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场演出,今年的“艺术天空”落下帷幕,观众再一次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表演。而从2014年开始,“艺术天空”这一项目已经成为观众、艺术家心中难忘的美好记忆。今天,胖胖鸟要和你讲述三个和“艺术天空”有关的动人故事。

艺术天空12小时特别活动

/暴雨总是不期而至演出还能继续吗?/

每年艺术天空的主会场都设在上海音乐厅旁的城市草坪音乐广场。每当艳阳高照,或是夕阳西下,这里的风景是怡人的。但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总有天公不作美之时。突如其来的冷空气云团,不期而至的暴雨,坏天气就像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很让人头疼。

艺术天空12小时特别活动

在2015年,台湾爱乐乐团来演出,由于是完整的交响乐团编制,七八十人的团队对于艺术天空的演出来说,人数和规模都相对庞大。加之在室外的演出,艺术节的工作人员非常担心天气的突然变化,而就在那晚,暴雨倾盆,气温更是跌至10度。

在舞台上,工作人员开始设置暖气灯,并不停地清理水渍,但雨势并没有停歇的意思,整个舞台像被浸在了水里。当晚,该乐团的艺术家们几次表态,愿意在雨中为观众演出,但考虑到舞台上的安全,包括乐器的损坏度等实际的因素,演出即将面临取消。

艺术天空共青森林公园音乐节 观众冒雨观看演出

时间再跳到一年前,来自英国老地方剧社的一场跨界舞蹈即将举行,同样是恶作剧般的大雨,舞台上连走路都感湿滑,更别提这是一场舞蹈演出了。艺术节的工作人员当天全部上台,用尽各种吸水的工具排水,但老天就像和他们较劲一般,你越卖力而雨势越大。

/300位观众席地而坐南厅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演出/

就在台湾爱乐乐团的那场演出行将取消时,艺术节的工作人员发现,音乐厅南厅当晚正好空了出来,并无演出。“能不能把乐团的表演移到室内呢?”但要知道南厅仅能容纳100来位观众,当天冒雨来到现场的观众还是有300位左右。

吕绍嘉与台湾爱乐乐团

一方面,艺术节的工作人员和乐团方面沟通,希望有所改变,让乐团中的各乐器首席出来为观众表演,因为南厅的舞台无法坐满大编制的乐团。另一方面,300多位观众需要全部进入南厅,势必会有混乱和拥挤,需要工作人员做好沟通和协调。

令工作人员感动的是,300多位观众没有一丝抱怨,全程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序安静地进入南厅,一个个席地而坐,包括被安排在二楼看台的观众也没有怨言,安静地坐在属于自己的一小块空间里。

演出比原定时间推迟了半个多小时开始,乐团的首席们用他们的热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一位乐团首席说,这是他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里演出,他感觉,那场的观众早已成为演出的一部分,没有他们这场演出反而不会精彩。而据艺术节的工作人员透露,这可能也是南厅第一次有如此形式的演出。

艺术天空

观众冒雨观看演出

另一场同样被暴雨侵袭的演出,也出现了一幕令人称赞的奇景。当英国演员在舞台上旋转跳跃之时,艺术节的工作人员就像网球场的球童一样,快速地弯腰进入,在他们身后拿着拖把毛巾等吸去舞台上的水渍。这让演员们颇为感动,更让台下观众为两者叫好欢呼。而这一故事也有了一个令人感慨的美好结局,就在演出进行到快一半时,天空突然放晴,阳光透着仍未散去的湿气照射在舞台上,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一刻,她看到了在舞台的一角出现了一道短短小小的彩虹,“那一刻真的觉得太美好了,那些辛苦似乎都很值得。”

/ 老粉丝成了志愿者身披自制马甲为艺术节付出 /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艺术天空”的前身是“天天演”,当时的固定演出场地在南京路步行街。从那时开始,就有一批粉丝追随着,至今也快20年了。这些粉丝大概有200来位,几乎每场演出,他们都会提前2小时在入口处排队。而这些粉丝更是自发地为艺术节,为天天演,也为如今的艺术天空奉献他们的力量。

老粉丝在入口处排队

今年54岁的王福庆就是从“天天演”开始和艺术节结下了不解之缘。2003年,还只有39岁的王福庆是一个摄影发烧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南京路上“天天演”活动。他发现在“天天演”现场,用镜头捕捉到的市民欣赏节目的画面特别能够体现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于是他拿着相机就驻扎在了“天天演”现场,一路跟随,一直跟到了“艺术天空”的第5年。

王福庆在艺术节期间所获荣誉

如今,王福庆已经在现场当起了志愿者。在“天天演”期间,王福庆每天早上7点不到出门,步行1小时来到南京路世纪广场“天天演”的现场,然后马不停蹄地和艺术节工作人员一起摆放观众座椅,8点多又在入口处维持秩序,让观众有序入场。

王福庆在艺术节“天天演”担任志愿者

而在“艺术天空”这5年,王福庆还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升降节旗。别小看简简单单的升旗、降旗,对于王福庆来说特别有仪式感,“让人感觉艺术节是真正属于老百姓、属于自己的节日。”

王福庆和朋友一起观看艺术天空演出

而在今年的最后一场艺术天空演出结束后,王福庆恋恋不舍地收好节旗交给了工作人员。对于王福庆来说,又一年的艺术节结束了,他身边的志愿者朋友们已经在期待明年。王福庆和其他志愿者总会穿一件自制的马甲,这件马甲不光表明了他们的身份,更是给他们一种荣誉感和参与感。对于艺术天空,王福庆作为全程参与者,他的感受最为直观:“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不光是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啦。”

原文摘自《劳动报》 2018年11月17日 T2T3版

原文标题:暴雨、自制马甲和南厅

记者:庄从周

摄影:祖忠人、陈禹州等

川味《茶馆》将在沪上演,经典不应固定模式

悠悠船歌声,回响四十年。

《敦煌》 | 千年壁画的“重生”之旅

上海原创闪耀艺术节,从首演到经典有多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