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合作医疗的典型是一个叫覃祥官的人在鄂西长阳土家山寨创造的,1966年8月1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挂牌了。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称: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水平提供了样板。

让我们一起倾听亲历者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原创: 侯楠楠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促进了一大批赤脚医生的产生,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的“协奏”,在短期内改善了中国农村的医疗状况。

新中国合作医疗的典型是一个叫覃祥官的人在鄂西长阳土家山寨创造的,1966年8月1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挂牌了。

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的“协奏”

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纪念馆 图片来源:《长阳发现》

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的“协奏”

乐园公社杜家村卫生室 图片来源:央视国际

覃祥官主动辞去公社卫生所的“铁饭碗”,在大队卫生室当起了记工分、吃农村口粮的赤脚医生。农民每人每年交一元合作医疗费,大队再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均提留五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除个别痼疾需要常年吃药的以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五分钱的挂号费,看病吃药就不要钱了。1968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反映乐园公社创办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

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的“协奏”

覃祥官 图片来源:《长阳发现》

1969年,全国出现了大办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潮。按此思路,全国各地在县一级成立人民医院、公社一级成立卫生院的基础上,在大队一级都设立了卫生室,构成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在大队一级卫生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都是“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

与此同时,各级卫生部门开始下大力气,按照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做法,着手大批培训赤脚医生。当时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一批下到农村的初、高中生,由于文化水平较当地农民青年要高,也自然成了接受培训的主体。这种情况,促使中国的赤脚医生队伍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农村医疗状况迅速改观。

1975年6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卫生战线的深刻革命——纪念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十周年》。社论指出,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这两个新生事物的大规模发展,使广大农村的社会风尚与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达500多万名,相当于卫生部系统原有卫生技术人员的总数(220万人)的两倍多。

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的“协奏”

1973年赤脚医生培训留念 图片来源:卢医(搜狐博客)

在大办合作医疗的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会接生的赤脚医生,并狠抓“新法接生”,提高新生儿成活率。“解放前中国婴儿死亡率在千分之二百左右,到1981年降低到千分之三十四点七,下降了千分之一百六十五点三;人均期望寿命也由解放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9岁,增长了32.9岁。”由于新法接生质量的提高,新生儿患破伤风的比率也大幅度下降。

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高级官员到中国农村实地考察,把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称: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水平提供了样板。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赞誉中国只用了世界上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世界上22%人口的卫生保健问题。中国独特的医疗卫生体系创建,深刻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医疗改革,启发那些改革者们发展适合自己的医疗卫生制度。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作为一种医疗制度安排宣告结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