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廖良开,为了一个承诺,他 20多年如一日,默默地赡养一对老人。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毫无血缘关系的双方竟然结下如此深厚感情?《经济半小时》记者为您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一份承诺跨越3000公里 21年坚守从未间断

  2018年11月4日,吉林省桦甸市郊外,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居民廖良开,来到吉林妈妈的墓前,为她扫墓。

  廖良开吉林妈妈扫墓

  廖良开,44岁、重庆人,他从3000公里外的重庆来到吉林,祭拜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战友母亲。除了外人很难理解的深厚感情,更源于二十一年前,战友援救群众牺牲后,廖良开对战友父母的一句承诺,“让他们感觉到亲情,他们的儿子依然还在”。

  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居民廖良开

  替牺牲的战友尽孝,在很多人看来,这也许是当时青春年少、热血沸腾冲动一时的选择。但出乎很多人预料地是,就是当初一句承诺的话,廖良开却默默坚守、从未间断地做了21年,至今仍在延续。

  廖良开说,他和战友虽然同在辽宁葫芦岛一个海军部队,但不熟悉也从没见过面。1997年,当19岁的战友刘继强,因为援救落水群众牺牲后,他想的最多的是,英雄走了,自己是否可以去替牺牲的战友,照顾他的父母,帮战友尽孝? 有了这个想法后,廖良开试着给战友在吉林的父母写信,他的第一封信,称呼的是大叔大婶,并且希望两位老人保重身体。

  廖良开海军照片

  廖良开的第一封信,让丧子之痛的两位老人有点意外,但多少感到一丝安慰。随后,双方书信来往增多,感情也逐渐变化。1998年,廖良开在吉林妈妈生日前,自己动手制作一张生日贺卡,并一笔一划用仿宋体手写——妈妈节日快乐,这句祝福话。

  廖良开自制生日贺卡

  吉林妈妈生日当天,廖良开在电话中,第一次叫妈。

  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居民 廖良开:我说妈妈生日快乐,母亲听见之后,也是第一次叫“儿子,妈妈很好”。但是,她前边加了一个“唉”,她这个“唉”字,我其实能感觉到,母亲失去自己亲生儿子的那种痛。

  从此,双方书信中,这边称爸妈、那边叫开儿。这对特殊的父子情、母子爱,跨越3000公里,在东北白山黑水和西南巴山蜀水间,真实而又默默地展开。

  1999年,廖良开在部队第一次休探亲假,他没有回重庆老家,而是从辽宁葫芦岛坐火车转汽车,来到几百公里外的吉林省桦甸市,和吉林父母见面,上门认亲。

  吉林省桦甸市

  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居民 廖良开:吉林爸妈就站在村口上等着我,我一走过去,我还是强忍着泪水,给父母敬了一个军礼。这时候,母亲就扑过来,把我抱在怀里。父亲就在边上拍着我的肩。回来了,儿子,回来了。

  廖良开与吉林爸妈合影

  那天晚上,廖良开和吉林爸妈一家,像久别的家人团聚一样,唠嗑聊天、直到天亮。但在相处的几天里,细心地廖良开发现,吉林爸妈晚上很害怕接到电话。是因为战友刘继强牺牲的电话,就是在晚上,所以从那之后,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之后,廖良开就算白天再忙,他都是抽白天给父母打电话。

  儿子随时惦记着吉林父母,吉林父母也时常牵挂着儿子。2003年,廖良开把刚认识不久的女朋友赵静带回吉林爸妈家,就因为赵静说了句,“今后就由我和小廖一起来照顾您们”这句话,廖良开就认定赵静是自己应该找的妻子。2004年两人结婚时,吉林爸妈给廖良开夫妻寄来一条2000多元的新毛毯,十几年了,廖良开将这张毛毯存放在衣柜里,至今舍不得用。

  廖良开结婚照

  廖良开时时惦记着吉林的爸妈,让两位老人心里有了寄托和盼望,他们也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关心着廖良开。当廖良开妻子生小孩坐月子期间,收到吉林爸妈手工制作的孩子衣服、被子等邮寄包裹。

  吉林爸妈给廖良开夫妻的毛毯

  2006年,已经从部队回到地方的廖良开,和妻子在四川成都双流区开了一家做照相摄影、数码冲洗和打字复印的小店。这间小店,面积只有40多平方米,12年来,周边店铺都换了好几茬了,但廖良开这个小店一直就在这里,连名字都没改过。

  廖良开照相馆

  就在廖良开和妻子日子开始逐渐好转,准备把吉林爸妈接过来生活的时候,吉林妈妈的糖尿病突然加重,根本出不了远门。廖良开还清楚地记得,2017年春节,他和妻子、孩子在吉林爸妈家过完春节,临走时,吉林妈妈没像以往那样,要下楼送他们上车,而是站在窗口旁,一边看着他们一边抹眼泪。 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却是他和吉林妈妈的永别,这成了廖良开心中一个永远的遗憾。

  廖良开:如果我理解她的想法,我即使走到小区外边,我也要跑回去给她一个拥抱,可是没有这个拥抱,成了我的遗憾。

  把战友父亲接回家 3000公里亲情割不断

  2017年7月26日,廖良开突然接到吉林爸爸打来的电话,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悲痛难忍的他,当天夜里就乘飞机坐火车转汽车,赶赴吉林桦甸殡仪馆,而他一下车的举动,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

  廖良开跪在殡仪馆的大门口,跪着往前走,走不动了,就爬着,就这样走了20多分钟,来到了吉林母亲的灵堂前。

  吉林妈妈去世后,为了安慰吉林爸爸,减少寂寞和思念,廖良开把吉林爸爸接到四川成都家里,白天聊天,晚上陪吉林爸爸一起挤沙发睡觉。

  当吉林爸爸姐姐、外侄女等一家人来到廖良开重庆老家时,他们再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那份亲情。这是吉林爸爸和廖良开亲生父母的第一次见面。他说,因为有了廖良开,他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吉林爸爸与廖良开一家

  为了再也不给自己留遗憾,为了记住家人幸福开心的团聚时刻,廖良开除了全程陪同吉林爸爸一家游玩,负责拍摄照相外,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这本精美的旅行相册。

  这趟回乡之旅,让吉林爸爸一家对廖良开和他的家庭有了更多了解、认识。廖良开老家在重庆开州区赵家街道,小时候,廖良开的家住在一个半山坡上。上小学时,他去学校上课、中午回家吃饭,都得走这陡峭、狭窄的山间小道。每天上下学得走两个来回,一个来回就得2个半小时以上。

  重庆开州区赵家街道

  也许生活的艰辛,让廖良开很早就开始懂得感恩和爱心。上中学时,因为学费不够,一位老师帮他垫了200元钱,他参军到部队,就想方设法把自己每月25元的津贴节省下来,积攒了一、两年,才凑齐200元,最后利用回老家探亲,还上门归还并拜谢了这位老师。

  在亲朋好友眼中,廖良开就是这样一个有些“一根筋”、诚实得有点傻的人。但即使这些熟人战友,也是看到媒体报道后才知道,他21年来,一直在照顾牺牲战友的父母。

  廖良开为吉林爸爸洗脚

  一句承诺、21年的坚守,跨越3000公里的亲情,廖良开和吉林爸妈一家早已结下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亲情,他们这一生都掰不开、扯不断,两家人的特殊情缘仍在延续、生长。

  战友刘继强父亲 刘银智:一般人坚持三年五年,也许就淡忘了。可是廖良开现在已经坚持21年了,不容易。

  【半小时观察】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

  廖良开二十多年如一日,默默赡养一对老人赢得了世人对他的称颂。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走捷径”、投机取巧只能得一时之利,遵诚守信才是值得点赞的风尚。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诚信的理念深入人心,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让诚信成为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