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虚无怀旧背后的伤痛

丁启阵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1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这一年,二十六岁的苏轼参加制科考试中选后被授予凤翔府(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签判。赴凤翔上任时,再次途径他和弟弟苏辙嘉祐元年(1056)进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进士考试时曾经停留过的渑池(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寄给哥哥苏轼。苏轼接到苏辙(字子由)的诗后,和(回答)了这首诗。

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诗如下: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其中“旧宿僧房壁共题”,指的是五年前那次路过渑池,投宿在渑池县中寺庙,住在奉闲和尚的僧舍,二人曾在僧舍墙壁上题诗。

2

从嘉祐元年(1056)到嘉祐六年(1061),苏轼有如下的经历:

嘉祐二年,二十二岁的苏轼进士及第,当年开始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嘉祐三、四年继续守孝。嘉祐五年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嘉祐六年参加制科考试,以三等中选,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

还有一件事,曾经接待苏氏兄弟的奉闲和尚,此时已经死去,骨灰就埋葬在佛塔下。

3

雪泥鸿爪,被认为是苏轼的著名比喻之一。在宋代即受到不少人的赞扬,后来还演变为成语。但是有人认为,雪泥鸿爪的比喻并非苏轼所创,应该源出佛经。其实,单从词语运用上说,雪泥的说法苏辙、欧阳修似乎都在苏轼之前。欧阳修《冬后三日陪丁元珍游东山寺》有“寒山带郭穿松路,瘦马寻春踏雪泥”的诗句。

雪泥鸿爪比喻的诗意,苏轼本人显然也是颇为得意的,他的另外两句堪称名句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意思相近。

诗的末句,“路长人困蹇驴嘶”,原注道:“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即渑池西的崤山。可见,苏氏兄弟在抵达渑池县城前,坐骑马匹死了,只好改为骑驴而行。因而,苏轼作此诗时有可能想起了杜甫的《逼仄行赠毕曜》:“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

4

这首诗之所以广为传播,主要原因是,以其巧妙的比喻、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人生虚无伤感的情调。前四句雪泥鸿爪的比喻,貌似表现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但实际上内心里蕴藏着难与人言的忧伤。后四句是忆旧,曾经接待自己的老僧不久前死去,墙壁已经颓圮,五年前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无法见到了,只有一路的崎岖辛苦记忆犹新。怀旧伤逝的背后,苏轼心中一定还有母亲逝去的失怙之痛!

5

纪昀称赞这首诗“意境恣逸”,是“意境恣逸”(《始己评苏诗》)。我认为,这首最值得注意的艺术特色是倒装手法,即先议论后叙事。议论不落俗套,叙事形象生动。

2018-11-20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