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传说,30来岁的李世民继承大唐皇帝宝座不久,突然一夜之间失踪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面对天下初定的大好局面,觉得心情一下变得轻松了许多。每当想起自己16岁应召从军,曾智退突厥军、解救隋炀帝,密杀副留守、起兵晋阳城,巧埋设伏兵、诛灭亲兄弟的那些日日夜夜,忽然觉得以往的戎马生活实在有些太凄苦了,又对于朝堂之上的按部就班的平淡生活感到乏味和无聊,更耐不住皇宫深院的沉寂和静漠。最为值得说道的是,由于它夜里时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太穆皇后,心中不由生出许多思念和报答的念头来。

于是,经过精心打算,他仅带了贴身侍从,立即连夜离开长安,直奔160多里以外的武功县城。

这个武功县城(现在的陕西武功的武功镇),原是他父亲出任隋朝岐州刺史时的治所。因为后来,举家搬迁到了武功宫(后改为庆善宫,在武功漆水河流入渭河处),这里就空置了。

抵达之后的李世民,顾不得歇息,随即下令将父亲的故居(如今的报本寺)改宅为寺,赐名“乘龙寺”。事后,仍然觉得不够尽情尽兴,便勒命召集当地能工巧匠,按照自己的旨意设计修筑地宫、基台和寺塔,并亲临督造。

当地宫和基台落成的时候,李世民却因过度地劳累病倒了。由于它的血气方刚和争强好胜,也因为没有得到他的亲传圣旨,整个工程随即也就停止了。

躺在病榻里的李世民,虽然经过医治有了好转,但是身体仍然很是虚弱,夜里梦语连连。

有一天夜里,他正为建塔之事犯愁。突然,觉得霞光一闪,有一位面尊神贵的大汉降临身边。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投射出耀眼的光芒。只见那人,顺势从怀中取出一尊小塔,置于掌心,并转身指向寺内修建好了的基台,喊道一声:“去也!”应声随见,小塔从那人掌中划出一道霞光,直冲堂外而去。此时,大汉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世民急忙起身坐起,才发现是自己做了一场梦。然而,他还是决定去院内看个究竟。

等到置身寺院,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只见,一座约有十丈高的青木调塔矗立在寺院中央。放眼仔细端看,又见此塔七级八面,面阔丈许;首层三丈有余,往上各层的阔面与高度逐级递减;每层上檐呈叠梁式,柱额上置砖雕转角,衬间排列斗拱;每层设三门,圆形券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身中空,施旋木梯可登临远眺;塔势雄伟,高耸云空。

此时的李世民站在塔下,久久没有离开,感慨良多。他感谢上苍给予他的恩赐,使得他了却了多年思念母亲的心愿;他更惭愧自己的任性和鲁莽,悔不该在国家百废待兴之际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据说李世民此后常临武功,并在这座木塔前祭拜和反思。在武功筑建木塔的经历和醒悟,和他后来成为一代明君并创建青史垂名的贞观之治有着很大关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