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俗】身为莆田人,这25个风俗你不能不知道!

作为一个正宗的莆田人,当有人问候你“食暝未曾”,你懂得是什么意思吗?别是反问人家你讲的是啥意思?那真是要闹笑话了!其实这个就是涉及到莆仙的各种民俗文化,现在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都有哪些吧!

1.冬至汤圆端午面

(网络配图)

端午节五月初五中午人人都吃面条。虽然初二吃粽子,但不普遍。冬至早上吃汤圆。而大年初一早上,每人要吃一碗配料丰富的线面,俗话说"吃了线面添一岁"。在莆仙地区,线面寓意长寿。

2.一口干饭一口汤

(网络配图)

莆仙习惯,吃大米干饭必定喝汤。所以煮干饭时,不管有没有其他菜肴,汤是少不了的。有时为了简便,做个紫菜蛋汤也就可以了。并且不是饭前喝或饭后喝,而是就着汤吃干饭。

3.豆浆也能炒米粉

(网络配图)

豆浆炒米粉是一道特色小吃,俗称“豆浆炒”,只有兴化米粉才炒得出来。正宗兴化米粉的特点,久煮易碎、细至1毫米、色泽微黄、煮炒易熟、饮食便利,独具一种风味。兴化米粉,条细如丝,质佳味美,且耐储藏,便于携带,富于韧性,煮、炒、炸皆可,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家用、馈赠皆宜,是馈赠亲友和宴请佳宾之珍品,畅销国内外。

4.荔枝种在河岸上

(网络配图)

自唐宋开始,利用南北洋河网密布,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在沟河岸边大量种植荔枝,宋朝鼎盛时期南北洋上荔林绵延数十里,构成著名的“荔林水乡”美景,也培育出许多著名的优良品种。

5.兴化桂圆甲天下

(网络配图)

莆仙所产的"兴化桂圆"是我国桂圆的佼佼者,兴化桂圆多生长于木兰溪两岸。这里气候温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质适宜龙眼生长。在莆仙,龙眼鲜吃的不多,一部分做罐头,大部分焙干做成桂圆干。桂圆干是莆田特产,地理标志产品。

6.民居不高会加胖

(网络配图)

莆仙传统民居,一般不超过两层。最基本的是三间厢或四目厅,就是三列并排。以后在两边各加一列,就成了五间厢,五列。再加两列就成七间厢,然后九间厢等(有钱的坐直通车,直接建成七、九间厢)。房子到了五间厢以后,不想再胖的时候,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到前面复制一座同样的大房子。俗称"下座"。

7.乔迁灯笼阳台挂

(网络配图)

迁时,亲戚朋友会送很多红灯笼,寓添丁之意。莆仙话"灯""丁"同音。灯笼有几十盏,乔迁过后,主人把灯笼串起来,挂在阳台上,从老远就可以看到。于是你就知道那个套房有人入住了。想了解一座新楼房的入住率,数一数有灯笼的阳台就可以算出来。

8.乔迁选在涨潮时

(网络配图)

莆仙民俗,乔迁要选在大海涨潮时。寓"财如潮涨"之意。即使远离大海的地方,人们也会认真推算涨潮的时间,决定何时举行乔迁仪式。更有意思的是,乔迁队伍会选一个银行作为出发地点,希望钱财多多。

9.草逢节日也值钱

(网络配图)

端午节,市场上卖咸草(用于绑粽子)、蛋草(用于煮蛋,使蛋壳带黄色)和埔姜(香草)。初五,有人还会把一些野草、带叶的树枝加上一些香草,捆成一束作为午时草卖,人们买了去熬汤沐浴。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民俗——浴兰汤。年关的时候,市场上卖艳山姜(俗称粿叶),用于做红团。

10.女儿送节敬父母

(网络配图)

在莆田,已嫁女儿一年中端午、中秋和春节都会送食品礼品给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体现了女儿对父母深深的情意。俗称"女儿送节"。另外,农历七月十三或十四,父(或母)已去世的已出嫁的女儿,会挑着祭品、纸钱回娘家祭拜。俗称"送纸"。她们几十年坚持下来,即使老了行动不便,也委托儿孙辈去送,死而后已。

11.一年三节可扫墓

(网络配图)

一年一度的扫墓,大部分人家在清明或冬至举行,也有一小部分在重阳节。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扫墓,北洋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清明比冬至节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扫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扫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扫墓。

12.未生孩子先定姓

(网络配图)

莆仙特有的婚姻形式"两顾"越来越多了。两顾的本意是非嫁非赘,但实际操作时却很麻烦。麻烦之一是未来孩子姓什么,要在议婚时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定下来。一般说来,如果只生一个,孩子姓从男方,但名字中要用上女方的姓。若生两个,第一个姓从男方,第二个从女方。所以一些父母,喜欢女儿找同姓的对象,以免在姓氏问题上纠结。还有其他麻烦,孩子怎么带,节日特别是春节在谁家过等。联想到莆田丰富的姓氏文化(族谱、宗祠、姓氏对联和灯笼等)、许多姓氏地名以及祖先崇拜,可以知道莆仙人的家族观念是很强烈的。

13.结婚红团分乡里

(网络配图)

在山区,婚家要分一种大红团给同族的各家各户。红团是一种以绿豆为馅的圆形大米食品,喜庆食品,表面沾上红色。在平原地区,举行婚礼的那天早上男家分豆腐汤给邻居朋友,豆腐汤是加上豆腐的线面糊。

14.花轿到亲人避冲

(网络配图)

莆仙婚俗,新娘子花轿上门,新郎的直系亲属一时都躲得无影无踪,只剩新郎和主持婚礼的人以及其他亲戚朋友在张罗。原来这是"避冲"的风俗,意思是新娘子刚上门时要回避,不和她打照面以避免冒犯,以后好相处。新娘入新房后,他们就出来了。仙游俗语"新人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

15.崇拜海神与水神

(网络配图)

在莆仙人崇拜的众多神祗中,海神妈祖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海上女神。莆田人也崇拜水神。那些治水英雄没后,人们感德立祠立庙纪念。千百年来虽有废兴,但香火不绝。治水英雄有惠于民,成了人们崇拜的神灵。其中有吴长官庙、裴观察庙、钱神女庙及香山宫、李长者庙、冯大师庙、太和庙、世惠祠等。

16.家家门前土地庙

(网络配图)

在莆田,几乎家家门前都有一个土地庙,造型简单,但香火旺盛

17.石雕将军守大桥

(网络配图)

宁海桥(俗称桥兜桥)两端,各有两尊仗剑的石雕护桥将军(俗称桥头将军),守护这座桥。另外,古塔的门两边也雕有门神,如凤山无尘塔、龙华双塔都有石雕护门将军,东岩山报恩寺塔有浮雕塔门金刚力士。

18.捐款大学留芳名

(网络配图)

在大学、中学里,冠名大楼的人,不是科学泰斗,也不是人文大师,而是捐款建这座楼的人。比如: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原名莆田市城厢区凤凰逸夫小学,为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1994年由爱国华侨邵逸夫先生投资50万元人民币创建。这些人热心公益,捐款赞助学校、医院,还有修桥铺路等。这可追溯到治水英雄捐资建水利工程的唐宋时期。

19.民间故事小五哥

(网络配图)

小五哥的故事广泛流传,妇孺皆知,为人们所喜爱。小五哥属于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从他的故事和形象,可以看出莆仙人的部分性格特征。

20.问候语随时间变

(网络配图)

在莆田,通用问候语有"食未曾(吃了没有)",不过可以按时间段细分。早饭前后的一段时间,问候语是"食饭(早饭)未曾",午饭前后"食昼(午饭)未曾",晚饭前后问"食暝(晚饭)未曾",从问候语就可以知道大致时间。但是,如果在上午10点遇到熟人什么办?答案是:还有别的问候语。

21.内弟被叫做团长

(网络配图)

在莆仙,称小舅子为乃团(背称),有人就戏称之为团长。乃团称呼明代姚旅《露书》有记载,但也不知道来源。莆仙称女人为婶娘,称女儿或姑娘为婶娘仔。姑姑称侄儿为孙(背称),也是很特别的。同名者,不管是男是女,戏称"阿姨",不用于正式称呼。第二第三人称复数形式为"汝辈"、"伊辈"。莆仙话没有表示方位"左"、"右"的词。

22.戏台搭在宫庙边

(网络配图)

莆仙各地,一年到头,每逢民俗节日、游神、菩萨诞辰等,都演出莆仙戏。正月里闹元宵,更是到处戏鼓相闻。村民有了喜事酬神、谢恩,也出钱演戏。许多村庄,都搭有固定的简易戏台。建一个方形高台,四周树几根柱子,有的还有顶棚。而这些戏台一般搭在宫庙边。

23.车鼓花篮庆开张

(网络配图)

几个拱门气球、两列花篮中间是地毯,一个女子车鼓队敲起震天锣鼓,几大节鞭炮,标志着某商场、店铺或单位开张了。车鼓,俗称"镲锣鼓"。就是由镲(大钹)、锣、鼓等几种打击乐器组成的大合奏。大鼓用车推着。在莆仙,女子车鼓比较多。

24.走着演奏的音乐

(网络配图)

十番是莆仙民间音乐,又称十音。由十人各执乐器,演奏乐曲。演奏形式有坐奏与行奏两种。行奏时二人一行,共五行,边走边演奏。步伐整齐合拍,移步小。一般夹在游行队伍中。八乐也是民间音乐。包括吹打乐、丝竹乐和演唱。也分坐奏与行奏两种,行奏时有固定的队形。

25.另外,一年要过两个年

(网络配图)

除了传统的年三十,正月初四过大年是莆田与其他地方大不同之处。莆田人初四也是要过年的,也就是重复过年,初四这一天也就和大年三十一样的热闹隆重了。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

另外,正月初二不探门,白额春联,元宵持续近一个月,初一十五做牙(祭),莆仙方言,莆仙戏等,前贤多有论述,这里就不一一重复了。

来源:大莆田网综合网络整理编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都花了·  来阅读

点个再走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