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所有的傲慢与偏见,基本上都来自于无知。

  ——给一双筷子能吃遍全世界的古典君

  最近,某国外时尚品牌

  发布了一个视频:

  一个亚裔模特拿着筷子,

  以极为浮夸的方式,

  食用外国食物,

  并称其为“小棍子形状的餐具”。

  种种使用方式,

  不仅犯了中国人的禁忌,

  而且非常不礼貌,

  再加上品牌创始人的傲慢言论,

  让人极度不适、生气!

  不同文化之间,

  应该做到平等、尊重,

  而不是居高临下式的傲慢。

  如此行为,

  只能证明相关人员是多么的无知。

  筷子,

  从来都不是什么奇怪的小木头棍子。

  一双筷子,

  承载的是中国人千年的情感。

  

  当第一次尝到

  长辈用筷子蘸来的味道时,

  我们对味觉有了最初的记忆。

  在记录每一次成长时,

  “终于会用筷子了”,

  意义和学会走路一样。

  当大家围坐一起,

  摆好碗筷,准备吃饭时,

  中华的礼仪代代传承。

  “多个人多双筷子嘛”,

  熟悉而平常的问候,

  透露的是千年的温情与善良。

  一双筷子,

  是家的味道,是成长的印记,

  是文化的传承,是人性的善良 ,

  承载的是中国的情感和记忆。

  01

  筷子是文明的产物

  民以食为天,吃是一种文化。

  西方人习惯用刀叉吃饭,

  刀叉作为餐具的历史并不太长,

  西方学者认为,

  是16世纪开始的,到18世纪末,

  它们才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用具。

  要知道当餐叉刚传入英国时,

  传教士是强烈反对的。

  他们认为肉和其他食物

  都是上帝为造福人类而恩赐的,

  避免用手指接触食物,

  是对上帝的傲慢无礼和侮辱。

  而相比之下,中国的筷子文明史显然长得多。

  | 商代青铜筷

  传说大禹治水之时,

  有次乘船来到一个岛上,

  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

  肉在水中煮沸后,

  因为烫手无法用抓食。

  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

  因为他要赶在洪峰来临之前去治水,

  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

  吃了起来。

  久而久之,

  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

  夹取食物的本领。

  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

  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

  于是纷纷效仿,

  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拿着筷子的女仆

  传说虽非正史,

  但筷箸却毫无疑问

  因熟食烫手,因运而生。

  

  至少在商代,筷子已经产生,

  《韩非子·喻老》载: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商纣王使用象箸进餐,

  箕子看了很是担忧,

  因为他认为用象箸进餐,

  配套的餐具必须是“犀玉之杯”,

  食物必须是“旄、象、豹胎”,

  衣着必然是“锦衣九重”,

  住房是“高台广室”,

  日渐奢靡,终至败亡。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这便是成语“见微知著”的来历。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馆

  筷子,最开始叫“箸”。

  先秦祭祀时,

  常在煮熟的食物上,

  插一双竹筷,以便祖先享用。

  在都说没有信仰的中国,

  我们的信仰,其实就是我们的文化。

  所以千年之后,

  很多地方的人在大年夜,

  仍会为离世的亲人,

  留一副空碗筷。

  明朝时,“箸”演变成“筷”。

  据说这与江南水乡的民俗讳言有关。

  明人陆容所著的《菽园杂记》载:

  “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

  以‘箸’为‘快儿’。”

  吴中多水泽,舟楫往来频繁,

  但“箸”字与“住”同音,

  船家最怕抛锚停住翻船,

  便将“箸”改为“筷”,以求“快”行。

  久而久之,筷子之名便流传开来。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馆

  四到六世纪之间,

  筷子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

  以致现在中日韩三国都保持用筷的传统。

  相较而言日本的筷子短,

  且末端为细尖状,

  韩国则使用金属制筷子。

  02

  筷子的背后是文化的积淀

  筷子不但是中式餐桌上必备的餐具,

  也是象征中华文明的一种符号。

  经过长期的发展,

  筷子逐渐形成头圆尾方的外观,

  暗合“天圆地方”之意,

  方形为坤卦,圆形为乾卦。

  乾为天,民以食为天,由此而来。

  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

  坤在上乾在下,

  代表地天泰卦,和顺通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筷子是两根,为何要称为一双?

  其实这是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

  一就是二,二就是一;

  一中有二,合二为一。

  使用过程中,两根相互配合,

  一中有二,二者合一,

  突显一个“和”字,

  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哲学。

  筷子标准长度为七寸六分,

  代表人有七情六欲。

  七情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是眼、耳、鼻、舌、身、意之欲。

  手持筷子时,

  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

  中指在中间,

  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

  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中国的筷子,每一双都不简单。

  我们每天用的筷子里都有信仰,

  举手投足都是理念、智慧。

  03

  中国的筷子代表着教养

  中国人的言传身教,

  大多都是从餐桌上被敲筷子开始的。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

  “一个在中餐场合优雅使用筷子的人,

  离开餐桌的时候,

  他成为君子的概率是极高的。”

  中国乃礼仪之邦,注重礼数,

  筷子就是餐桌上“礼”的象征,

  筷子的拿捏方式、摆放方向

  都是家教的象征。

  用筷子反手夹菜,

  把筷子插到饭上,

  用筷子敲碗,

  去夹别人跟前的菜,

  夹菜挑三拣四,

  单手吃饭不端碗,

  晚辈比长辈先动筷,

  给人夹菜有用公筷

  ……

  一双小小筷子的使用背后,

  是深厚的文化礼仪。

  而筷子不仅代表礼仪,还隐含寓意。

  自古以来,亲朋好友之间,

  就有互送筷子祝贺的礼俗。

  两根筷子在一起,

  象征“双木即成林,相伴到永远”,

  所以在婚礼中总少不了红筷子,

  寓意珠联璧合,早生贵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支筷子轻轻被折断,

  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

  筷子更是东方人团结的体现。

  一双筷子,

  不仅是胃和食物的桥梁,

  更是中国人几千年的

  亲情、友情、爱情,

  以及家国情怀。

  为什么要用筷子?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它很平凡,每天默默参与着我们的生活,

  但它从不简单,因为它,

  串联起了中国人的人生百态。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

  千年岁月史,尽在双筷间。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本号文章,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标题进入)

  小雪: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梅兰竹菊,太美了!

  这个冬天,就想过这样的小日子

  张雨生的《大海》被误解21年,背后的故事让人泪奔

  全套《春江花月夜》,美到心窝,听到心醉!

  有趣、有料、有情怀、有故事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