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记忆 来自江苏省美术馆 00:00 04:14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重温50年前,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特大型桥梁南京长江大桥落成的历史,回顾当年艺术家们“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的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和实物展览,再现新中国建设之路上的“雪泥鸿爪”,不让其淹没于无声的岁月之河。对观看“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的普通观众而言,它更像是一种饱含温度的文化品鉴,对正确识读历史、赏析艺术、领悟内涵、引导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从江苏省美术馆门外,往来的行人都被以脚手架搭起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就吸引了。走进院中,脚手架下,几块由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提供的南京长江大桥两边栏杆上铸铁浮雕,让人们啧啧称赞。一场有生气、接地气,把“崇高”与“优美”完美结合主题展正在展出。

50年,切近一座桥的国家记忆

跟着馆长看特展

○ 文|高木 薛小华

 “爷爷,咱们家以前也是这个样子吗?”透过人群,传来一个男孩子怯生生,又有些兴奋的声音。

半开的木窗,窗框和竖着的木条已经发灰发黑,无疑经历了岁月和风雨的侵蚀。一个刚刚比窗框高出半个头的男孩子,垫着脚,扒在窗前,努力地向窗内张望着。他在询问站在他身后、那位看得更仔细更用心的60多岁的先生。尽管是美术馆展厅里的搭景,观众似乎都已沉浸在历史记忆的生活片段中了。

这是“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的现场,展览地点在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

 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被视为新中国成就的象征,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堪称“国家骄傲”。今年,南京长江大桥整整50岁,美术馆用了三层楼展出了与大桥有关的艺术展品和生活类展品,又架起了一座跨越时间和情感的桥梁,让人用目光穿越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重温50年前的建桥精神,以及与大桥紧密相关的岁月。

“‘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是江苏省美术馆今年最重要的年度特展,明年还将作为主题性特展,在长江沿线城市进行巡展。这次展览是江苏省美术馆自主策划,筹备了一年多时间,是我们的策展人在当今语境下所希望探讨的‘美术馆该做什么样的展览’的一种尝试与主张。” 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先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交通意义上的桥梁,它还是见证了中国崛起的精神之桥、是代表‘中国制造’与’大国工匠’的经典之桥,也是体现’双百’方针和文化自信的艺术之桥。江苏省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座公立美术馆,是一座具有80年历史的老馆,呈现南京长江大桥这样一个凝聚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共同记忆的主题,是应有之义。”

 让人们再一次亲近、欣赏每一件作品

展览由三个空间构建,分别以艺术作品、实物文物与情景搭建、声音和影像等以立体视角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第一个空间在美术馆的一楼,是各式大桥题材的绘画展。

作为文艺样式中红极一时的绝对主角,从大桥的主题中诞生了无数艺术精品。徐惠泉介绍到:“以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的专业画家和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为代表,全国各地的画家都创作过各式各样表现南京长江大桥的作品,有的堪称经典”。这次展出的以大桥为题材的作品蔚为壮观,是钱松喦、宋文治、魏紫熙、陈大羽、苏天赐、张华清、冯健亲、吕斯百、吴俊发、周炳晨等名家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均为这些著名画家当年呕心沥血之作。

看作品远远不够,大家都很关心画作背后故事。展览现场,在著名画家冯健亲先生《南京长江大桥》油画作品前,徐惠泉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冯健亲先生曾创作过多幅南京长江大桥的油画,当时他还在读书,跟随苏天赐、张华清、杨培钊等几位老师在南京长江大桥下住了3个月,认真搜集素材,最终他完成的油画《南京长江大桥》被送到北京参加建国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也是当年全省唯一一幅油画入选作品,并被中国驻法大使馆收藏。”

油画 长江大桥 冯健亲

见观者在苏天赐的《江上长虹》驻足,在一旁的江苏省美术馆策展部孙俊主任迎上来,向大家介绍道:“这幅《江上长虹》是苏天赐先生以大桥为主题的油画创作,他曾带领大桥创作组从南京出发一路沿着长江写生,直至上海黄浦江边。当时的艺术家们对于南京长江大桥饱含深情,这种强烈的自豪之情灌注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成为他们艺术实践的强大动力。看长江就是在看中国,最终创作出这幅气象雄伟壮观,色彩充满表现力的经典力作。”

油画 江上长虹 苏天赐

此外,还有半个世纪前魏紫熙先生创作的《天堑通途》、宋文治先生的《扬子江畔》等,它们或雄壮、或秀丽,既有新中国“争气桥”的壮观气势,也不乏江南景色的清新婉约。展品中也绘制大桥在建场景的,比如,蔡知新、黄丕谟、周炳晨几位名家当年合作创作的版画《红旗颂歌》,定格了桥头堡的建设瞬间,鲜艳瞩目的三面红旗散发奕奕光彩;红旗下,是密集的脚手架;一侧的两台吊机正在工作中,建设中的大桥场景生动尽现。

国画 天堑通途 魏紫熙

国画 扬子江畔 宋文治

版画 红旗颂歌 蔡知新 黄丕谟 周炳晨

大桥对当时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空间在美术馆二楼,别出心裁的搭建起“大桥人家”实景的样式,周边墙幕上是装饰镜、首饰盒、日历、杯子等印有大桥经典形象的物品图片,展现了大桥当时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有着浓浓的时代烟火气。南京长江大桥在当代,它经常被用来作为回顾个人和集体过往历史的符号和介质,承载了人们对一个时代和一种理想的回溯。

进入“大桥人家”,从实景的右边看起,大桥图片挂历,有1970年的,也有1977年的;客厅靠墙放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墙上挂着写着“一桥飞架南北”、有着大桥图案的黑色行礼包,还有一张以大桥作为底图的中学毕业证书。卧室里,钢管床,床单和枕巾、甚至毛巾被上都是长江大桥图案。

二楼展厅的橱窗里还摆放着的粮票、旅客列车时刻表、宣传画、纪录片脚本……上面也有南京长江大桥的伟岸身姿。有一个橱窗中展示的物品更接地气:橙红色的脸盆,盆底是长江大桥的图案,暖水壶、玻璃水杯、瓷壶、圆形托盘上,也有“大桥”,边上摆放着各类收音机,收音机上的装饰画,同样以大桥为背景。展厅中间的一面墙,装饰上了各式各样那个年代的穿衣镜,镜子上的各色图案,均是以不同角度的“大桥”主题。

当年很多人没到过大桥,但不妨碍大家熟悉它

除了“大桥人家”的实景搭建,第二个空间里还设置了一个“大桥照相馆”的实景空间。“内墙”满满的都是以大桥为背景的人物摄影老照片,花边裁剪刀做出的花边,透着一份珍贵与用心,有的照片已经明显地泛黄,其间散发出的“情感状态”与当年的照相器材和拍摄场景一起再现了一个带着时代温度的“大桥照相馆”

“在你的家中,是否有一张你父亲或母亲与南京长江大桥的合影?” 徐惠泉馆长向观众提问。听到这个问题,跟随参观的很多朋友都会意地点点头。“我是苏州人,我有一张以南京长江大桥为背景的黑白照片,但拍摄地并非真的大桥,而是苏州当地的照相馆。当时全国各地的照相馆都流行把大桥当背景板,人们以在这些画前留影为荣。当年很多人没到过大桥,但这不妨碍大家熟悉它。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通过小学那篇课文知道南京长江大桥,也记住了那句著名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对大桥、对南京,不仅熟悉,而且向往。”确实,除了地理上和精神上的地标形象外,南京长江大桥也早已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一代人的成长,留下无法抹去的记忆。

 美术馆三楼是展览的第三个空间——视频播放空间。参观者被与大桥有关影像资料包围,包括各个时期拍摄的南京长江大桥纪录片、风光片,最为珍贵、已难得一见的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69年拍摄完成的影片《南京长江大桥》。

在展览物品搜集得到全社会支持

一个逝去时代的故事,永不磨灭的奋斗精神,中国人的大桥情结里满溢着幸福与自豪。据悉,从“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立项开始,这一计划就得到了各行各业热爱大桥的人们的鼎力相助,来自全国各地、横跨各个年龄段,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三零后”到成长于本世纪的“零零后”。

中国建筑学会向展览提供了1958年、1961 年第一轮桥头建筑设计方案、第二轮入围方案及最终设计方案的手稿及效果图原件,让参观者了解到桥头堡建设背后的故事。

1958年第一轮桥头建筑设计方案

设计单位不详

资料提供者:中国建筑学会

1961第二轮入围方案

凯旋门方案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资料提供者:中国建筑学会

1961最终入选方案

三面红旗方案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资料提供者:中国建筑学会

如果说,桥头堡是大桥的“标志”,那么桥两边栏杆上的铸铁浮雕,则是时代的“刻印版”。 南京大桥公路正桥两边栏杆上有202块铸铁浮雕,其中98块是向日葵镂空浮雕,98块是风景主题浮雕,6块是工农兵浮雕。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拿出了存放在仓库里部分木质模板、备用浮雕,放在展馆门前、二楼展间等多处,供参观者欣赏。其中描绘祖国山河风貌和歌颂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最多,堪称“红色经典”。

“早在大桥建设初期,江苏省美术馆就开始关注并收藏了相关经典美术作品,至今已积累了相当规模。这次展出大部分为省美术馆馆藏精品,也有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借调来的藏品。”徐惠泉馆长告诉观众,“在展览物品搜集中,我们还发掘了一些对大桥痴迷的藏家,他们为展览贡献了众多藏品,马志方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策展人还把他的心语和他的藏品一起拿出来展出了。”说到这里,徐惠泉笑了起来。展厅墙上,记录着收藏家马志方的话:“我对大桥相关周边痴迷到了什么程度?材质不同大小各异的纪念章收藏了300多枚,从枕巾蚊帐钩饼干盒收音机到奖状打火机针头线脑,只要上面有南京长江大桥图案,对我来说无异于寻觅到了宝贝,就一个原则:‘收收收’!”

崇高、优美 有生气、接地气的展览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重温50年前,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特大型桥梁南京长江大桥落成的历史,回顾当年艺术家们“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的艺术创作,通过艺术作品和实物展览,再现新中国建设之路上的“雪泥鸿爪”,不让其淹没于无声的岁月之河。对观看“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的普通观众而言,它更像是一种饱含温度的文化品鉴,对正确识读历史、赏析艺术、领悟内涵、引导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50年,中国人又走出了一段“美的历程”。如今富裕和安逸成为生活的主色调,但也会使人失去生存压力而沉溺于物质享受,只求自我满足而丧失对自身社会使命的敬畏感和责任感。如何引导参观者走近历史,感知历史,进而全面地认知中国精神,这也突显了类似“大桥记忆”这一类展览的现实意义。

徐惠泉说:“今天,长江上已建成的和在建中的跨江大桥已超过60座,平均不到50公里就有一座大桥。活跃在国际桥梁舞台上的中国制造,早已接近全球市场的一半左右,而南京长江大桥,正是这一切的起点。通过这次展览,希望能让观众重新回到那个拼搏向上的年代,领略这一国家工程中所蕴含的独特桥梁美学与生活美学。”

康德认为崇高与优美形态不同,但却是互补的。“崇高使人感动,美则使人迷恋”“崇高的性质激发人的尊敬,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心理特征。主题性经典典藏大家名作、时代情景复原,“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的策展人把国家记忆的主题与社会大众情感关联的主题及“情感状态”相连,有生气,接地气。有活跃之气者为生。这次展览堪称美术策展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来啦

NO.6

福利

“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将于12月12日结束。请在文末留言处说出您参观展览的感受及想法,入选精彩留言的小伙伴点赞数量排在前6名,便有机会获得江苏省美术馆精美文创产品“大桥记忆”车线本一套(4本),本次活动至2018年11月23日下午2点截止。

本次精美文创品由江苏省美术馆公共关系部提供

供 稿:高 木  薛小华

监 制:高 木

编 辑:李 丹

江苏省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咨询电话:025-89610800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发票)

周一闭馆,免费领票,凭票参观

地址:南京市长江路333号(新馆)

南京市长江路266号(陈列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