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娃的家长,都曾思考过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逼孩子一把?她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办?

在2019年长沙节目《歌手》的“歌王冲刺夜”中,刘欢如愿拿到了冠军,在音乐颇有建树的他,每每谈到自己的女儿,都不免流露出一丝丝的可惜。

他说:“我女儿音乐品味挺高的,我有点后悔小时候没强迫她学音乐,因为她的音乐感悟力特别好,有时候还会给我们挑刺。下来我问她怎么样?她说挺好的,总体上挺好的”。

连袁娅维也赞叹刘一丝的感悟力太好了,袁说“她说的挺好其实就是很好了”。

刘一丝小时候也喜欢弹琴,但是不喜欢练琴,而崇尚快乐教育的刘欢及其妻子就没坚持让孩子练琴,所以才会出现刘欢每次谈到女儿时,总有惋惜之意。

01

有远见的父母

都有点狠心

刘欢只是众多家长中的代表,怕孩子不快乐,所以就不逼孩子一把。

而大家熟知的钢琴家朗朗就是一个反面教材,他从小就是在父母的“逼迫”练琴中长大的。

张国立曾在《幸福三重奏》的节目中提到了郎朗和爸爸的一段采访。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郎朗小时候也不想练琴,老爷子对郎朗非常严厉。

张国立还问道:假如你爸爸不是那么严厉地压着你,你很可能就半途而废了?

郎朗表示:这很有可能,什么可能性都有。

这个平凡家庭出生的音乐天才,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天赋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父亲郎国任。

在郎朗2岁半的时候,因为喜欢看《猫和老鼠》,跟着哼唱里面的音乐,有一天竟然在钢琴前弹出一首曲子。

郎国任在发现郎朗的音乐天赋后,坚定的认为“郎朗就是个音乐天才!”

上小学的郎朗,每天早上5点45起床练琴,绝不允许赖床;中午也不休息,一直练琴到下午去上学;放学后除了吃饭写作业,还是练琴。

在培养郎朗成为音乐家的道路上,郎爸没有过一丝动摇,他不惜辞职带着孩子去北京寻访名师学钢琴。

在北京,郎朗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练琴,稍有松懈,就会遭到爸爸无情的训斥。

随着郎朗越长越大,爸爸更加严厉了,恨不得儿子在睡梦中都在练琴。

年少时的郎朗虽然不满意父亲的专制,但还是坚持下来了,凭借精湛的琴艺收获无数大奖,成为世界级的钢琴家。

成名后的郎朗,多次在公众面前表示:

“有些能力的确是天生的,但天赋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通过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大的成就。”

“人生是一步一步来的,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兴趣是练出来的,谢谢爸爸,逼我练琴!”

可能我们会觉得郎爸过于“残忍”,剥夺了一个孩子本该嬉闹的童年,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父亲的逼迫,就没有今天世界级的钢琴师郎朗。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到了“逼迫”的地步,我们心里很清楚:今天不逼孩子,将来生活会把他逼迫得更苦。

02

那些被父母放过的孩子

都在惋惜

之前,周杰伦在谢霆锋的节目上用香蕉弹一首《青花瓷》,用菠萝弹一首《旧伤口》,引来霆锋大呼:厉害,太厉害了!

这样子轻松玩音乐的功力都来自平时的积累,周杰伦从4岁开始学琴,周妈妈规定,每天必须苦练2个小时。

从小调皮的周杰伦不止一次说:“为什么大家都可以在外面玩,我就在(房间)里面很痛苦,为什么我要学钢琴?”

面对调皮的周杰伦,周妈妈软硬兼施,每天盯着他练琴,“我每次练琴时,妈妈就拿藤条站在后面。”

谢霆锋说:“我这样看着你,我真的很恨我自己!我很后悔,为什么不像杰伦,听妈妈的话。”

现在只要谈到妈妈,杰伦都会表示:“现在真的就是很感谢她,如果说我的音乐底子打得深厚,都是那根藤条逼出来的。”

其实,每个周末去辅导班上课学习的孩子,背后都有风里雨里坚持陪练的父母。

拥有一技之长的孩子在长大后,都会感谢父母当初的逼迫,而那些没有坚持下来的孩子都在惋惜,只能羡慕别人会这个会那个。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刘星和小雨在“吐槽”妈妈没有给自己报名兴趣班,“如果从小培养我,我也会弹钢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号,或者吹萨克斯。”

刘星妈妈:“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从小您就逼着我学。”

刘星说完,妈妈顿时语塞。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你今天逼了孩子,明天他有了本事但是埋怨你当年太狠心;你今天没有逼孩子,明天他一事无成然后埋怨你当年没逼他。你想要哪个埋怨?”

不用表明的默契,我们肯定会选择前者,宁愿孩子恨自己,也不愿意他长大以后埋怨自己没有逼他。

03

最怕把对孩子放任自流

当成这是“快乐教育”

为什么国外进行快乐教育很成功,而到了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却是失败的呢?归根结底是没有真正理解快乐教育的含义。

大家广义认为的快乐教育是这样的:

孩子觉得练琴很累,不快乐,那就不练了。

孩子还小,不快乐怎么能有个快乐童年呢?所以,还是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逼孩子一把,万一逼出心理了怎么办?

最大的误区就在于,他们认为孩子不喜欢就是不快乐,逼孩子就是快乐的对立面,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是快乐教育的精髓,孩子的天性需要释放,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而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是没有判断力和自控力的,他们的本能是畏难,即使是再喜欢的东西;而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成就感带来的,而不是偷懒的快乐。

所以,真正的快乐教育是让孩子获取成就感,体验到自己努力后,终于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这种快乐才是快乐教育真正的精髓。

当然了,快乐教育还包括教育方式和手段是快乐的,比如孩子练琴苦,坚持不下去时,父母要和她一起坚持,一起承担,而不是说教,灌输“练琴有多好”的空洞话。

所以,家长要学会的是如何科学,不露声色地逼孩子一把。

与其说是在“逼迫”孩子,到不如说是在培养孩子的一个习惯,一种坚持的品质。

在孩子遭到挫折失败后,我们也要多和孩子说“坚持,不要放弃”,告诉孩子,努力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

胡可曾上传儿子边哭边练琴的视频,视频中,安吉抹泪的同时不忘弹琴的倔强模样,真是让老母亲心疼。

正如胡可所言:“我们不需要执着一定完美的结果,却要拥有坚持的品质。”

要知道一切能让人获得短暂快乐的东西,都是有毒的,所以不要让孩子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日本在2016年都是推行的宽松教育,即是给孩子减负,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不负责任,逃避困难,他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证明这个教育是错误的,到了2016年5月10日,日本宣布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

即使是推崇快乐教育的西方国家,其教育过程也是痛苦的,所以根本没有纯意义的快乐教育。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龙应台写给儿子一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现在我们不狠心,逼孩子学会“七十二变”,以后又有谁会帮他挡住“八十一难”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