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雉河乡贤|邓书迎:“棒鼓舞”传人的民生情

棒鼓舞是一种由农民自发的传统族民俗舞蹈,很早就流传在涡阳县义门一带,沿涡河两岸向东、西发展。老艺人还称它为“太平鼓”,向东侧称为“花棒鼓”或“花鼓灯”,向西部又称为“子弟灯”。“棒鼓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场子”在形式上(包括舞蹈的画面),虽然和凤台、怀远一带花鼓灯的“大花场”及阜阳、颖上的“红灯舞”有些近似,但并不雷同。如演员用的五花棒、平鼓、小锣以及排势,显然与其他舞蹈不同。演出时乐队在一旁伴奏烘托,棒、鼓、锣节奏强烈,气势雄壮,粗犷奔放。

“棒鼓舞”传人的民生情

退而不休,协助文化站建起来

我叫邓书迎,家住涡阳县义门镇四桥居委会,今年79 岁。1998年退休于基层工作,离开工作岗位后就一直闲着无聊。从小就热爱文化艺术的我,闲暇之余,不喜欢通过打麻将、打扑克来消磨时间,一直很希望能有个公共的文化娱乐场所,和志同道合的老友们一起交流文化艺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镇建立了文化站,当时我心里非常高兴,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尽自己的一份心,想方设法地为文化站建设出谋划策,从文化站建站开始。随后的生活中,我一直在文化站做文化义工,义务为孩子和文艺爱好者培训文艺节目。

“棒鼓舞”助力文化站“活”起来

为了让文化站的长远发展镇文化遗产,我主动找到镇里的退休老干部、退休老教师,让他们参与文化站的建设和当地的一些文艺活动,一起研讨我镇的特色文化----“棒鼓舞”,“棒鼓舞”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镇文艺节目的一个亮点,我又是“棒鼓舞”的传人。

于是和身边几个退休老朋友组建了一个“棒鼓舞”辅导队,利用节假日时间对学校里的三、四年级小学生进行系统培训。通过培训,孩子们参加了省市县等多次比赛,每次都拿大奖,看到桌子上的奖杯,我心里十分激动和自豪。截至目前,在我们老年辅导队的指导和培养下,已经培养了60多名“棒鼓舞”小学生。

“棒鼓舞”舞动民生情

在政府民生工程好政策的支持下,“棒鼓舞”动起来了,我们镇的文化站活动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不但“棒鼓舞”活跃,文化站的各项场所也倍受群众欢迎,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多媒体活动室、图书室等、书画室、留守儿童之家等十几个文化活动场所,组建了老年活动队,舞琴戏辅导团,民间唢呐艺术班等艺术团,还自导自演了30多个节目,很多节目都代表我们镇参加上级的文艺演出,受到大家一致好评。每每看到文化站里热闹非凡的场景,我的内心都十分激动,民生工程的好政策让我这个文化义工干的越来越越有劲,让我们的老年生活越来越有味,让我们的孩子笑声越来越多,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充实、健康。

来源 (涡阳县义门镇四桥居委会邓书迎口述,陈燕 陈永锋 程莉整理 配图 义门之声)

本期编辑:涡平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请点赞,请点赞,请点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