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该看到,3+3模式的新高考改革设计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使得文理不分科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科目进行竞争,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来培养人才。尽管新高考设计的时候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预料,降低物理考试的难度,选择赋分制都是为了防止学生弃选物理等较难的科目做的准备。

文章来在网络,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

新高考改革2014年在上海和浙江试点后,随即向全国推行。但原定于2018年启动新高考政策的18个省市,目前已经锐减为8个,新高考改革推行尚有相当难度。

应该看到,3+3模式的新高考改革设计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使得文理不分科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科目进行竞争,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来培养人才。录取的标准也从单一化趋向多元化。

同样,新高考3+3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缺陷,使得部分省市犹豫不决,迟迟难下决定。

l学科的难度不同带来的困扰

正常情况下,各科的学习难度是有所差别的。去掉学生个体差异,在可以选择的6门科目中,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物理相对较难。

尽管新高考设计的时候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预料,降低物理考试的难度,选择赋分制都是为了防止学生弃选物理等较难的科目做的准备。

但事实上,对实际情况依然估计不足,作为试点的上海市,选择物理的学生这3年从1.9万下降到1.2万,呈断崖式下跌。

打了补丁的改革方案3+1+2,强行规定物理和历史必选一门,实际上已经走回了文理分科的老路,但即使这样,依然把化学推下了深渊。

很明显了,对于高考总分的追求,使得选课唯一的标准就是分数,这完全违背了高考改革的设计初衷。

而就目前来看,这个问题暂时并没有太好的方法来予以解决。而这个问题又使得赋分制的缺点被无限放大,更进一步加大了选课的不平衡,形成了恶性循环。

l各省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得分类教育困难重重

改革的试点是在上海和浙江这两地,应该看到这两地的教育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但即使是这两地,学生选课也依然无法做到完全自由。

3+3理论上可以有20种不同的选择,那么相对应的也就应该有20个以上的小班制。即使是走班,由于选择人数的不平衡,必然造成有的科目老师闲得无聊,而有的科目老师奇缺。

上海部分学校是强制性规定选择科目来解决问题,将多达20种的选择挑出几种来分班或者走班教学。比如,上海四大名校中的华二,就强行规定学生必须生物地理双选。

上海尚且如此,换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其师资力量根本就无法胜任这么多的小班教学,即使是走班,由于选课学生的不平衡,也有相当的困难。

更为糟糕的是,走班教学,老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差,甚至有的老师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必然造成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对学生学习非常不利。

最后必然也是走上海的路子,将多达20种的选项,强行选择几种来给学生选择,完全没有起到新高考设计中的按照学生特长来选课的初衷。

除去上述的两个主要原因,新高考把高考的周期拉得很长,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要参加各科的结业考,高二开始参加部分课目的会考,无论是考试次数还是周期都会让学生疲于奔命。

总体来说,新高考3+3也好,打了补丁的3+1+2也好,虽然改革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先天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端,真正实施过程中问题也较多,有的问题目前尚无法解决。

这也是为何很多省份暂缓新高考改革的理由。新高考改革何去何从,管理部门将会采取何种措施来调整这些遇到的问题,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