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看到有些偷懒的人,被领导赏识,越混越好,是因为他们有偷懒的能力,工作效率高,到了下班点,他们完成了50件事,而你只完成了10件,最后你天天加班,还追不上他的业绩。在职场中那些“偷懒”的人,看似很清闲,其实他们勤在思考,找对了方向,看清了形式,也注重了工作效率,最后往往能打败那些不思考,只蛮干的员工。

入职不到半年,卡点下班的同事小王竟然升职了。

听到这个消息,公司群里突然炸开了锅。

有人不服气:

“为什么我天天加班,他天天提前下班,结果他还得到领导赏识。”“为什么他经常“偷懒”,没我努力的人,却比我先升职加薪。”

于是找老板理论:平常见他事儿做得不多的,为什么升职的却是他。

老板回复:看人不能只看表面,小王看着清闲,其实他早已把事情做在了前面,既出活,效率又高。

其实,职场上会“偷懒”的人,从一开始就赢了。

当然,这并不是让你推卸责任,而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去获得最大的工作产出。

很多职场人都有一个烦恼,好不容易等来升职的机会,面对的却是工作量激增,每天加班到崩溃。

有些职场人更惨,在公司辛辛苦苦打拼多年,还在原地踏步;别的同事准时下班,工作悠哉游哉,居然就升职了?

关于偷懒,以下有两点需要我们思考。

一、你可以偷懒,但是方向要搞对

有一个关于“南辕北辙”的故事:

说的是一个魏国人想去楚国,带上非常充裕的盘缠,准备好了非常优质的马匹和车辆,一路向北出发。

没想到的是,楚国位处南方,他从一出发的时候方向就是错的,尽管路人上前劝阻他,他却满不在乎,说不要紧,我带的钱多,车强马壮,就算走错了路,也能到的。

这个故事在现在看起来很白痴,但在职场中这样的人真是比比皆是:

老板给他1万元去招待客户,他却绞尽脑汁帮老板省钱,最终还给老板9800元;

企业的盈利点是项目A,其他却天天研究项目B;

......

互联网界有句话很经典:“思维一变,市场一片,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我们在努力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认准方向,否则你付出的努力再多,最终也知识白忙活一场。

而那些偶尔偷懒,找对了方向的人,他们付出50% 的努力,就能撬动100%的杠杆。

二、效率比苦干更重要,结果比勤奋更重要

花2个小时就搞定的工作,有的人楞是要花上一天的时间;

后者看似花费了巨大的努力,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只是前者的一半。

这是为什么呢?

德国人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相对国人来说,工作时间不长,却有很好的工作效果,就是因为他们效率高。

德国人的工作思维是一件事处理到位,中间不受打扰和中断,国人是事情A做一半的时候,事情B来了,事情B做一半时,事情C来了......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内员工一天做100件事,成功10件事;德国工人一天只做20件事,成功18件事,而且质量高。

谢·菲尔德曾说:效率是做好工作的灵魂。

一个没有效率或者不注重效率的人,要么被团队淘汰,要么致使团队在市场中被淘汰。

我们看到有些偷懒的人,被领导赏识,越混越好,是因为他们有偷懒的能力,工作效率高,到了下班点,他们完成了50件事,而你只完成了10件,最后你天天加班,还追不上他的业绩。

而领导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高效率的人,往往能展示出更好的结果,所以更让领导器重。

三、请做个会偷懒的职场人

职场上的“会偷懒”,其实就是用最小的资源,去获得最大的收益。

人的资源有限,欲望是无限的,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必须开动脑筋,用灵活的办法去达到目的。

身体上的懒惰,伴随而来的是思维的勤奋,因为我们必须不断问自己:

什么事情对我们最重要,必须去努力完成?

什么事情不那么重要,可以不用费那么多心思完成?

有什么办法能够更好更省事地完成目标?

有谁能帮助我一起完成这件事?

所以,与其在埋头苦干的道路上迷失自己,不如静下心来想一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把事情做好。

如果不想被自我感动式的努力毁了自己,那就请学会如何成为一个会偷懒的人。

就像马云说的: 不要死工作,而要带着脑袋工作。

在职场中那些“偷懒”的人,看似很清闲,其实他们勤在思考,找对了方向,看清了形式,也注重了工作效率,最后往往能打败那些不思考,只蛮干的员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