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经济半小时》11月22日消息,湖北大沙河一家村民,祖孙4代都在这条河上义务摆渡。而这份孤独的坚守,最初源于一个承诺。

今年76岁的大沙河村村民万其珍是万家第三代摆渡传人,他已经在大沙河上义务摆渡23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儿子万芳权常常帮着父亲义务摆渡。

这一切源于140多年前,当时万其珍的祖父举家逃难来到大沙河村,作为外乡人,当地百姓热情接纳他们,并给予他们帮助救济,得以在大沙河村落地生根。

当时的大沙河水流湍急,村民只有简陋的木筏来往于大沙河两岸,时常会翻船落水,甚至还会危及到村民的性命。万其珍的祖父从小生长在长江边上,不仅会造船还熟悉水性,他看到当地村民被大沙河所困,于是卖了家里的几头猪,造了一条小木船,不收分文,义务摆渡,运送大沙河两岸的村民。

万其珍的祖父在临终之前还留下遗言:摆渡不收一文钱,只要万家人在,这渡船就不能停下来。之后,万其珍的父亲和叔叔相继接过渡船的竹篙,一直就这样传承下来。

万其珍说,不能把义务摆渡的承诺丢掉,只要有一个人过渡,都要坚持下去。

1995年,50多岁的万其珍从叔叔手中接过了渡船的竹篙,成为了万家第三代义务摆渡人,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万其珍就在一个小石屋里,每天接送来来往往过河的村民。

在小石屋的门口挂着一盏煤油灯,过去没有电灯的时候,如果晚上有人因急事要过渡,万其珍就点亮这盏煤油灯挂在门口,或者点着一个火把插在岸边的岩石上。

万其珍说,这个煤油灯就像一个目标,船就可以直接往亮处走。

每年的十月份一直到腊月底这几个月,过岸砍柴的村民每天不低于七八十人。

人最多的时候,万其珍常常忙得顾不上回家吃饭,有时家里人给他送过来,有时就从家里带几个红薯、洋芋,放在柴火里烤熟了当午饭。

万其珍义务摆渡期间,家里的重担全都落在了老伴身上。别人都在自家地里忙碌的时候,万其珍只能利用摆渡的空闲时间,帮老伴做一些农活。家里的几亩薄田仅仅够一家人的口粮,为了贴补家用,万其珍就在等待的空闲时间,编几个簸箕卖给周围的村民。万其珍编的簸箕,一个只卖十元钱。

在大沙河上义务摆渡,不仅要守得住清贫,还要耐得住寂寞。当把村民送上岸之后,大多数的时间,万其珍就坐在石屋前默默望着渡口两岸。

虽然万家人历代精通水性,但在河上常年摆渡还是面临着危险。一次,万其珍到对岸接村民的时候,撑船的竹篙插在岸边的石缝里,一下子没拔出来,还把万其珍带到了水里。眼看着渡船要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万其珍顾不得河水的冰冷,一个潜泳穿过船底,这才拉住了船头的铁环。然后脚踩在泥里,把船拉上了岸,栓起船。

把船拉到岸边之后,万其珍赶紧呼喊其他村民过来帮忙,前来帮忙的村民听他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之后,一而再地埋怨他不顾自己危险。在万其珍心里,保住了渡船,就守住了承诺。

让万其珍欣慰的是,他义务摆渡二十多年,每天几十趟来回,没有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万家人世代相传义务摆渡,赢得了当地村民的信任。

如今万芳权已经从父亲手中接过船桨,成为万家义渡的第四代船工。

尽管现在需要摆渡的村民越来越少,但万芳权说,只要有一个人需要过河,他们就要在这里坚持下去,信守祖上的承诺,一代一代传下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