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宁深度贫困乡镇四河镇,有一位上任仅两年时间的村支部书记“马文军”,凭着一身无私忘我、舍己为公的精神,将全镇最差的芦湾村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赢得了全村人的一致赞许和镇村两级干部的深深认可。前不久荣获“甘肃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称号,成为全县基层干部学习的光荣楷模。

临危上任 不辱使命的开路人

一米八的个子,黑黑瘦瘦、“灰头土脸”的样子,让人实在看不出有什么“能耐”。但两年前,他可不长这样,没这么瘦、没这么黑,眼窝也没这么深。

那时候的马文军,相对芦湾村其他村民,还是县上一家龙头企业的潇洒打工仔,每年至少能挣6万多元。大女儿刚上大学,两个双胞胎儿子在静宁三中上初中,妻子刘小平跟他到县城给俩孩子做饭,也能得空打工挣钱。平时家里几亩薄田由老父亲照看。每逢农忙或周末、假期时,两口子就拖儿带女赶回芦湾村打理庄稼。那时候的马文军,日子虽然过得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特别是,在贫穷落后的芦湾村,他家光景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好。

可是,这样的生活在2016年3月结束了。马文军从此开始过上了吃不热乎、睡不踏实的日子。

这还得从2015年底说起,当时的芦湾村支书因故被免职,留下一个无人敢接、无人能接的烂摊子,支书一职悬而未决。镇政府多方查访胜任人选无果。出人意料的是,春节后召开的村民大会上,全村群众异口同声地向镇政府“保举”一人,要求由此人担任他们的带头人和当家人。此人就是马文军。

经过慎重考察了解后,镇政府对马文军非常满意。但是马文军和家人却不乐意。特别是他妻子坚决反对。而马文军自己呢,一方面感激于乡亲们的信任,一方面因为穷怕了,内心实在不愿接这个重担。虽然对村子的感情很深,但马文军还是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了。

在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当时的包片领导在谈话中提到因为没有主事的当家人,村上的路修了一半就那样撂着。这句话又让马文军动摇了,并最终应承下来。不过只是答应暂代村支书。“你们赶紧再找人,我看着把这条路修好后就不干了!”

就这样,马文军临危受命,担起了村支书的大任!

无私忘我,埋头苦干的实干家

马文军当初为啥因席小平一句“路修到半拉子放下了”的话而动心呢。

“没有路,害死人!”马文军说,积劳成疾早逝的母亲就是在“无路可走”的芦湾村里来来回回背麦挑粪给挣死的。

原来他从很小时就开始帮大人干活。每逢麦黄六月,因村上连条像样的路也没有,乡亲们只得肩挑背扛送麦捆过沟爬屲。母亲心疼麦穗会被蹭掉,每次走在儿子后面,如果有麦穗掉下,背着沉沉的麦捆的母亲就跪下慢慢捡起麦穗装进兜里,再吃力地爬起来。挪脚前还不忘转身看看,自己有没有掉下麦穗。

每次想起母亲吃过的苦,他的内心充满了酸楚。村上能有一条像样的路,成了他最大的梦想。而无路可走的痛,作为妻子的刘小平同样体会深刻,所以她原谅了丈夫瞬息的“背信弃义”,默许了他的上任,一个人继续陪俩孩子去城里读书。

而马文军走马上任后的故事情节并非是大展宏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那么顺溜,日子过得很“窝囊”。这是他的原话。

作为三请四请请来的当家人,在工作过程中仍然遭遇了乡邻的诸多刁难。没有因为大家当初认可选了你而得到大家的一路支持。规划好的路,被所经过的人家“挡着”,寸土不让,讨价还价。刚说通了东家,西家又不答应。眼看跟张三谈好了,李四又反悔了。最难堪的是有时乡亲们还会拿很难听的话怼他。在修产业路时,上湾一周姓村民有块荒坡林在道路规划当中,但无论村“两委”怎样做工作,死活不同意。得到消息的马文军,顾不上吃饭就赶往距他家有3公里左右的周家,一路七拧八拐,走在不是路的路上,两边都是沙棘,等他跌跌撞撞返回家时已半夜了,而老父亲却还一个人孤零零地守在家门口等他回来。父亲的一句“这么晚回来,饭吃了吗?”让42岁的男子汉立马泪崩。“自己干的事到底值当不值当?每天受气,一口热饭吃不上不说,还顾不上家,连累70多岁的老父亲为自己担心……”马文军说,他那时觉得坚持不下去了,不如回县城打工,陪老婆孩子去,何苦受这窝囊气。

没想到,当初反对最厉害的妻子却在这时安慰、开导他,让他坚持下去。“只要你心里有路,咬着牙也要坚持下去。”妻子说:“你得抓住机会,把咱村的路尽快修成,只要有路走,你今天也算没白受气。你这样子走了算个啥!”

妻子的话给了马文军坚持下去的力量。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马文军的诚心感动了四野乡邻,不再跟村委会讨价还价了,还有人主动找上门来表示让步。“看出来了,你是真心给大家办事的!”来人撂下这么一句,拍拍马文军的肩膀走了。

修村道的同时听说有梯田整理项目,马文军忍不住赶紧给自己村上争取。后来路修好了,梯田整理平了。他开始请辞。但全体村民和镇政府坚决挽留,全村父老全票通过让他继续留任。

面对乡亲们的信任。马文军“身不由己”地留了下来。不过这一次后,他的工作顺多了。两年来,在芦湾村村部建设场地,养殖基地,易地搬迁点,田间地头,硬化路现场,大家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妻子刘小平说,丈夫经常电话里说,村上事多压得他每晚都睡不好。体重一直稳定的马文军,因为吃不好、睡不好,两年来瘦了10多斤,人越来越黑,远远看上去像个“要饭的”。

一心为民,不怕长做“化缘人”

不过,在镇党委书记席鹏举眼里,马文军更像个“化缘的”。每逢见面就要项目。只要他认准的事,镇上不答应的话就缠着书记镇长不让走。“我们芦湾是全镇最差的村,要赶上别人,实现弯道超车,就得多给我们倾斜些项目!”有人劝他,悠着干,项目多了只会增加新的矛盾。他却坚定地说,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得多上项目,没项目,谈个啥发展。

由于马文军一见领导就想着给群众争点项目,村民们越来越信任他的能力了。在村上,只要听说谁家亲戚在外干大事,他就赶紧问清楚记下来,盘算着有一天是不是能帮上芦湾村的忙。马文军经常说,芦湾是大家的芦湾,要把芦湾建好、建美,就得依靠大家的力量。

马文军到处“化缘”和到处请教人的事成了大家戏谑的趣谈。每逢村上遇到疑难事,一时不知咋办时,马文军就跑到镇上请教高人。文书刘升迁说,马支书不耻下问到了“不分场合”的地步。有时逮住前来调研的县领导问个没完没了。而马文军自己说,能当上领导的人,人家都有过人之处,见多识广,肯定有高见妙招,多请教没坏处。

正因他一门心思装着“芦湾村”,在村民眼里,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马文军能文能武、上马下马都是一条好汉。当过兵,办起事来雷厉风行。中专毕业,懂文化。乡亲们都信得过。

在静宁各级领导眼里,芦湾曾是一个提起名字就让人头疼的没治村。人心涣散、守旧落后,怎么扶也扶不起来!要说脱贫奔小康,那简直就不可能。但马文军的上任彻底改变了大家的看法。

有一次,在易地搬迁现场,马文军实在累得干不动了,有位兄弟递过来一根烟跟他说:“歇会吧!要注意身体呢!你看,自从你当了支书,咱村变化多大呀!”乡邻一句简单的话,却让马文军前所未有的内心热乎。“变化大吗?好像也没啥大变化啊?”马文军反问小兄弟。

“不信,你站到对面梁顶上看去。”听了乡邻的话,马文军真的决定哪天得空上梁去看看。

义不负众,穷我一人富大家

站在芦湾梁上,马文军哭了!

他是骑摩托车独自上来的。芦湾梁上有战国时期秦长城遗址。站在长城遗址旁俯视村子,变化果然很大!那一刻,马文军再也没能忍住泪。

清晰可见的村道,平整的梯田,整齐栽植的苹果树,纵横交错的产业路,整齐的红顶白墙易地搬迁新村,新修的村部,醒目的500米文化墙,39盏太阳能路灯像卫兵一样整齐地戍守在村道上,新修的标准化牛棚,以及正在修建的芦湾塘坝……

眼前这一切,让马文军开始算起了细账。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齐活了;村上配了16处垃圾台和25个分类式垃圾箱,购置垃圾清运车一辆;建立了环卫岗、交管岗、护林岗等公益性岗位,极大改善了村居环境;“牛、果、劳”三大致富产业也培育起来了。

想起为了不影响村上的易地搬迁工程,他带头把自家刚挂果的几亩苹果树给挖了。如今见众人的事变得越来越好时,他觉得值了!

马文军在村上提出“1+1+3+N”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的致富模式,以支部为核心,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为载体,以3名支委成员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以发展N个致富带头人为目标。在“村两委”努力下,全村家家有了致富产业,户户有了收入门道。2018年芦湾村共完成旱作农业1200亩,其中核桃400亩,新植果园套种洋芋800亩。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注册成立了静宁县致富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三变+养牛”改革,由镇上产业扶贫开发公司牵总,通过利用土地出让、村级集体经济、贫困户配股资金、合作社发展扶持资金,在芦湾村建立占地面积约7亩的养殖基地,修建标准化暖棚9座,并修建了青贮池、消毒间、藏物间,利用旧村部改造办公用房2间,购置揉丝机2台,粉碎拌料机和大型铡草机各1台,引进平凉红牛64头。结合“三变+畜草”推广种植饲草玉米400亩,通过项目扶持,先锋引领,模范带动,使芦湾村养牛数量居于全镇之最。

马文军说,只有缩短群众生活水平的差距,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性。于是,他把关注关心村上的弱势群体作为工作中的大事。李玉林是芦湾村智障特困户,家里四口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房屋破旧不堪,炕上连棉被都没有。马文军主动请示镇上领导,积极为李玉林家争取了特困建房补助金4万元,又动员左邻右舍出工出力,为他家修了砖房。虽然说不出感谢的话,但此后每见马文军时,李玉林的脸上笑容总会格外多。

不仅如此,马文军还积极推动社会新风尚的形成,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芦湾村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为红白理事会配备流动桌椅,民主推荐德高望重的乡贤能人组成红白理事会成员,在红白理事会的监督下,促使婚丧简办,杜绝大操大办,树立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并经常组织召开群众参与知情大会、移风易俗宣讲大会、先进典型示范大会,抓好致富技能大培训、政策法规进万家、红白事务亮规则、文明创建树新风、互助帮带同发展、文化活动常开展、强化宣传造氛围。现在的芦湾村社会治安安定,邻里和睦,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风尚很足。

烦难家事多,可向文军说。处理村情事无巨细的马文军,被乡亲们敬赠封号“乡村总理”。据统计,芦湾村的贫困发生率目前已由原来的66.5%下降到了33.7%。这自然离不开村支书马文军两年多的辛苦付出。

然而,当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时候,他家的光景却远远不如从前了。

2016年刚上任,领了1万元的工资。2017年领了1.5万元的工资,2018年据说能领1.8万元的工资。家里的几亩地全凭年迈的父亲打理,他根本没时间关顾。而在县城陪读的妻子,自从他留任村子后,就一直没办法打零工挣钱。由于马文军舍小家顾大家的事迹广为流传,感动了芦湾村某位村民在县城工作的亲戚,主动帮助其妻联系了县环卫工人的工作。有次某位乡邻去县城办事,顺便去看马文军的老婆孩子,发现母子三人的面食里面只有白菜叶子。这位老乡当时哽咽了。从此以后,每逢有进城的芦湾村民,总会把自家种的菜给刘小平母子捎些。

马文军说,这两年来,他真的对不起家庭。但深明大义的妻子刘小平宽慰他:“你干的都是实事,你看,现在不管雨下多大,我们都能走回家。只要大家能走上舒心的路,我们一家人穷点、苦点没关系。”

妻子的善良大度,给了马文军莫大安慰。他说,村民的信任越大,他肩上的压力就越大。惟有以百倍的努力,让芦湾村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他才能放心地去弥补家庭。

平凡人,大情怀。20年前,他脱下军装,从63集团军复员回乡。2年前,他重新接受党的委托,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史无前例的无硝烟战争中。在两年多时间里,马文军用脚步丈量了芦湾的寸土寸草,用坚韧的毅力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退伍军人的牺牲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甘守清贫忘我奉献。无愧新时期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最美致富带头人。当然,还包括给予他支持和理解的老父和妻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