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一批从上海手表厂来的骨干到了西安,受命组建国营红旗手表厂,也是西北第一家机械手表厂。据说7月的一场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沙冲进宿舍有一尺多厚,着实让刚落脚在秦岭脚下的上海姑娘、小伙受了惊。

  当年筹建红旗手表厂规格相当高,设备从瑞士、日本进口,上海手表厂的副厂长领着老师傅上百人,还有全国几个轻工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来支援,新手一批批送到上海培训了再上岗。

  国营红旗手表厂后来改名叫西安蝴蝶手表厂,在那个“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录音机)的年代,蝴蝶手表和家喻户晓的大IP梁祝联系在一起,因为浪漫的寓意,被年轻人拿来当定情之物,很是抢手。

  ▲1983年荷兰留学时雍莉在西安旅行时拍下的蝴蝶表厂的广告。

  当年的辉煌和如今的落寞对比鲜明。蝴蝶表厂在2002年正式宣告破产,累计亏损1.28亿元。如今在长安区杜曲一带,老厂区还完整的保留着,带着浓厚的时代色彩,但并不十分荒芜,里间有一些小的制表公司租了当年的车间加工配件。

  ▲蝴蝶表厂老厂区中门。

  今天人们熟悉的机械表以瑞士的劳力士、百达翡丽等中高端品牌为主,凭借复杂精美的构造吸引着一大批拥趸。瑞士从最早的家庭手工业起家,成长为后来的钟表王国,90%的手表出口国外,其中很大一支消费力量来自国内。

  作为国产手表品牌的重要一支,西安蝴蝶表厂生产的机械手表也曾风靡一时,到1988年时累计创造10亿产值,年发展速度在110%以上,妥妥的利税大户。

  

  史蒂夫·乔布斯曾这样说过,“不了解过去,你就无法真正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要想弄清楚拥有技术、人才和市场的蝴蝶表厂为何会走向没落,需要从几个时间段说起。

  1978年改革开放 1993年下坡路 2002年破产 1968年筹建 1972年建厂 1987年改名蝴蝶表厂 1999年停产

   黄金时代

  这是一张蝴蝶表厂建厂20年的职工人数、年产量及全年工业总产值数据表(部分数据缺失)。由表中大致可以看出,在建厂的前20年时间,蝴蝶表厂的产量一直在快速增长,每年创造的产值也在相应翻倍。到1988年,蝴蝶表厂累计工业总产值102527万元,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16.5%,累计实现利税47058万元。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消费市场的供不应求。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块上发条的机械手表既充当了计时工具,又成了当时时髦人士的标配。年轻人不动声色地露出手腕上的手表来炫耀身份。

  一块成本不到20块钱的手表,在供销社统一售价在100块以上,相当于许多人半年的工资,即使有内部关系从表厂直接拿,也在75块钱左右。那时候年轻人结婚的标配,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录音机这四大件里,轻工部下属的手表厂创造的利润是最高的,坊间有“重不如轻,大不如小,手表换大桥”的说法,因此各地对办手表厂格外上心。

  ▲蝴蝶表厂生产的镂空手表和延安牌手表。

  蝴蝶表厂最开始生产的延安牌手表,是依照对口支持单位上海手表厂的SS-1机型图纸设计的。机械手表的工艺相当复杂,需要严丝合缝的配合。当时表厂一线生产车间有九个,工具车间、动力车间、表壳、理化、夹板……只有自动车间的人最轻松,每天放料盯一下设备就行。

  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的时候,也是工人们最辛苦的时候。即使加班加点,仍然挡不住外面源源不断的需求。那时候整个陕西十几家表厂中,蝴蝶表厂占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还不算销往其他省份的。工人们的生活单调且整齐划一,每天一早在号角声中起床上工。

   改革开放

  仿照上海的SS1机心的手表没有生产太久,1970年,轻工部抽调各大表厂的技术骨干,研制出统一机心的手表SZ1(简称“统机”),蝴蝶表厂,彼时的红旗手表厂也派人参加了统机研制。统机的好处是统一了质量标准,便于大量投产,及后期维修更换零件,缺点是形式单一。

  ▲大门上的徽标,是最早一批延安牌手表的标识。

  机心统一后,为了满足市场上逐渐多样化的需求,蝴蝶手表厂也在表壳和表背的花色上动脑子,后来有带日历的单历表、双历表,圆形表盘、方形表盘,这些都是在统机的基础上发展的。

  1987年3月,“红旗手表厂”更名为“西安蝴蝶手表厂”,停止了延安牌手表的生产,转为生产各种蝴蝶手表。盘标是蝴蝶造型和英文蝴蝶“BUTTERFLY”。彼时陕西广播电台“蝴蝶手表为您报时”的声波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1955年-1985年的30年,是国内手表工业的黄金时代。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的国内市场环境下,手表作为凭票供应的紧俏商品,属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许多当年的老工人回忆,那是一段纯粹的年代,表厂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存在着,不用考虑外面的问题。

  但即使抛开时代背景,市场规模就那么大,在各地不断扩大产量的前提下,卖方市场已经在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向。当年有上海手表率先调价引起的国产机械手表全国性降价,已经释放出信号,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蝴蝶手表厂大约在同一时期,加紧了二期扩建厂房的扫尾工作。

  ▲原二期扩建厂房,今太阳食品厂。

  因为市场的需求仍然不断,良好的效益很快回报到工人身上,不时发下来的补贴淡化了即将到来的危机。

   电子表冲击

  其实那会儿一些跑沿海市场的销售员已经有所察觉。有人从深圳5块钱一只批发一堆电子手表,拿到厂里来,很快被表厂的大人小孩抢购一空。之前的表厂的产品都是直接拿到省供销社,等着回款就行了。84年成立了钟表供销公司,开始由专注于生产变为独立应对市场,开着大篷车深入到县、乡一级推广市场。

  在更早的83年,蝴蝶表厂就派了一队人去瑞士考察,走的时候瑞士人还送了每个人一块斯沃琪电子表。今天的人不大能理解电子表怎么会是机械表的对手,电子表不过就是几块钱的塑料玩具,而机械表可是浓缩了机械工业的集大成者。

  可是放在当时的背景下,电子表几乎就是机械表的破壁人。电子表作为新生事物,成了新的时尚风潮;作为计时工具,电子表的精准度高于机械表;最重要的是,电子表的成本不到5块钱,而机械表的成本因为复杂的工艺,最低也要在15块钱左右。

  ▲自动化车间。

  孙子兵法说:以正合以奇胜。这句话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同样适用。日本研制的石英电子表像一支奇兵,突袭了一家独大的机械表市场,即使拥有400多年手表工业历史的瑞士,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其实瑞士人在日本之前就研制出了石英电子表,但是他们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而是放在了一边。被日本电子表狙击以后,瑞士人全力以赴将微电子与原来的手表工业结合,制成了更加物美价廉的“swatch斯沃琪”电子表,并借此完成了在国际市场的布局转型,机械表从计时工具走向高端奢饰品市场。

  ▲外宾楼。

  而当时想要一下子从机械表转型电子表的国产手表,以蝴蝶表厂为例。由于电子技术停滞发展多年,再加上机械和电子分属不同的行业部门分管,利益错综,如果想要在电子表这个短板上竞争,早已错失先机。唯一能拿出来的办法是降价促销,蝴蝶手表最便宜的时候卖到30块钱左右,几乎要到成本和售价倒挂的地步。

   走向失败

  但蝴蝶表厂并不是一直被动的,厂里曾研制出15.3mm的女士手表,是全国口径最小的一款,当时无论北京、天津、上海的表厂,生产的机芯直径都比较大。越是直径小的机心难度越大,零件和间隙都变小了,款式新颖的产品往往能打开市场觅得生机。但遗憾的是,这款153手表从试制车间转到生产车间后,一直无法实现规模化量产。

  在钟表行业当中,有一门专业课程叫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当中最重要的要求,批量生产必须达到万只以上,才能转入正式生产。

  包括几次尝试自主研发的自动机械表,最终都是因为无法量产不得不叫停。当时上海手表厂有一款稳定生产的203女表,直径是20.3mm,后来凭着和西安的对口关系,蝴蝶表厂也生产了一批。

  蝴蝶表厂甚至也买来电子机心组装成新款电子表,但是作为核心器件的机心从别人手中购买,基本相当于是将定价权拱手相让。当时深圳特区的税收政策相当优惠,只要一个工人一个小房子,无需车间生产设备,一天加班加点随便就能组装出400、500只电子表,成本十分低廉,机械手表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低端市场被日本电子表吞噬,高端市场有瑞士的机械表阻截,国内的机械表厂面临重新洗牌。而在这种情况下,西安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蝴蝶表的仿冒品,更因管理不善、投资失利导致回款慢,不良资产积压,加上40%的利税……92年以后,颓势逐渐明显,99年蝴蝶表厂停产,三年后清算破产。

  当年工人们开玩笑说,厂子里除了没有火葬场,其他什么都有。由于距离市区太远,当初怕西北条件艰苦,有些上海师傅拖家带口,连煤球都带了来。后来将近20万平方的厂区俨然已经成了小社会,除去生产厂区外,还有办公大楼、外宾楼、哺乳室、幼儿园、食堂、邮局……还有专门养狗的。只是这些,后来都成了沉重的包袱,这些都是后话了。

  ▲哺乳室。

  时至今日,即使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瑞士钟表业,也在Apple Watch 推出后,分出精力开发高档智能手表。在这片讯息万变的市场丛林里,厮杀和角力从来没有停止过。

  

  你追你的崔健,我追我的TFboys || 四十年家国

  小人书里隐藏了一部当代社会变迁史 || 四十年家国

  我赶上了陕西杂志业的黄金时代 || 四十年家国

  对话张维迎:双轨制价格改革,就是承认我们的无知 || 四十年家国

  

  作者:图图

  贞观作者

  版式设计:霹雳

  请关注贞观新浪微博:@贞观club

  今日『美观LIVE』文章

  点击上图,即可阅读本期『美观LIVE』文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