继承了军人的坚韧和骨气,父辈对事业的忠诚和严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我爱军营,对军人充满崇高的敬意,源自内心,过去、现在、将来永不改变。

编辑:刘晓旭

审核:崔超

沧州文艺网出品

沧州文艺网是沧州市文联唯一官方指定网站

沧州市文联  发布

沧州市文联

公众号ID:czswenlian

地址:沧州市运河区浮阳南 道14号

投稿请联系我们长按二维码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