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索尼是世界视听、电子游戏、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者,是世界最早便携式数码产品的开创者,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世界电子游戏业三大巨头之一、美国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之一。其旗下品牌有Xperia,Walkman,Sony music,哥伦比亚电影公司,PlayStation等

  在传统电子产品领域,索尼创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大帝国,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有“信仰”加成的品牌。但是近年来,索尼在此前颇为强势的便携笔记本领域平淡无奇,毫无建树;而在手机领域更是年年亏损,濒临退出大陆市场的尴尬局面。

  幸亏,在音频产品方面,索尼依旧凭借着 MDR 等经典产品,做的风生水起,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当然,索尼影视、索尼游戏等同样依旧强势)

  在友商们纷纷推出自家第一款分体蓝牙的时候,索尼作为业界“扛把子”,自然是不甘落后的。于是在2017年9月1日正式开幕的 IFA2017(德国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展)上,索尼一口气发布了三款全新的黑科技降噪耳机。其中就包括今天要讲的这款采用全无线设计的 WF-1000X,也就是昵称叫做“降噪豆”的这款分体蓝牙耳机。

  二、细节展示

  由于是临时向朋友借的,因此开箱过程是不可能有了,关于零部件也就借用官图进行简单展示 ▲

  根据上图,大概就是配备了大小不同型号的耳塞 7 对以及耳翼撑架 2 对,另外就是常规的连接线、收纳盒,并无特殊之处。

  楼主刚从朋友手里接过耳机盒的时候楞了一下:极其狭长的长条形状,不但长,而且厚!和大部分同类产品放在一起,第一眼都会觉得笨重 ▲

  在盒子的底部,标注了这款产品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型号、产地等信息 ▲

  不同于大部分同类产品的应该是这个标签最右侧的“NFC”标志。这就意味着,该耳机可以通过近场通讯的方式进行配对,从而实现链接。显然,这不是百元级产品会配备的模块。

  盒子背面的“菊花”采用的是 Micro-USB 接口 ▲

  可以看到,耳机安静地躺在充电盒中 ▲

  但是当楼主将耳机从充电槽中取出,竟然完全不是楼主想象中的模样 ▼

  耳机真正的腔体以及入耳部分,完全隐藏在侧盖后面,而我们平日里看到的本以为是腔体的一部分的那个,则还是耳机的一小部分

  大法充电盒上的金属触点设计也大大不同于楼主接触过的其他产品,触点显得更加粗壮 ▲

  由于前文提到过的第一代产品未采用磁吸设计的关系,降噪豆利用机械式卡扣对位于充电槽中的耳机进行固定。可以看到,在耳机槽的一端有一凸起的“倒钩”,而在另一侧则有一可活动的卡扣。

  就这样,一端卡住耳翼撑架的橡胶部分,另一端则直接卡住耳机尾部,从而实现耳机的固定 ▲

  对应充电盒中相对粗壮的触点,位于耳机上的触点同样粗壮 ▲

  两个耳机靠外侧各有一个嵌有金属网格的开孔,目测为降噪 Mic 口 ▲

  降噪口平行位置,则是充满信仰的品牌英文——Sony

  翻起耳塞,可以看到内部链接部分的橡胶为黄色,这个设计实在是骚气十足 ▲

  在耳塞的下方,藏着一个小小的“圆孔”,根据功能来看,应该是通话用的Mic 。楼主在此前的文章中就吐槽过一次类似的设计,觉得非常不科学。然而令楼主想不到的是,作为行业大哥的 Sony 也采用这种令人看了都觉得尴尬的设计,可能错的是楼主吧……

  完全取下耳塞以后,可以看到比盒子更加细长的腔体 ▲

  右耳(左边那个)侧面的型号等信息,在长约半年的使用中已经显得非常老旧;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左耳(右边那个)上的英文也磨损严重。两个耳机上各有一个实体按键,其中一个上有开关标识,显然这是主耳机。这款索尼一反大部分人的固有认知,将左耳设置为了主耳机。

  细节展示部分就到这里。

  三、使用体验

  这么奇异非常规的造型,首先自然是佩戴方式的问题。

  从官方给出的模特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耳机较细长的透明塑料那一端朝嘴巴方向,而带有耳翼撑架的那一端则靠近耳廓。由于耳机腔体部分较长,因此插入耳道相对也更深入,佩戴的时候存在感较强, 这也意味着更加牢固。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奇特的造型,耳机的重心位置也就相对偏离耳道,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考验佩戴的牢固度。

  黑色橡胶材质的耳翼撑架原本是用来卡在耳廓固定耳机的,但是楼主佩戴的时候感觉并没有什么效果。反而是将耳机与模特不同反过来佩戴,耳机上狭长的那段塑料可以正好嵌入耳廓,将耳机牢牢固定。如果不介意戴着较丑,又有运动需求,建议各位可以试试。但是同时楼主也要提醒一句,这款耳机防水等级较低,小心汗水浸渍。

  上文中,楼主也已经提到过降噪 Mic ,因此耳机是带主动降噪功能的。而位于左耳的开关键则兼具了不同模式的切换功能。

  在使用中,按一下,开启降噪;再按一下,开启环境音;第三下,关闭降噪,也就是普通模式。在操作中,无需连续按动,循环进入三种模式。其实,说的简单一点:耳机有三种模式,一般为普通模式;按一下进入降噪模式;再按一下开启环境音。至于介绍中的按第三下,不过是循环进入普通模式而已

  切换过程中,声音会出现短暂丢失,不够连续,并不自然。

  虽然采用实体按键,但是由于按键位于侧面,因此操作中并不会压迫耳道,这一点给予好评。

  很多朋友都知道主动降噪,但是可能对环境音模式感到好奇,楼主这里多说几句。由于入耳式耳机本身使用过程中耳道处于封闭环境,因此对外界声音感知不敏感。该模式设计主要就是为了用户可以更好地感受周边环境。但是楼主其实觉得这个功能挺鸡肋的——开车等需要感知周边声音的时候,开启该模式也不安全;与人交谈时按一下的功夫不如取下,戴着显得不礼貌。不知道设计者的意图是什么?

  右耳的切换功能貌似是后期固件升级后加入的,第一代产品并不具备。

  短按一下是最常规的启/停与接听/挂断功能;音乐模式下,按两下切换下一首,按三下进入上一首;长按则唤醒语音助手。应该说音乐切换功能的加入还是比较友好的一个功能。只是,按三下的操作貌似有些狂躁和鬼畜……

  连接成功后,手机会提示是否下载名为“HeadphonesConnect”的专用 APP ▲

  对于用过索尼蓝牙耳机的朋友对这个 APP 应该不会感到陌生。App 主要用于固件升级,也可以对声音模式进行调整。讲实话楼主非常反感大品牌们普遍强行要求用户使用专用 App 的行为,部分产品如果不下载 App 甚至无法进行蓝牙连接。但是这样的限制其实非常不友好,直接导致用户无法临时连接使用!

  在评价声音效果之前,我们先看看商品页面的这三条说明 ▲

  第一条,关于很多人吐槽的延迟问题,楼主特意用视频测试了一下,确实客观存在,但是正如索尼所说,这是无线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多多少少是有的。楼主个人感觉视频状态下可以接受这点微小的延迟,只是不明显的话音不同步。游戏状态下楼主不好评价,对于高端玩家估计是无法接受任何延迟的。

  第二条,更多人吐槽,也是最多人关心的断连问题。如果说延迟问题部分只是用来听音乐的用户可以表示容忍,那么断连问题则是任何用户都无法容忍的问题!前文楼主已经提到,在切换降噪等不同模式的时候,声音出现明显的断续,在体验上并不算好。但是切换毕竟只是有准备的低频操作,这也并不是不能接受。然而,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却频繁出现短暂的断连现象,其频率之高,令人咂舌!这 TMD 是索尼的产品?是不是买到了假货?心中一万匹神兽不断奔腾!尽管官方宣称在固件升级之后该现象有所改善,但是实测,断连依旧严重——尽管持续时间极短,但是依旧影响体验。

  尽管槽点明显,但是优势同样显著。

  除此之外,耳机没有距离感应模块或者重力感应模块,因此不具备取下即停功能;两个耳塞可以长距离单独使用,但是当主耳机放入充电盒中充电,副耳机断开连接,无法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两个耳机无法单独交替使用以延长使用时间。

  四、总结

  作为一款千元级耳机,索尼的降噪豆,在充电盒设计上稍有欠缺,但是用材良心,手感上佳;耳机设计有个性,辨识度高;声音表现一如既往,对得起“行业大佬”的称呼。从这些来看,这无疑是一款“值得买”的产品。

  但是,优异的表现只能加分,而一个硬伤则可以毁掉一款产品!

  楼主不得不遗憾地说,坊间广为流传的断连问题是真的,固件升级后依旧严重;话音不同步(延迟)问题也是真的,听音乐无碍,看视频可以接受,游戏则有些勉强。当然,大部分同类产品想要游戏都是有些难的。

  综上所属,产品原定的千元售价是卖不动产品的了。

  本文作者极果见习体验师:天何言哉

  本文由极果见习体验师天何言哉原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