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便是性幻想,这种没有人可以观察只有自己知道的性享乐,也可能会引起人的道德厌恶。对现代人来说,控制感仍然制约着人们对性的态度,“性即人性,性即人”这样的心理也仍然普遍存在着。

人性当中的性心理学(2),那些奇葩的人和事背后的原理

印度女人

前几天,印度的跨年庆祝上出现了大规模性侵。根据印度这些年曝出来的信息,建议女性同胞最好远离印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印度的宗教性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更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印度没有经历现代性心理学的洗礼,整个社会都还存有扭曲变态的性心理观念。比如,他们认为女人穿着暴露就是在引诱男人(好像没错),男人与女人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好像也没错),所以,男人有权用暴力征服女人(这就大错特错了吧?)。

其实,类似印度这种“强奸有理”的说法,欧美国家也有。这其实是男性统治权力在心理上的折射。人类的性,从进入父系时代,就一直是不平等的。一位德国学者说道:两性关系代表了“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中世纪盛行的女性割礼,中国的缠足,南亚地区寡妇的自焚殉夫和强制性童婚,阿拉伯妇女身体的终生包裹等都是这种不平等关系的表现。

对女性的歧视可以说根深蒂固,在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1878年,英国医学会竟然刊花了6个月时间讨论“火腿在月经来潮妇女的触摸下会不会腐败”。至于中国,女人的经血是“天下至污之物”,能够破灭一切道法、邪祟,比云霄娘娘的混元金斗还要厉害,在战争期间,还有官员让经期妇女裸身站在城头来破除敌军的炮火。一些男人为了维护尊严,甚至认为女人是邪恶的,是因为有了女人,男人才堕落了。这种荒唐的想法至今很有市场。

在不对等的社会关系下,堵、疏、乱是三种典型的性态度。这三种态度都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表现。

中外都有不少性道德家,他们创造了很多“洁本”,即删除了有关性的描写内容的书。托马斯·鲍德勒专门净化文学,他做出了10卷本《居家莎士比亚》(1818),还删改了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1788)。中国的四大名著都有洁本,好像并不影响阅读。不过,洁本《金瓶梅》读起来是什么感觉,就很让人好奇了。

人性当中的性心理学(2),那些奇葩的人和事背后的原理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

1555年,教皇保罗四世要求去掉米开朗其罗的画,被人劝阻,于是他就要求给《最后的审判》里的裸体人物画上衣服,包括所有天使和圣母玛利亚。到了1559年,他就开始编纂《禁书索引》,历史上的很多文学名著都进入过这个索引。一直到了1966年,这部索引才停止出版。

为什么说这种“堵”虚伪呢?因为这样的规定不但无济于事,出现了问题也是只针对女性。对于很多犯了罪的教士,处罚非常轻,甚至名誉都不受影响。

在古代而言,疏导通常是有理由的,比如道教的双修,比如密宗的欢喜禅。把性欲这种肉欲的行为转化为一种自我提升的行为,这就为纵欲找到了很好的借口。

疏导与乱性之间没有太远距离。唐宋八大家中与韩愈并称的柳宗元曾有一篇笔记《河间妇传》,有人分析说一个人物代表了金、瓶、梅三个人。故事的开头,这个妇女十分贞洁,从不与别的男人调笑,甚至不出去游玩,连她的婆婆都劝她多与人交往,她始终拒绝。坏人们将她带到寺庙,找伟壮男子抱住她就准备办事,她拼死反抗,那些坏女人坏男人都出来劝,最后还是被糟蹋了。从此以后,这个妇女就变了一个人,每天不停地找男人,一直到最后据说是枯竭而死,所有人都以之为耻。有学者考证说,这是一篇预言,是对当时的宰相进行嘲讽。但是,从中可以看到,随意乱搞男女关系可以被容忍,算是交游,一旦彻底纵欲,则就变成了反面人物。在国外,酒神崇拜的酒神节代表着乱交,这种乱主要体现在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春秋时期的那种暮春会或许要文明一些?

人性当中的性心理学(2),那些奇葩的人和事背后的原理

酒神节,比较纯洁的一幅

这三种性态度其实都包含了软弱的性心理,即对性充满警惕、恐惧、害怕。性即人,一个人的性生活如何能够反映这个人的本质,这是非常普遍的心理,至今如此。堵,试图远离诱惑;疏,试图升华诱惑;乱则是放弃抵抗,往往沦为反面典型。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基本的情形也没有变化。比如,美国的一些州不敢把淫秽的罪行写入法律,含糊其词的描述导致法律被撤销,而那些详细描述性罪行的法律书则被锁起来或者撕掉了有关内容。好像那些丑恶的罪行一旦说出来都会玷污人类的神圣。

人类对性的暧昧和矛盾态度来自于这样的事实:性冲动往往是不受人控制的。“控制感”是人类长久而深沉的欲望,失去控制,无能为力,这种感觉可以说糟糕透了。正是出于这样的恐惧,才出现了堵、疏的心理和措施,而乱性则是在群体中寻找控制感,寻找控制那种极乐感觉的控制感。

人性当中的性心理学(2),那些奇葩的人和事背后的原理

2001年英国海报出现的四个字母引起巨大反响,然而不是那个字

对现代人来说,控制感仍然制约着人们对性的态度,“性即人性,性即人”这样的心理也仍然普遍存在着。即便是性幻想,这种没有人可以观察只有自己知道的性享乐,也可能会引起人的道德厌恶。一些不符合纯洁道德的幻想,会让人产生浓重的罪恶感。如果不能摒除这种念头,人就会感到痛苦,有的人甚至不得不去求助医生。归根结底,我们不愿承认我们对性反应的控制力比较弱这个事实。而一旦我们能够正视这个事实,我们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法律红线肯定不能踩,但所有的性冲动只不过是性冲动,并不一定要按照罪恶的模式去进行,它们只是需要一种纾解、宣泄的渠道。在这个意义上,自渎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救赎,只要能够明白“幻想非现实,幻想无罪”,不失为一种找回控制感的方式。可是,从公元7世纪开始,自渎就被看作比强奸、乱伦更重的罪,是不是很奇怪?显然,在那些神学家眼中,做要比想纯洁,因为谁也不知道那些性幻想究竟是什么内容,而这些想象是亵渎,是不可饶恕的。丢掉这种不切实际的精神纯洁癖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