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市长陈吉宁接受采访时提出要“通过五个‘一批’精确制导,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其中包括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互联网+政务”,让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此前,北京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出,要结合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通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公开和网上办理,“坚持能网上办理的一律网上办理”。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特殊,北京在营造新型政企关系,进行营商环境改革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对于全国的改革也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意义。去年出台了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推出了26项改革措施和136条政策清单,系统部署了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今年又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为契机,精准制定“9+N”系列政策措施,由于成绩突出,在今年8月份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活动中,北京市排名第一,契合了北京“首善之区”的称号。

此次又提出结合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能网上办理的一律网上办理”,目的是立足于企业和市民的需求,让群众和企业切实感受到营商环境的改善带来的便利。

首先,这是一种工作理念的革新。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让老百姓办事更加便利。

北京市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政府端菜”转向“企业点菜”,从“我要怎么办”转向“企业和群众要我怎么办”, 最大限度地给企业松绑减负、提供服务,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体现出一种设身处地替企业办事、为民众着想,考量民生难处的意识和自觉。

其次,此举有利于促进已出台政策的落地,切实打通从政策制定到窗口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营商环境好不好要看群众和企业的感受,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市委书记蔡奇多次带队上门走访听意见、问需求,聆听各方民意,汲取集体智慧,走好群众路线,打通政策和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让网络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这些不只是口号,而是需要一项一项的落到实处。以前老百姓来窗口办事,手续十分麻烦,排队等候不说,还得往返好几趟。改革之后,去繁就简,能压就压,各部门通过增派工作人员、拓展服务窗口、增设午间服务、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公开和网上办理等举措,提高了办事效率,大力精简办事程序,大幅压缩政府部门办事时间,让百姓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一来就办“一站式管理”。最直接的获得感就是程序简便,服务质量优化提升,办事更加快捷、方便。

最后,此举充分彰显了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促进政务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用好技术手段,打造统一、高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能网上办理的一律网上办理”必须借力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对现有办事理念、办事方式、办事程序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优化调整。为此,北京推出“市场监管风险洞察平台”, 整合互联网海量数据,搭建起企业族谱,为企业全景画像,精准聚焦企业“是谁、在哪、在干什么”,同时支持协同执法、信息公示等数据共享服务,鼓励引导更多的办事的群众通过互联网提交电子申请材料,鼓励更多的企业“点点手指交材料,足不出户办执照”,让企业群众少跑路,真正做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无论什么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群众需求,相信随着北京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将会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营造出更加宽松便利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和群众更加切实感受到营商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

文/韩雪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