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一眼望三县,都是穷光蛋;可怜又可叹,致富比登天。”一段苦涩的顺口溜道出了长岭县大兴镇顺山村的贫苦。

顺山村位于我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的3个贫困县交界,偏远闭塞,发展落后,自然条件差,旱灾风害严重。很多地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贫困就像梦魇,挥之不去!如今,这里正发生着逆转贫困的翻天变化。

经过短短两年多时间,顺山村就摘掉了戴了多年的“贫困帽子”。2017年全村五项产业纯收入超过60万元,245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7075元,是两年前的2.3倍,超出脱贫线3600多元,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800多元,顺山村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蜕变”。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总结为“顺山经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输血”扶贫解得了燃眉之急,却不是长远之计。顺山村充分发挥产业脱贫优势,吸引3名返乡创业青年,对接长春皓月集团和吉林普泰农业,在发展养牛扶贫上大胆探索,带动了91户贫困户入社分红,带动贫困户增收超过50万元,总收益约150万元,并推广复制到县内两个重点贫困村。

一村一品,一户一项目,顺山村各屯风物不一,将各地传统优势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形成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岗位到人,屯屯有良策,人人有岗位,走出了一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的“造血式”脱贫路子。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对这一点,顺山村村民魏忠义深有感触。更让大家信服的,是顺山村第一书记薛志军。

薛志军进村后就挨家挨户调研、走访,和村两委班子商议,以村党支部带动专业合作社和代言农副产品,依托龙头企业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把庭院经济种植的谷子、小麦、荞麦等制成面粉,并申报无公害食品,农民收入增加了一倍,村民受益明显。

顺山村的精准扶贫只是长岭县扶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顺山村的扶贫模式也给了长岭县扶贫工作的一个方向。长岭正吹响逆转贫困面貌的号角,从单点扶贫向整体推进、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历史性转变正在实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