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心有一片海

心有一片海

金 鲲

20世纪初的绥芬河站

       我在2002年10月调入绥芬河站工作,镶嵌在俄式站舍屋顶上的“绥芬河站”四个漆红大字弥漫着古老的沧桑,这是个有故事的车站,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绥芬河作为国境中继站开始兴旺起来。仅1928年绥芬河进出口货物就达141万吨,从而赢得了“国境商业都市”之称,还由于当时各国商号门前挂着各自国旗,林立市区,又以“旗镇绥芬河”而闻名中外。

八十年代的绥芬河站

      上岗的第一天,我披着茫茫夜色,从家匆匆走向车站去接班,站场里闪烁的灯光锁住车来车往的繁忙景象,灯火通明的职场映着辛勤劳作的身影,夜色、灯光、汗水凝成的动人音符是口岸站人“创新、奋进、敬业、爱国”的无声誓言,我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散文《百年口岸站的灯光》。

八十年代的绥芬河南场

      从此,我追随着口岸站人前进的脚步,投入新闻视角的关注,以我的感触绽放正能量的热度,以我的炽热描述每个工作场景,记录下难忘的瞬间,当一篇篇稿件犹如绿苗破土定格成铅字时,盛放的是激情,绽放的是奋进。

2018年的绥芬河站南场

      有天浏览报纸,看到媒体人吐槽假日办的留言,说是遇有节假日串休,因为要跑新闻把他们忙得四脚朝天,窜来窜去黄金周就没休过,但采访过程中的感动,让他们累并感动着。我不是媒体人,但也忙着和媒体擦边的业务,偶尔在国庆节前也曾接到《哈尔滨铁道报》采访的“活”。

冷风中的绥芬河站运转调车人           

      2012年国庆节夜晚,我去采访运转车间的调车班组,天气已有凉意,因绥芬河冷得早,调车作业组的作业人员都穿上了棉裤,看他们顶着圆月在纵横交织的线群中作业,迸发着火一样的激情舞动钢铁长龙推进摘解,牵出连挂,对讲机里回应着标准作业的声音,那份感动让我油然而生。这样的工作我看到的只是瞬间,但他们却日日、年年的重复着这样单调的作业,只有冰冷的车辆与他们为伴,你却从他们脸上读不到一丝厌烦。读到的是额角上印证着的青春,脸上雕刻着的豪迈。

2017年绥芬河站首次突破进出口运量1000万吨

      2017年12月5日,绥芬河站-格罗迭科沃站进出口货物运量达到1060万吨,同比增长23.2%。是自1951年中俄铁路联运以来,绥芬河站进出口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脑海里闪现着绥芬河站人追逐1000万吨梦想的历程,动笔一气呵成写下了《绥芬河站进出口运量突破1000万吨》的新闻稿件,被多家媒体采用。

紧张繁忙的绥芬河站集装箱换装场

       我站在百年口岸绥芬河的热土上,见证着时代的辉煌。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绥芬河站成为“钢铁丝路”上一颗耀眼明珠。2015年8月5日,“哈绥俄亚”集装箱陆海联运首发运营,144个集装箱经绥芬河和东方港发往韩国釜山。该班列出口的板材、粮食等货物经俄罗斯相关港口,可通过海运抵达日本、韩国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通过“中外中、中外外、外中外”三种跨境货物运输方式,促进了“龙江丝路带”与俄罗斯“滨海一号”项目对接,截止2017年末,“哈绥俄亚”班列共计开行93列,发运10120标箱,实现了规模化运营。

不畏严寒,只为保障口岸畅通

      美好的瞬间,总是让人难以忘怀。2018年1月1日,中青在线“从天安门广场瞭望2018年第一缕阳光”直播绥芬河站青年调车组作业场景,我在采访中看到,5名调车员在行进的列车上“飞上飞下”,抓车、提钩、投放止轮器,动作一起呵成。他们穿着厚厚防寒服,戴着防寒面罩,只露出一双眼睛在作业,每个人的防寒棉帽冒着呼呼热气,面罩上蒙着白霜,睫毛也挂上了冰珠。极寒、惊险、挑战,这就是口岸站年轻人的青春,在这一趟趟行进的列车上,他们保证了每列驶进国门的俄方班列快速换装到中方货车,在构建对俄贸易大通道中,他们成为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在直播节目的最后,他们扯开的横幅“强国一代有我在”更是渲染了现场的气氛,引来无数观看者的点赞。

2015年底投入使用的绥芬河新站

     时光在演绎它的故事,而我在文字里倾听心灵阡陌上花开的声音,岁月如远去的列车,带走了许多,却难以带走我心底这些澎湃的瞬间,总在不经意的时刻,悄悄撩动我的心弦,普通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海,扬帆起航的日子我遇见了他们的美好。

(作者系绥芬河站货运值班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