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乾隆盛世,至今仍被一些人津津乐道。据当代学者的估计,GDP占全球三分之一,粮食产量最高达2088亿斤,财政收入最高达8000万两,此三项均创下中国历史的最高水平。在这些耀眼数据背后的是,乾隆禅让帝位当年,白莲教起义爆发,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乾隆离世仅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便熊熊燃烧在中国的沿海……最终,“亡在崇祯,失在万历”的历史悲剧在大清又一次上演。

  乾隆三十九岁像

  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以给乾隆祝寿为名,派700人的庞大使团,航海近一年,在热河觐见了乾隆。英国人相信,清朝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然而,一登上清朝土地,他们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他们很难再清朝百姓中间,找到类似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清朝百姓,每次接到英国人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当时,英国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能吃上:牛奶、面包、咸猪肉;奶酪、啤酒等。但乾隆年间的老百姓吃的是什么呢?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

  乾隆四十一年,经济学的惊世之作《国富论》问世,然而,闭目塞听的清朝,却将英国使臣带来的科学设备视作“奇技淫巧”之术,依然沉迷于地大物博的梦幻中。本来,只要乾隆稍稍留心向外眺望一下,中国完全可以搭上十八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快车。就因为这个“十全老人”的无知和短视,历史机遇便悄然溜走了。接位的嘉庆,自感无力回天,只能回到“因循祖制”的老套路上去。

  英国使臣最终未能与乾隆面谈,最大障碍是礼节。因为,大清君臣满以为这是“远夷慕化,前来归顺,不料这些“野蛮人”在国书中竟敢和皇帝比肩,自称“兄弟和朋友”而不称“臣”,并且英使也不肯行三跪九叩大礼。乾隆皇帝一口拒绝,让他们尽快回国。这一年,乾隆已经82岁高龄,而英国使臣经此出访,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停滞的帝国”,除了战争,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让它睁眼看世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