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帝王陵墓隐藏了无数历史密码,它墓葬是历史的微缩景观,又是风云变化的晴雨表。

670年9月,皇后武则天把母亲按照王礼埋葬在咸阳塬上。689年2月,她追尊其父为“周忠孝太皇”、其母为“忠孝太后”,并把母亲杨氏墓改名为明义陵。690年,武后称帝后,追尊父亲为“太祖孝明高皇帝”,母亲也随称“太祖孝明高皇后”,把明义陵改称顺陵。一面追封父母,一面续建母亲的陵墓。705年,武则天死亡的时候,顺陵陵园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平方米,是当初的十几倍;陵墓前列置的大量石刻精美绝伦。

但是,武则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自己孙子李隆基手里,不但削去了武则天给父母的封号,还下令改“陵”为“墓”。

在接近大唐权利顶峰的道路上,武则天不断追封母亲,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她对母亲的爱戴以及对妇女地位的不断提升。事实上,这恰好为她日后对母亲的墓葬实施“号墓为陵”做了铺垫。在没有登上皇位的时候,她不大可能像高宗李治与中宗李显那样,直接下令把儿女的墓葬按皇陵修建。

670年,武则天之母杨氏死亡,高宗李治为皇后武则天的恋母之情所动,追尊了自己的丈母娘。正因为这次追封,武则天堂而皇之地按照王礼把母亲埋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杨氏入葬的时候,整个墓园已经基本修建完毕,其平面呈长方形,夯筑了高大结实的城墙,东墙长291米,南墙长286米,西墙长294米,北墙长282米,四面城墙各辟一门,南门外建有两个阙门,两门相距20多米,墓园的面积达到83070平方米。杨氏墓葬的斜坡墓道已经长达29米,宽2米,墓道的两壁绘有壁画。整个陵园已经很有皇陵的味道了。

需要指出的是,从683年的十二月(高宗驾崩洛阳),到684年的八月(高宗入葬关中梁山上的乾陵)前后,武则天开始了对父母墓葬的续建。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对咸阳塬上母亲陵墓续建之初,武则天按照礼法,从山西文水把父亲的灵魂迎到咸阳塬上安魂,取意和母亲合葬。

690年,太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江山社稷的操盘手。生为人女,又拥有执掌之力,她越发牵挂已经作古多年的父母。那年9月,她追尊父亲武士彟为“太祖孝明高皇帝”,其文水的章德陵改称为昊陵;她的母亲杨氏也随称“太祖孝明高皇后”,咸阳明义陵随之改称为顺陵。

经过多年的续建之后,顺陵已经完全拥有了皇陵的规模和气势,其外城南北长达1264米,东西宽达866米,整个陵园面积扩大到1094624平方米,面积是670年杨氏入葬时的13倍。陵墓封土在不断地封培之后,底部边长达到了49米,高度达到了13米。

和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献陵相比,杨氏顺陵墓冢的封土稍微小了一点,而整个陵园面积却近乎献陵(面积为554510平方米)的两倍。

大体到了702年,顺陵的续建基本结束。当年的正月,武则天在顺陵的外城中部立了一块石碑,武三思撰写了碑文,唐睿宗李旦书丹,碑文记载了杨氏的功绩,字体篆隶相兼,字迹娟秀匀称。这块碑石后来成为唐代著名碑石之一(明嘉靖三十四年,即1555年,关中地震,顺陵碑毁断成7块)。

虽然顺陵依照帝陵规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续建,而武周政权结束之后,顺陵成为李唐继承者发泄怨愤的工具。713年,李隆基一即位,就削去武士彟孝明高皇帝的帝号,仍旧称他为太原王,孝明高皇后杨氏也还称太原王妃,顺陵即被改称为王妃墓。

杨氏顺陵成为政治交锋关口时的玩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