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在各种富豪排行榜单上,排在前面的几乎都不是河南的,哪怕有一两个河南籍,也仅仅是河南籍,人和企业都不在河南本土。现在,河南GDP已经排全国第五了,仍然无法摆脱贫穷的偏见,连超级富豪也不待见河南这片土地。难道河南的土壤真就这么贫瘠?到底是培育不出富豪们,还是留不住呢?

  凤九 | 文

  河南到底有没有超级富豪?

  2018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前400名里,有11位在河南本土。仅仅看数字,一个欠发达省份有这么多富豪,已经很不错了。

  但这11位富豪里,名次最靠前的是第63名天瑞集团的李留法家族,在汝州。其次是第69名牧原股份的秦英林家族,在南阳。

  之后就是100多名到300多名。

  福布斯2018中国富豪榜

  前10的榜单上,不是北京、上海,就是深圳,别说在河南本土,连河南人都少见。就只有一个许家印是河南籍,但他和他的恒大集团都在深圳。

  再来看福布斯2018慈善榜,除了老一许家印,多了一个河南人,就是高瓴资本的张磊,据说他的身价有170亿之多,按理说也能上福布斯富豪榜,但人家比较低调。

  可惜张磊和他的高瓴资本也不在河南本土。

  福布斯2018中国慈善榜

  于是,有人觉得河南没有超级富豪,因为天生就贫瘠,没有这个富豪的基因。

  但许家印和张磊都是地道的河南人,他们成为富豪之前在河南出生长大,吃的是河南的饭,喝的是河南的水。

  虽然他们离开河南之后才成为超级富豪,可你能说他们不是河南人?他们的成就跟河南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没有在河南的30多年苦日子,许家印能成为今天的许家印吗?没有在河南的学习成长,张磊又如何以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跻身名校?

  没有马云,但有许家印和张磊

  虽然没有马云之类,但不可否认,河南走出了许家印和张磊。

  话说许家印1958年出生在河南太康县高贤镇聚台岗村,之后30多年里,过得基本都是穷日子。

  就是现在,太康县也不富裕,村里头更不用说,窄得要命的水泥路还是近两年新修的。

  地处黄泛区大平原,一年四季的风景就是麦田和玉米地。

  而过去只能比现在更穷,许家印小时候,一年到头吃不到两斤肉。

  平时根本吃不上肉,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点。

  他当时就读的小学,只有几间破草房,课桌是长长的泥巴台,黑板是水泥做的,再用黑炭染黑。一下雨,草房就漏雨,课桌就变烂泥。

  1975年许家印高中毕业,回家务农,基本上农人干的活他都干过,比如锄地、开拖拉机、挖大粪、做肥料等等,他还当过村里的保安,专门负责维护村里的治安。

  恢复高考后,他努力学习,1978年考入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厂。

  他是钢厂第一个大学生,凭着优秀的管理才能,他工作的第二年就从技术员升到了车间主任,1987年,钢厂获得的23个奖项中,他一个人包揽了6个。

  他在舞钢修炼的“管理神功”给恒大帝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吃上了“商品粮”,当上了处级干部,一个月工资也不够养家的,舞钢依然是山沟沟。

  对于优秀的许家印来说,这是不能忍的。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来,下海经商的浪潮涨起来,1992年,许家印离开河南,跑到深圳去打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河南土壤里的优秀种子来到南方的沃土,长出了恒大,催生了首富许家印,他目前已经稳居中国地产界老大的位置。

  再说高瓴资本的张磊。

  他生在驻马店市,父亲还是机关干部,家境不错。他高中开始发奋学习,因为当时就读的学校里出了个施一公,算是师兄和校友,点燃了他内心奋进的火苗。

  1990年他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然后就又没有然后了,去美国留学,一路高歌,唱到高瓴资本创始人。

  如果说许家印是因为穷,那么张磊则不然,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说河南土壤先天就贫瘠。

  说白了,不是河南天生穷,而是河南没有留住富豪们。

  天生很优秀

  可就是留不住人

  咋就留不住呢?

  看看历史就明白了。实际上,河南的土壤先天不知道有多肥沃。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不一一介绍了,哪一个起源在咱这里找不到呢?

  当年河南是最富庶的地方,中国商业的发源地,商祖商圣都在这里,有钱人最多的就是河南。

  北宋开封的繁华,都在那幅清明上河图里了。

  然而,历史却逐步把河南推向贫瘠。

  南宋带走了河南的繁华,中原的财富让江南繁荣了9个世纪。东南、江南慢慢崛起的时候,河南却越来越贫穷。

  第一次工业革命,河南处在清王朝统治下,闭关锁国没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河南在中原大战的硝烟中成为炮灰,接着蒋介石炸了黄河花园口,河南成为一片汪洋。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中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乱让河南得不到喘息,再丰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样折腾。

  改革开放之后呢?人家刮起的是经商风,河南兴起的却是“打工浪潮”,许家印之类的人才都往外跑了,张磊之类的人才走出去也不愿意回来了。

  打工潮

  如果某位老板当年在河南画一个圈,可能真的能留住现在的某位超级富豪。

  没有沿海的经济基础,也没有地理优势,更没有政策照顾,除了人口和田地,河南还有什么?

  对于一个后天发育如此畸形的地方,再优秀的种子也留不住,因为留下,多半会烂在土里。

  再说,与历史伴生的传统文化也脱不开关系。

  儒家文化根植中原,“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等思想是河南土壤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古到今,影响深远。

  尤其重农抑商。咱本来耕地就多,古代就是主要农耕区,现在也一直是农业大省。既然有地,谁还会去经商?人们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而且,在过去,种地的社会地位比商人高很多。

  这种现象的好处是河南人恋家,守住根的意识很强,但也有坏处,就是固守、死守。同样搞房地产,恒大跟建业似乎不可同日而语。

  古代河南人学习好的首选当官,以官为重,以利为轻,要么读书考取功名,要么回家种地,最不济的才去经商。

  这跟山西截然相反,人家首选经商,然后是种地,接着当兵,最后才是读书。清朝皇帝雍正曾经批评山西人:“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尤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而江浙一带耕地少,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没那么深,江河湖海多,只能以打渔、船运、商贸为生。这就为当地埋下了富裕的基因。

  等到改革开放一声响,春风吹绿了江南,沿海开放的开放,画圈的画圈,政策让他们先富起来,咋能不听国家号召呢?全国人民包括河南人都一涌而去,这下子人家那边是要啥有啥,富豪咋能不多呢?

  再看河南,依旧是一副“官”的陈旧模样,土壤里政商成分特别高,优秀的种子在这种土壤里伸不开手也迈不开腿,干啥都是举步维艰。

  可能我们都想不到,优秀的传统会成为河南土壤培育商贾巨富的障碍。

  传统的确是一件可怕的东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比如现在,河南重视教育的传统演变成了什么呢?教育质量高,没的说,高考大省,没的说,但优质的高校资源,没法说了。

  985一个没有,211至今才一个,一批批优秀学子每年都拱手送给别人,然后,你再指望送出去的人才会回来,这简直就是个豪赌,而很明显,河南的砝码不够。

  留不住人才,也就留不住超级富豪。

  不过,我们也可以这样自我安慰:留不住虽然是个事实,但若不是河南这土壤,那么多优秀的种子又从哪儿来?

  (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从河南会馆到河南商会,豫商到底多抱团儿?

  河南老太太62岁出道拍电影,70多岁成“百亿奶奶”,竟是炊事班毛孩他妈

  豫记荐物,甄选河南好物

  继方言文化衫、河阴石榴后

  豫记推出第三款河南好物产品

  来自太行山的洞藏好酒【老周的酒】

  

  与飞天茅台同时获得

  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的大金牌奖

  浓香型,52°,真正的5年恒温洞藏

  点击上方链接,了解【老周的酒】详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