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这是乌兰牧骑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在蒙古语中,乌兰是“红色”的意思,牧骑指的是嫩芽,牧民亲切地称呼这支队伍“红色文艺轻骑兵”。几十年来,乌兰牧骑扎根基层的精神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在新时代,我市各支乌兰牧骑队伍在与时俱进中又踏上了新征程。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2018年,是首府乌兰牧骑事业辉煌发展的一年,乌兰牧骑队员们感受到伟大时代的召唤。他们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创作了一大批主旋律、接地气、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40多部“接地气”“贴民心”的小戏小品、歌曲舞蹈作品创作完成。各乌兰牧骑生机焕发,一系列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服务百姓的文艺演出遍地开花,截至11月,各乌兰牧骑深入农村牧区、学校军营、厂矿企业,共开展演出服务600多场(次),为基层群众送政策、送文化、送知识、送技术、送医疗、送物资,把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心送到了最基层。

一年来,各乌兰牧骑结合自身文化特点、群众喜好,创作推出一批讴歌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展现党的十九大宏伟蓝图的“接地气、有生活”反映百姓身边事和身边人的现实题材作品,开展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多种文艺宣传。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全市各支乌兰牧骑围绕励志奋斗、脱贫攻坚及乡风文明建设等主题,以歌曲舞蹈、小戏小品演出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凝聚全市脱贫攻坚的“精气神”。

呼和浩特市经过认真调研和缜密设计,在现有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武川县3支乌兰牧骑队伍的基础上,恢复组建了市直属、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赛罕区4支乌兰牧骑队伍,并依据呼和浩特市艺校教学资源及食宿条件,成立了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培训中心,使全市乌兰牧骑队伍达到7支,队员达到了近300名,实现了乌兰牧骑旗县的全覆盖。同时,积极鼓励业余乌兰牧骑队伍建设,充实乌兰牧骑队伍力量,成立了呼和浩特市小小乌兰牧骑、百支社区乌兰牧骑、60多支文化馆(站)志愿者乌兰牧骑,通过专群结合、资源整合,乌兰牧骑服务群众的广度和频度得到了有效加强,乌兰牧骑精神得到广泛发扬。

扫描二维码 观看H5

看乌兰牧骑谱写新时代赞歌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始终保持乌兰牧骑红色基因不变,扎根草原,服务群众,牢记使命,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同时,也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接下来小编带你去看看

2018年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事业的发展和乌兰牧骑队员们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火热实践

呼和浩特乌兰牧骑剧场投入使用

呼和浩特乌兰牧骑剧场是原呼和浩特市炼油厂文体中心剧场,坐落于金桥开发区中石化生活区内,占地1100平方米,座椅一楼368个,二楼305个,共673个。作为重要的文化建筑,呼和浩特乌兰牧骑剧场成为首府市民开展文化生活,接受艺术熏陶的又一重要载体。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呼和浩特市直属乌兰牧骑揭牌

2018年4月13日,呼和浩特市直属乌兰牧骑揭牌暨呼和浩特市2018年文化惠民演出启动仪式在蒙西文化广场举行,标志着呼和浩特市直属乌兰牧骑正式恢复,乌兰牧骑的红色旗帜再次高高飘扬。

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与乌兰牧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该集团民族歌舞剧院的前身是市直属乌兰牧骑,始终保留着永恒不变的红色基因,延续着扎根基层、服务农牧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的承袭着乌兰牧骑的红色文艺精神。

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培训中心开班

2018年 8月13日,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培训中心正式开班并举办了首期蒙古族舞蹈编创研修班,来自全市6个旗县区的乌兰牧骑队员及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培训。

2018年4月13日在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培训中心。

呼和浩特市百支社区乌兰牧骑文化馆(站)

志愿者乌兰牧骑授旗仪式

2018年8月24日,在呼和浩特乌兰牧骑剧场举行传承乌兰牧骑品质 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呼和浩特市社区乌兰牧骑文化馆(站)志愿者乌兰牧骑授旗仪式活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内蒙古乌兰牧骑60年图片展巡展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

2018年10月24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呼和浩特市文新广局主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内蒙古乌兰牧骑60年图片巡展活动”在呼和浩特市群众艺术馆开幕。展览精选了400多幅珍贵的照片,分11个单元,讲述了影像记忆中的乌兰牧骑故事,回顾乌兰牧骑成长发展史,重温乌兰牧骑精神。

呼和浩特市成立6支市级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队伍

呼和浩特市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活动工作方案》,成立了6支市级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队伍,分赴9个旗县区开展基层综合服务活动。

土默特左旗乌兰牧骑基层综合服务活动 走进朱尔沟村

“玉泉区基层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服务活动在新胜村正式启动

据了解,本次基层综合服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文化、科技、卫生、农牧业、司法、民族事务、电子商务等10个部委办局以“乌兰牧骑+”的方式整合多个服务资源,组织成立了6支市级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队伍和14支旗县区轻骑兵队伍,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期间,以“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为主题,深入全市9个旗县区偏远落后、人口分散、文化生活匮乏的乡村和少数民族聚居村,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农牧业实用技术指导等内容,通过政策宣讲、文艺演出、现场咨询、实地指导、义诊等多种方式为群众提供综合服务,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谁说文艺演员的梦想就只是走上大舞台、在聚光灯的照耀下高歌一曲,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翩翩起舞?这些默默为老百姓送去文艺盛宴的乌兰牧骑演员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社区广场、露天舞台同样是他们实现艺术梦想的广阔天地,他们拿出高水平的文艺表演,只为基层百姓能在家门口欣赏到优秀的文艺作品。

惠民演出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一批批乌兰牧骑队员活跃在基层

他们深入到一线

进乡村、进学校、进工厂

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

用最接地气的文艺表演形式

把党的政策,把新鲜的政府资讯

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送到基层群众身边

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首府乌兰牧骑惠民路演活动

活动于 2018年8月8日在新城区苏雅拉广场拉开帷幕。苏力德艺术团队带来的民族舞《舞之寻》、诗朗诵《读中国》及旗袍秀、蒙古族时装秀等精彩节目,吸引了近千名观众观看。

自市四区举办首府乌兰牧骑惠民路演活动以来,每天下午五点,在新城区苏雅拉广场、回民区新华公园广场、玉泉区大盛魁南区北广场、赛罕区政府广场露天舞台都会开展首府乌兰牧骑惠民路演活动。包括市四区文体局、民族演艺集团、社区乌兰牧骑、百人百组文艺演出团体在内的演出团体,共开展42场活动。

土默特左旗: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初冬时节,土默特左旗文化活动中心乌兰牧骑排练厅内热闹非凡, 土默特左旗乌兰牧骑队员们表演的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大家加紧排练,筹备举办晚会纪念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一周年。

土默特左旗乌兰牧骑队长苏德巴特尔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的一年来, 土默特左旗乌兰牧骑全队上下干劲十足,队员们贴心服务百姓,永做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信念更加坚定。全队始终保持乌兰牧骑红色基因不变,扎根草原,服务群众,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静下心来精益求精地搞创作,努力创作出了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同时,也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未来, 土默特左旗乌兰牧骑将继续发挥‘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将脱贫攻坚作为工作重点,结合扶贫工作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振奋贫困群众精神,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用演出做宣传,演绎出更多助力脱贫攻坚的土左旗故事。”苏德巴特尔说。

托克托县乌兰牧骑:扎根农村沃土 服务基层群众

这一年来,托克托县乌兰牧骑围绕“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六项任务,坚持植根基层、服务群众,深入推进惠民演出活动,先后走进黑水泉、古城镇、金河小区及内蒙古云中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村镇、社区、企业,开展“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托克托县乌兰牧骑“百团千场”走基层文化惠民演出、“助力脱贫攻坚”托克托县文艺志愿服务慰问演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送法治、送文化、送温暖服务基层“五进”活动及“守望相助好家园——首届托克托县农牧民文艺汇演之‘文化暖心走基层’”等品牌文化惠民演出91场,在村镇、社区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弘扬了社会新风尚,更普及了群众应知应会的法律保健知识,进一步丰富了县域各族各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和林县“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 走进小甲赖村

2018年11月16日,由和林县乌兰牧骑及县文化、经信、卫计、农牧、扶贫、司法、政法、文联等部门组建的和林县“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走进舍必崖乡小甲赖村,深入基层开展综合服务。

活动中,“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为农牧民解答相关政策并发放宣传单,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贴近实际的形式,进一步服务基层群众、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和林格尔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

清水河县乌兰牧骑 奉献青春 挥洒汗水

清水河县乌兰牧骑最早成立于1965年。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人,奉献青春、挥洒汗水,以满腔的热情、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意志,为乌兰牧骑这面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旗帜增光添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水河县乌兰牧骑曾先后荣获过自治区级“优秀乌兰牧骑”、农区“优秀乌兰牧骑”称号,为清水河县文艺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武川县乌兰牧骑:为老区人民送去欢乐

在武川县,有一支活跃在山川大地的文艺轻骑兵,队员们走遍了武川县敬老院、驻地部队、企业厂矿等处,这就是武川县乌兰牧骑。

武川县乌兰牧骑成立于1969年。近年来,武川县乌兰牧骑坚持深入乡村一线、街道社区、机关学校,用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讴歌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典型人物,深受乡亲们欢迎。

乌兰牧骑队员也是传唱“爬山调”原生态歌曲的主力军,演员们经常深入农民传承人家中,学习感受“爬山调”真正韵味,并在武川县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上传唱,让这种歌唱艺术不仅保存下来,而且不断传播并发扬光大。为了把这项独特的地方民间艺术更好传承下来,武川县特别重视传承人的培养工作,现有1名市级传承人、5名县级传承人。2016年“爬山调”《割莜麦》入选为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

赛罕区乌兰牧骑:扎根基层 用优秀作品服务群众

2017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赛罕区决定恢复乌兰牧骑,2018年4月16日,赛罕区乌兰牧骑正式恢复重建并揭牌。

自重建以来,赛罕区乌兰牧骑一直把文化下基层、进社区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来抓,经常深入乡镇、社区、敬老院等地慰问演出,为基层群众带去喜闻乐见的节目,充分发挥乌兰牧骑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功能,深受赛罕区各族群众的欢迎。

一年来,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搜集、整理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注重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和演出;深化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将“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自觉融入艺术创作;探索推进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与乌兰牧骑六项职能相结合,特别是与创作、演出、服务有效结合,使民族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乌兰牧骑演艺水平和服务能力;策划建设网上乌兰牧骑,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把乌兰牧骑经典剧目、优秀节目制作成小视频等音像制品,通过网络、“两微一端”等进行推送,提升乌兰牧骑精品剧(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加强经典剧(节)目传承和创新,每支乌兰牧骑都有经典优秀曲目,使之成为每一位队员的必修课。

在今后的工作中,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事业发展要坚定不移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乌兰牧骑忠诚于党、热爱人民、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团结拼搏、勇于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弘扬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人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以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打造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为目标,凝聚起建设民族文化强市,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植根基层、心系群众

永远风雨无阻陪伴您

61年来,乌兰牧骑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宣传者

更是践行者

如今的乌兰牧骑紧跟时代又执着坚守

他们不忘初心

在时光的打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乌兰牧骑艺术之花常开不败

乌兰牧骑艺术之树越来越茂盛

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

这面旗帜永远在草原上高高飘扬

草原上,乌兰牧骑的歌永远也唱不完

丨本期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呼和浩特融媒体传播中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