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到剧中,婉儿作为长公主的女儿,也传承了女流之风骨,终于在最后一晚交心之夜,让她明白了女儿的真心感受。长公主作为母亲,没做好的地方在于:她把女儿一直当做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却不知对于青年期的婉儿,自己的想法也想“被听见”。

一直以来,长公主都给观众留下了“狠毒,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印象,与太子亲近,却在二子之争背后游刃有余。这么狠的人物却也难逃落幕之命,终究还是交出内库财权,被陛下贬回自己的家乡——信阳。

而离别前夜,我们才算慢慢看懂了这个女人。

长公主千算万算,算不明婉儿也传承了自己的铮铮铁骨

“这脾气,真是我的女儿。”

一句噙着泪流露的心声,长公主看着离去的林婉儿,不知该哭亦是面露欣慰。

婉儿身子柔弱,又染肺痨,常年治病未果。再加上从小送出宫外,很少瞧见皇室之内暗流涌动。天生性情温婉如玉,即便是有着先进思想的范闲,也动了凡心。

虽是长公主和林相的私生女,毕竟十月怀胎,母性无疆,长公主深深爱着自己的这位女儿。

当陛下钦定婉儿和范闲的婚事时,长公主拒绝,婉儿也拒绝。各自见了范闲之后,长公主坚定了杀心,婉儿却坚定了婚约。

“您知道我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吗?”

“您知道我心里最喜欢的是什么吗?”

面对女儿的问题,长公主却显唐突。她这一生,都在保女儿平安长命,却不知道女儿缺的,是一份浮在水面上的“爱”,是人间种种情绪,都有人分享。

长公主作为母亲,没做好的地方在于:她把女儿一直当做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却不知对于青年期的婉儿,自己的想法也想“被听见”。

不仅在《庆余年》中的类封建王朝,就是在如今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情境也常见。

此前,我在一档收音节目中听到一位听众的苦恼:“我是一位母亲,自己的女儿处于青春期,基本回家不和我们聊天,我们也不敢说话,总觉得不好控制。”

作为曾经在这个阶段的自己,我很清晰地感知到,即便自己在成长,所有的决定权依旧毫无知觉的在父母手中。他们以“爱”的名义,却做了让我们难以感受到爱的结果,难免生出嫌隙。

回到剧中,婉儿作为长公主的女儿,也传承了女流之风骨,终于在最后一晚交心之夜,让她明白了女儿的真心感受。不经历风雨,婉儿怎能明白一个母亲隐忍的爱

“欢乐、痛苦、孤寂、悲伤,这些东西只要活着谁不会有?可只有活下去,你才能感受到。”

“林婉儿,我只要你好好活着,其他我什么都不在乎。”

婉儿想让母亲在乎自己的感受,对此耿耿于怀多少年,却忽略了母亲一直在背后护着她的安全。

在权局之争中活了这么久,长公主也找到了生存之道,依附男人,却不全盘交出。

“这宫里,心善的早被吞了。”

“这样不对。”婉儿吭声。

皇宫,是一个比市井百业更残酷的社会,作为一个远离尔虞我诈的婉儿岂会懂得这一切。

作为观众,我们自带上帝视角,看得到范闲背后的主角光环。但从长公主的视角,她看到的,则是范闲只是一颗推上风口浪尖且短命的棋子,谁知道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或许真如长公主所料,那婉儿岂不是沦为遗孀。

婉儿不知道是,一个母亲为了女儿,可以冒生命之危,在太后的殿下挨巴掌。就算全天下与她为敌,也要让女儿能“活下来”。

在一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尚不全面,价值观不稳定之前,部分人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应该是周遭环境的主角。一个反对的声音,可能玻璃心就现出端倪:她不认同我,所以她不爱我。

很多爱,来不及启齿,就已经让彼此相隔两岸。

那一次太后赏长公主的巴掌之后,我没看到长公主的退缩,我看到的是她悄无生意的爱。沟通,是情感问题的良药,却听易行难

或许,就算因为避嫌见不了面,母女两人偷偷书信往来,能彼此袒露了心底,便没有了婚事,也没有了袭击。

离别前夜,母女两人才算第一次知根知底的交谈,实在令人惋惜,总觉不该至此。

“你选了你的路,我也选了我的。”

终究,在这个时空,她们再难有交集。

“隐忍”一次,似乎带有了一个民族的特色。长辈的爱,总是藏在心里,藏在对你背影关爱的眼神里,把这当做一种伟大,却让小辈难以理解。而小辈也开始选择叛逆,选择“做自己”。

其实,化解这一切,“沟通”为之,哪怕一次。

电影《地久天长》中,有两家从小就感情很深的家庭,却因为一个孩子的不懂事,让另一个家庭的儿子溺水身亡。

两家人都很痛苦,最后却选择了天各一方,一家人去了人生地不熟的海南,连当地人的方言都听不懂,就这样忍着。另一家人时时揪心,至死不忘。

其实,化解这一切,“沟通”为之,哪怕一次。

难就难在,“隐忍”好像生在我们的骨子里面,难以启齿。但除此之外,好像暂无更有效的方法。

播到这里,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立体的人物塑造。所有的坚强与狠毒,都抵不过女儿的一句“我心里有他”。这一次见面,也是剧中长公主第一次刚中有泪,叹中有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