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方城,顾名思义,楚国修建的方形城寨,用作防御作战。它是战国时期产物,修建时间在公元前656年以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在春秋战国时,还较为流行分封制度,由此,形成了大小不一的诸侯方国。这些国家各自为政,以邻为壑,互不干涉。随着时间的推动,各国之间难免出现摩擦,由此,将带来一系列战争。各诸侯国为了抵抗别国入侵,都有修筑长城的习惯。

当时,第一个领头的是楚国,它之所以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郑、秦等国的攻打。

公元前7世纪,楚国在如今的南阳方城县以北,修筑了一段长城叫做方城,这也是“方城”名字最早的由来。而在紧邻汉水的楚北边塞,楚国亦修筑了大量的方形城寨,亦被称为:“方城”,具有城池防御功能,为军用设施。

但自《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国大夫屈完“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以来,秦汉北魏及历代关于楚方城地望,形成了楚方城在南阳市方城县、叶县、南召县等多地说,及荆阮、冥阨、连堤的楚方城边塞说,与楚方城岗阜说、列城说、山体说等众说不一的说法。

方城山是一个文化荟萃之地——方城山,又名黄石山、小武当山,位于方城县独树镇北面九公里处,与大关口遗址接邻。来到此地,放眼望去,好一派自然风光, 重峦叠嶂,危峰兀立,让人沉迷其中,流连忘返。

绵延不绝的山峰中,有一座山峰尤为醒目,携着巍峨之势于群峰中傲立,它就是海拔700多米的方城山。因地势险峻,方城山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此地亦为道教升仙处所。

在历史中,方城山曾多次更名,每一次更名背后,都有着流传千年的传说故事。如:“黄石山”的名称由来。

据传,秦末年间,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郁郁之下来到黄石山,过起了隐居生活。当时,在山上住着一位道士,自称“黄石公”,胸怀天地,博览古今,可谓是当世奇人。后来,张良游览至山上,与黄石公相遇,这便有了流传后世的“拾鞋”传授其《太公兵法》的故事。

后世以圯桥进履、圯桥取履、圯桥授履、圯桥跪履等称此为屈己尊老、求取教益的典故。从此,黄石公之名盛传,成为道教有名的仙翁,而此山也被冠以“黄石山”。黄石山另一个名称为“小武当山”,民间叫法为“小顶山”,湖北武当山是“大顶山”。

北宋时期,宋人便在山巅之上修建“玄武观”,祀玄武帝君。公元1012年,道教信徒宋真宗梦到远祖赵元朗,赵元朗在梦中告诉他,自己是上古九大人皇之一,为赵氏始祖。宋真宗醒来后,信以为真,急忙诏令,将赵元朗追谥为“圣祖”,并要求普天之下,不得使用圣祖名讳。

在皇令影响下,民间只好将“元”改为“玄”,将“朗”改为“明”,最后又因“玄”与“元”二字读音相似,遂又将“玄”改为“真”,至此,原本山上的“玄武观”就变成了“真武观”。

五年后,当地百姓在观址附近发现一只龟蛇,道士们都认为这是真武显灵,遂修建真武祠供奉。

明代时期,明成祖朱棣自称为真武帝君转世,在大、小武当山上,为自己修建了数以百计的道观殿宇,甚是恢弘。在小武当中,便有七宫二观、二庵十七殿、二桥四堂庙、五洞一街、三道天门,这些殿宇构成了庞大的道教建筑群。

小武当山自存在以来,即为道教升仙圣地,历史上诸多修道之人,皆在此地清修、升仙,较为之名的有黄石公、真武帝君、张三丰等。且此地峰奇谷险,怪石嶙峋,在道观栉比的衬托下,别有一派景色韵味。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这里便会迎来诸多游人,感受着独特的道教文化底蕴。

当你来到方城,它会给你一种感觉,即扑面而来的文化底蕴。身处方城中,能够切身感觉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它见证的历史太过丰富,一度让人沉迷其中,感受着昔日发生在此地的故事。上文我们曾说,方城是一种防御工事,它的作用即抵御外敌。

由此,提到方城,就无法绕开它所经历过的战火纷争。也只有通过战事,我们才能更加真切的感受方城存在的意义。根据资料记载,此地方城自公元前624年至公元1948年,前后约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总共经历过40余此战争。

公元前624年,东周王叔恒公联合晋国阳处父攻打楚国,以达到支援江国的目的。在联军抵达方城附近时,得知楚军早有准备,便撤军而回。公元前557年,晋国对楚国发动战争,在晋国大军威逼下,楚国大将公子格率兵迎战,双方于湛阪展开激战。

其后,楚军不敌,败退“方城”,借助着关塞坚固、地势陡峭,得以逼退晋军。

秦二世三年,刘邦采纳张良计谋,率领汉军进攻南阳郡守吕驣部,吕驣不敌逃入方城,刘邦率兵紧追。双方于方城展开血战,溃败之下,吕驣退居宛城,没多久汉军再至,宛城失陷,至此,整个南阳郡尽入刘邦手中。

公元23年二月,刘玄自立为帝。同年,绿林军召集主力,攻打宛城,王凤、刘秀等势力则领兵北上,北出“方城”打败王莽主力,为东汉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 ...

像类似的战事说之不尽,此外,像刘秀、曹操也都在这里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战役。这些都为军事方城增添了神秘神奇色彩。

参考资料:

『《楚方城研究》、《左传·僖公四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